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露这一天起,一年之中最秋天的时节到了。
古往今来,秋季是人们赋予赞美之词最多的季节。也有人说,白露是最有诗意的节气。从最早的《诗经?蒹葭》,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大多数的诗是借白露之景,寄托和抒写诗人内心情愫的。现代诗人左河水的《白露》:“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则把这一节气的特点,诠释得淋漓尽致。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第三个节气。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孝纬经》:“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过后,夜里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珠,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十分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的美名。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农历八月自北而南来避寒。二候玄鸟归。玄鸟即是燕子。燕子春分时从北方飞来,秋分将至,凉风习习,露重枝湿,它们就该走了。燕乃北方之鸟,故曰归。三候群鸟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秋天的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每一个节气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祭禹王、饮白露茶、吃番薯、啜米酒、吃龙眼、十样白等都成为“白露”独有的文化习俗,特别是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白露后,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白露节气勿露身”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在饮食上也得多加注意。《难经》记载:“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肤(滋养皮肤),充身,泽毛。”意指在这一节气要预防秋燥,因为燥邪伤人。所以预防秋燥,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主料:秋河蟹、芡实。
辅料:鸡蛋、蜜豆、蟹黄、浓汤。
调料:盐、瑶柱汁、金瓜茸、水淀粉。
制作步骤
1.将河蟹蒸熟,拆肉、拆黄备用;
2.芡实煮熟后用水过凉,蜜豆剥粒备用;
3.将鸡蛋去黄,加牛奶和蛋清拌匀;4.锅烧油,油温20度,下入拌好的牛奶、鸡蛋清,滑出芙蓉;
5.另起锅,放入浓汤,将拆好的蟹肉、蟹黄放入汤中,加盐、瑶柱汁调味,放入芙蓉、蜜豆、金瓜茸、水淀粉勾芡即可。
主料:七星鳗鱼
辅料:秧草、干葱、姜丝、生蒜粒。
调料:鸡饭老抽、火腿汁、胡椒粉、糖、鸡汁、浓汤、白兰地酒、东古酱油。
制作步骤
1.将七星鳗鱼宰杀放血,切成3厘米厚段,备用;
2.锅中烧油至60度,下入七星鳗鱼,炸至泛黄捞出;
3.另起锅中放油,放入干葱、姜丝、生蒜粒炒香,烹入白兰地酒,放浓汤,放入炸好的鳗鱼,加入老抽、火腿汁、胡椒粉、糖、酱油等中火煨至五分,转大火收汁,放入秧草出锅即可。
主料:水麻鸭、精猪肉。
配料:玉竹、干荷叶。
调料:姜片、火腿、盐、味精、纯净水。
制作步骤
1.水麻鸭去内脏洗净,剁成小块儿,精猪肉洗净切小块,一起汆水過凉备用;
2.玉竹洗净汆水,干荷叶提前用水浸泡两小时,捞出备用;
3.罐内放入汆好的水麻鸭、精猪肉、玉竹、姜片、火腿、盐、味精、纯净水,用干荷叶封口,上蒸锅蒸两个小时即可。
主料:鸡腿肉、去壳龙眼。
配料:九层塔、鸡尾洋葱、彩椒。
调料:红胡椒粒、柠檬、盐、味精、糖、黄油。
制作步骤
1.去骨鸡腿儿肉整片腌制,放入九层塔、柠檬、盐、味精、糖搅拌均匀,备用;
2.平底锅烧热,放入黄油,把腌制的鸡腿肉放入锅内煎至八成熟;
3.将煎好的鸡腿肉切成条状备用;
4.起锅留底油,放入鸡尾洋葱、彩椒,把切好的鸡腿肉放入锅内调味,再放入九层塔出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