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雪薇,杨 华,魏发庭,郭晓娟,薄 蔚,冶学燕,刘春燕,梁梦洁,张 新△
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检验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检验系,新疆石河子 832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3.检验科;4.普外科,新疆阿勒泰 836500
体质量指数(BMI)是国际常用的肥胖程度测量指标,可预测人体不良脂质分布及部分代谢性疾病风险[1]。《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10-2013)》显示,我国BMI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2]。肥胖所致的血脂异常是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由饮食、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共同决定[3]。研究显示,不同民族的血脂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明确不同人群BMI背景下的血脂水平对肥胖相关代谢异常的防控与诊疗具有重要意义[4]。哈萨克族是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存在独特的民族特征[5-6]。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哈萨克族人群成年以后BMI水平与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同地区其他民族,部分研究已观察到汉族与哈萨克族人群的血脂情况具有明显差异,但两个民族人群不同BMI水平下的血脂分布情况仍有待探索[7-8]。本研究分析了汉族与哈萨克族不同BMI水平人群的血脂水平差异及变化趋势,旨在了解两个民族血脂的分布特点。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4-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及新疆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体检人群1 457例,其中汉族950例,哈萨克族507例。950例汉族中男512例(53.89%)、女438例(46.11%);507例哈萨克族中男256例(50.57%)、女251例(49.43%)。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晚期恶性肿瘤患者;(3)伴有其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严重感染的患者;(4)妊娠期女性;(5)定期服用降脂药物患者。
1.2实验室指标 收集纳入研究者空腹静脉血5 mL于含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中,3 500 r/min离心15 min后分离血清进行实验指标检测。收集新疆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研究对象血清样本冻存于-80 ℃,采用冷链运输方式,运送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检验科进行实验指标检测。采用罗氏 cobas c701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使用罗氏多项生化校准品校准;使用Bio-Rad公司生产的液体定值多项目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所有检测项目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
1.3诊断标准及分组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9]标准:TC≥6.22 mmol/L为高TC血症,TG≥2.26 mmol/L为高TG血症,LDL-C≥4.14 mmol/L为高LDL-C血症,HDL-C<1.04 mmol/L为低HDL-C血症,TC、TG、LDL-C、HDL-C中任何一个指标异常即可诊断为血脂异常。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10]定义,将研究对象依据BMI进行分组。受试者分为3组:正常组为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为24 kg/m2≤BMI<28 kg/m2;肥胖组为BMI≥28 kg/m2。
2.1两个民族人群检测结果比较 汉族的体质量、BMI均低于哈萨克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的TG水平显著高于哈萨克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民族间TC、LDL-C及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2肥胖及血脂异常患病率分析 汉族的肥胖检出率显著低于哈萨克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G血症检出率显著高于哈萨克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民族间血脂异常、高TC血症、高LDL-C血症及低HDL-C血症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的肥胖及血脂异常患病率[n(%)]
2.3汉族、哈萨克族在不同BMI分组中的血脂水平比较 正常组中哈萨克族TC水平与LDL-C水平均低于汉族,超重组中哈萨克族HDL-C水平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BMI分组中哈萨克族TG水平均显著低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注:*P<0.05。
2.4汉族、哈萨克族不同BMI水平下TG的变化趋势 汉族TG随BMI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尤其是30~32 kg/m2之间增长幅度较大,之后趋于平缓。哈萨克族TG随BMI的增长程度明显低于汉族,并于BMI=32 kg/m2达到高峰,之后TG出现下降情况。两民族不同BMI水平下TG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P<0.05表示汉族、哈萨克族不同BMI水平下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MI作为衡量体质的常用指标,可直观地反映个体全身肥胖情况[11]。新疆哈萨克族人群成年后普遍存在腹型肥胖,BMI水平常高于同地区汉族人群[12]。本研究显示哈萨克族身高与汉族无明显差异,但体质量、BMI均显著高于汉族,肥胖检出率高达40.04%,约为汉族的2倍,与何佳等[13]研究结果一致。肥胖是引发血脂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较高的TC、TG、LDL-C水平及较低的HDL-C水平[14],但本研究中哈萨克族TG水平明显低于汉族,并且随着BMI的增长未见明显升高趋势。目前,同类型的研究尚未明确报道哈萨克族高BMI、低TG的特殊血脂分布特点,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哈萨克族TG水平明显低于汉族,高TG血症患病率仅为3.94%,远低于2013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TG血症患病率(13.8%)[15],与LI等[16]流行病学调查相近。为明确两个民族不同BMI水平下的血脂分布特点,本研究根据BMI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发现两个民族各组中的TC、LDL-C、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哈萨克族各组TG水平均明显低于汉族。研究表明,肥胖程度与T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超重或肥胖状态人群罹患高TG血症的概率明显升高[17]。而哈萨克族高肥胖、低TG特殊的临床代谢表型,却有悖于上述观点。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对两个民族不同BMI水平下TG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观察到随BMI升高,哈萨克族TG水平增长缓慢且增长程度明显低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甚至在BMI到达32 kg/m2之后,TG水平出现下降趋势。部分研究表明人体总脂肪含量与血浆脂质变化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随着肥胖的增加,脂肪沉积部位对血脂影响更为重要[18]。同时WANG等[19]研究显示虽然哈萨克族体型偏肥胖,但该民族具有更高的皮下脂肪TG储存能力,使机体所产生的脂肪与炎症因子分泌减少,从而调节TG水平。另一方面,脂质代谢能力的不同亦可作为民族间血脂水平差异的潜在解释,MA等[2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串联(GC-MS)比较新疆哈萨克族与维吾尔族的血浆游离脂肪酸代谢谱发现,两民族存在不同的代谢特征,推测哈萨克族确实存在其独特的脂质代谢生理模式。
肥胖所致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密切相关,不同民族遗传背景差异性可决定其代谢生理病理模式及相关疾病易感性[21]。有研究发现[22],新疆哈萨克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约54.60%)明显高于同地区汉族人群(约36.00%),2型糖尿病患病率(约3.40%)却低于同地区汉族人群(约7.10%)。有研究显示,新疆哈萨克族是亚欧混合人种的主要代表,其个体同时具有东亚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的体质特征[23]。除饮食及生理因素作用外,遗传背景对民族间血浆脂质分布差异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影响。因此,本研究推测哈萨克族可能确实存在遗传相关独特的代谢生理模式,从而导致其特殊的血脂分布水平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患病情况,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相关作用基因及分子机制。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汉族与哈萨克族不同BMI条件下的血脂分布可能存在差异,为今后哈萨克族高肥胖、低TG的特殊临床表型及原因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但本研究具有一定地域局限性,病例数量较少,后期有必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