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青
摘 要: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打造学生基础的最佳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为学生学习英语指明正确的方向。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延伸,它能帮助学生消化、巩固知识。但是在之前的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布置作业都是采用统一布置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分层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作业布置方式,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分层作业;小学英语;设计策略
引言:小学是学生正式接触英语学习的阶段。小学英语的学习难度并不是很高,但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能力都不尽相同,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关注到学生的情况,那么班级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很容易被拉得很大。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最基础的手段就是布置英语作业,不过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在统一的作业内容中,教师无法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所以,对英语进行分层设计,可以帮助教师真正的了解学生,学生也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一、增加课堂交流,了解学生情况
设计英语分层作业前,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设计合适的分层作业,让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从而提升学习英语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常常处于课堂中的主宰地位,一味的单向输出知识,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这对于分层作业的设计是有很大阻碍的。所以,为了能充分的了解学生,教师要利用好上课的时间,多次展开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互动中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为分层设计作业打下基础。
如:教师在讲解三年级英语《What can you see?》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时机,及时的询问學生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对于授课内容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在课上勇敢的发言,并对发言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有自信。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紧张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笑话来缓解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这样的课堂了解方式,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会更加的得心应手,学生在写作业时也能得到针对性的锻炼。
二、制定合适的英语分层作业
教师要在对学生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开展分层作业设计。在设计分层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一定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具有标志性的学生群体作为分层的标准。合适的分层作业可以让学生精确地明白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还能享受自己的学习优势,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对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更贴合自己的作业中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变化,提升学习英语的能力和自信心。
如: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层次。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类的英语作业,让学生不仅能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对于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紧扣教材内容的作业,让他们能更好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而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适当地增加基础知识的比例,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还能回顾以往的知识。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作业设计,可以让全部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提升和锻炼,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增强作业设计全面性,提高家长配合度
英语作业一般有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种形式,课堂作业是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的,而课后作业是由学生回家后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难免会有所降低,如果家长能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就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但由于每位家长的文化水平不同,教师布置的作业难度可能会超出部分家长的理解能力,这样的话,家长就难以发挥自己的真正价值。所以,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家庭情况,为学生设计出最合适分层英语作业。
如:在设计分层英语作业时,教师可以为能力强的学生和家长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例如口语训练、角色扮演等。这样学生在进行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家长就能发挥出充分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和家长,家长布置的英语作业就要以基础为主,例如单词听写、课文朗读等。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家长也能发挥出监督作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结束语
分层作业是一种有利于针对性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之前应该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学生和家长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分层作业,让学生在学习中正视自己的不足,在作业中享受自己的长处,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为以后学习英语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雪凤. 小学中年级学生英语分层作业设计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20(48):31-32.
[2]王丽娜. 小学英语作业分层策略[J]. 新智慧,2019(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