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守泉
山城明清时期就是南靖县的一个集贸中心。当时,山城街道的名称是从商业的角度来取的。如圩头街、圩尾街、麦仔街、杉行街、橄榄街、羊肉街、猪仔场、柴仔街、草仔街、盐馆街、桶仔街等街道的名称都与它所经营的东西有关。旧时山城就有九街十八巷之称。直到1938年县治由靖城迁到山城。那些明清老街才改了名。如盐馆街、羊肉街和圩尾街连接起来改称民主路。庙后街改称大同路。麦仔街和桶仔街连接起来改称新民路。草仔街改称民治路。橄榄街改称平等路。并且修建了三条新的街道:中山路、中正路和中华路( 新华路)。
山城明清时期的街道是以山城武庙为中心修建的。武庙内有两个碑记。嘉庆十五年(1810)《大庙佛祖庙重修碑记》云:“武庙自国都郡邑至于市镇里闾莫不尊崇烟祀。我山城乃七邑名,四省通衢区。”民国24年《大庙佛亭重修碑记》云:“荆山武庙暨观音亭自明中达清末四百余载,间修葺四次,光绪乙未重修,迄民国乙亥四十稔,瓦栋花鸟损坏者多,亟应修葺,公义孟秋兴工,季冬告竣,数月间庙貌巍峨。此固圣帝之灵,亦诸君赞助之力也。”
桶仔街为山城最短的老街。它只有武庙(俗称大庙)和观音亭与注生宫(俗称娘妈宫)之间的八间店面。明清时期却与武庙同为山城的集市中心。它取名桶仔街,自然是有制作和销售木桶的店铺。
儿时,我也常到桶仔街玩。我 16岁时,要“出婆姐宫”,母亲就带我到桶仔街的注生宫去拜娘妈和婆姐。当然,更多的时间是去武庙玩。听看庙老人讲述武庙的故事。
看庙老人说,武庙原为元湖社韩姓宗祠。当年海澄一等公黄仕简从海澄回平和路过山城,看到韩姓宗祠的风水很好,就想占用。韩姓族人便连夜在宗祠內供奉了关圣帝君。一等公只好作罢。韩姓族人又在元湖社修建了一座同样规格的宗祠。
传说,武庙内的周仓化身到省城福州赶考,考中了举人。因此在武庙前树立了一根旗杆。又说,关公的坐骑赤兔马夜间跑到田里吃麦子。后来在庙前的照墙旁边修了个围栏,赤兔马才不会夜间跑去吃麦子。还有庙内的一面爪哇大锣,庙前的石板埕,以及每逢鸡年(酉年)结彩楼等等许多传奇故事。
桶仔街十几户人家多为姓王的。他们的祖上是明代从靖城县后街那边迁过来的。有做木工的,有做小生意的,有种地的。我的一个姓王的小学同学的祖父就是个神像雕刻师傅。
我上中学时,有一个姓曾的同学就住在桶仔街。他的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房子是给一家姓王的租的。我每天上学都到他家里等他一起上学。姓曾的同学不知从哪里借来了许多课外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施公案》《五虎将》等等。我也常借来看,渐渐地喜欢上文学。
我那个姓王的小学同学有个妹妹在福建中医学院当教授。2004年4月中旬,我在中医学院念书的侄儿病了住院。我跟弟弟一起去福州看望他。弟弟开诊所比较忙先回南靖。我已退休了就留在福州照顾侄儿。我利用空闲时间去逛街,游览了鼓山、西湖和步行街等景点。写了几篇游记。我采访了中医学院的王教授和农林大学的苏教授。稿子给《南靖乡讯》的“天南地北南靖人”栏目用。我还到闽台书店和省图书馆看书,买了一部《鲁迅回忆录》(三册)。该书为我后来写《林语堂与鲁迅的交集》等文章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2002年,市政协编了《漳州庙宇·宫观》一书。我县政协组织作协几位会员写文章。我也写了《山城武庙》和《登云岩》两篇文章。武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庙管委会老陈请了十几位老人到庙里来座谈,为我提供武庙的历史材料。
2006年,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从北京来南靖看望他的漳浦同乡老柯。老柯是书法家。那天,老柯约作家小何和我陪曾先生游览县城的景点。一行四人游览了月眉公园和紫荆山公园的紫云寺,又到武庙和注生宫参观。注生宫的看庙老人热情地为我们泡茶。我看到那茶具不怎么干净,心想曾先生不一定敢喝。没想到曾先生却一点儿也不介意,一连喝了三杯。可见曾先生之自视平凡,平易近人,不以大作家自居。看庙老人说,台湾省高雄县路竹乡慧贤宫供奉的是大陆分灵的注生娘娘。1997年,慧贤宫的人通过查对碑记找到了他们的祖宫是在南靖县山城。于是,他们四次组团到山城注生宫来进香。
同行的小何对桶仔街更加亲切,因为他的老家就在桶仔街相邻的圩尾街。小何儿时就常在这里玩。他的许多小说就是以桶仔街和圩尾街为背景创作的。
我采写《山城武庙》时,把武庙和观音亭内的碑刻全部抄录下来。从碑刻上看到的那数以百计的捐资人和几十个店铺商号,可以想见山城作为南靖的一个重要的集市之地的繁华历史。
如今的桶仔街只保留着武庙观音亭和注生宫相连的一边店面,另一边的店面已拆掉了,改建成小公园了。山城经过多年的旧城改造,新建了许多的街道,县城也扩大了。桶仔街一改昔日的喧闹,只开着一间茶店和一间蜂蜡店,其他都改作民居了。我的朋友老陈跟开茶店的老王是好友。有时候路过桶仔街,看到老陈在老王的茶店里喝茶,我也进去喝喝茶。老王说,他的祖父是开打纸店的。老陈说,老王腿脚不方便,二胡却拉得相当好。他参加福建省第五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二胡演奏《二泉映月》获得了二等奖。老王还参加了“县老年乐悦演奏队”,常常下乡表演。老王一有空就在店里拉二胡。那优美的琴声引得路过行人驻足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