李嘉仪
【摘 要】《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有机统一的、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习简单的劳动知识,培养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应用到劳动教育中,不仅能营造乐趣横生的课堂氛围,还能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更快地认识、操作和掌握劳动技能。本文就如何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多媒体技术;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8-0135-02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Primary School Labor Teaching
(Nankai Primary School,Tianjin Eco-city,China)LI Jiayi
【Abstract】"Labor and Technology" is an organically unified course that is scientific, ideological and operable.It allows students to learn simple labor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practice, and cultivate creativity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ability. Teachers fully apply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to labor education, which can not only create a fun classroom atmosphere, but also maximiz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operate and master labor skills more quick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apply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Keywords】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rategy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设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能力范围以内的劳动技能。所以通常情况下,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会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技术层面上也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主,并力求以简略、概括的方式阐述其中的科学原理。
一、小学劳动教育背景和重要性
一直以来,劳动教育就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通过日常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社会财富,让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一方面培养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种种劳动实践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生活技能,从劳技实践中产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拓宽学生在生活方面的知识面,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尽管如此,小学年龄段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和基本动手能力。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动手能力,要想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就必须基于当下学生的情况探究新型的教学方法。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劳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增强课程教学趣味性
小学劳技教育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有效开展教学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如果教师营造出的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就很可能在课堂上出现开小差、走神的情况,教师就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往往只能掌握一些表面上的实践技能,而得不到劳动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多个劳动教学环节中合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可有效地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紧跟教学节奏,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树立劳动意识。以导入环节为例,教师要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比如,在《兔子灯》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为目的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兔子灯的精美视频,同时将一段契合兔子可爱外表的欢快背景音乐一并播放,在同一时刻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从小学生好奇的心理角度出发,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随后在教学中段或需要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刻再次使用多媒体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
(二)善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
将现代化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融合到小学劳动教育课堂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打破教材和教学时间对劳动教育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预习阶段,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行查找资料,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让学生接触知识面越来越广,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传统劳技课程容量不大的问题。比如,在《泥工》教学中,尽管书本中的“技术信息”模块提供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如万里长城、兵马俑、瓷花瓶、无锡惠山泥人、紫砂壶等,但这些图片对那些有着浓厚泥工兴趣的学生而言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每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多媒体搜索更多瓷器、兵马俑背后的故事和信息,丰富学生对泥工的认知,从而帮助其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知识体系。当学生对自己的喜欢的作品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后,教师便能更為顺利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三)基于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原理,突破教学难点
通常,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某些事物的具体演变,但是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将这一演变过程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用肉眼观看到事物变化的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例如,在《盆栽吊兰》一课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关于盆栽吊兰的有趣情境。在课堂引入环节学生就即刻进入了故事情境中。紧接着,笔者将提前剪辑好的盆栽吊兰制作视频投放在多媒体屏幕上,让学生带着故事情境全情地投入视频内容中,最大化地发挥多媒体视频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内容,清楚感受并了解了制作盆栽吊兰的过程。趣味化的教学故事情境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到制作盆栽吊兰的方法和原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教学效果良好。又比如,在教学《二十面彩球》一课时,笔者也是通过多媒体将彩球的连接步骤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立体造型的制作方法有初步的认知,同时鼓励学生边看边做,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会贯通,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浓厚的劳技教学氛围
在劳动技术课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为传统课堂注入新鲜活力,同时也是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变革的积极践行。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悦。
与其他课程相比,中小学劳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课堂上多以学生实践为主,几乎占到整个教学的2/3时间,虽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所助益,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长时间的操作极易让学生在精神上出现疲劳,从而对学科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音乐,一方面缓解氛围,另一方面舒缓学生紧张的情绪。比如,在教学《布贴画熊猫》时,笔者就选择古筝曲目作为伴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灵感的激发,与课堂教学特点高度契合。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着美妙的古筝音乐,学生的情绪更加放松,从而能更好地感受劳动樂趣,达到变劳为逸的目的。
(五)在作品展品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提升劳动教育评价能力
当前阶段的小学劳技课程尤为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对作品质量的细节优化意识,就必须从评价环节入手。评价环节能让学生牢牢地树立质量意识,让学生在交流分享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作品中的不足。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很容易出现作品被遮挡而不便观察的情况,导致很多作品上的小细节会被忽视。那么,融合多媒体技术的全方位作品展示可方便教师放大学生作品的可圈可点之处,利用多媒体记录功能存储所展示的作品内容及相应的点评信息。在作品展评环节应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能立体、清晰地实现作品展示,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增强质量意识和评价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融合多媒体技术的劳技教育可谓实现了劳技教学改革,让该门课程教学从简单到丰富、从抽象到具体、从平面到立体,对学生而言就能更加轻松地掌握劳动技能技法,从而打造一个精彩纷呈的小学劳动教育课堂。
参考文献:
[1]方磊.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策略[J].新智慧,2019(11).
[2]殷婷婷.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劳技课堂教学效率[J].读与写,2019(23).
[3]王远.多姿多彩的劳技课堂——浅谈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劳技课堂的有效教学[J].教育界,2018(03).
[4]杨军.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适度融合[J].内蒙古教育,2018(08).
(责编 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