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疗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对照研究

2021-10-30 10:16袁红丽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皮毛表皮针刺

韩 莹,周 钰,袁红丽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乌鲁木齐 830054)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由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以皮肤瘙痒、干燥和慢性复发性炎症为特征的皮肤病[1],可延续至成人期或成人发作,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对患者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AD发病机制复杂,病情易反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本病呈现出不同临床表现,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临床以局部长期外用激素药物缓解症状为主[3],但其存在的药物毒副作用导致患者接受度较低,临床使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针灸已成为临床治疗皮肤病的一种有效手段[4]。有研究认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多呈现出的表皮微环境平衡功能失调,这多与皮毛“疏泄”与“润泽”功能障碍有关[5]。皮毛“开”与“阖”、“濡润”与“气血、津液敷布”这些皮肤生理状态与功能表现[6],与子午流注经脉营卫气血运行盛衰的变化有着明显的生物节律性。目前有关子午流注针刺理论与实践在治疗皮肤病的相关研究中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以血清IgE 水平为指标,观察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方法与子午流注择时针刺方法对特应性皮炎皮肤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12 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及针灸推拿科门诊就诊的60 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组和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各30 例。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组,年龄18-58 岁,平均(31.7±10.1)岁,病程最短12个月,最长48 个月,平均(20.4±9.4)个月。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年龄18-48岁,平均(31.6±8.7)岁,病程最短12 个月,最长36 个月,平均(20.5±8.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审批号:K202101-8)。

1.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20 年版《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中特应性皮炎临床诊断标准[7],符合以下基本特征中的3 项或3 项以上,加次要特征中的3项或3 项以上,可作为本病的诊断标准。基本特征:(1)皮肤呈瘙痒表现;(2)典型的皮损形态和分布,成人可表现为屈侧苔藓样或条状;(3)慢性或慢性复发性的皮炎;(4)有个人或家族遗传过敏史。次要特征:(1)伴干皮症/鱼鳞病/掌纹症/毛周角化症;(2)即刻型(Ι 型)皮试反应;(3)血清IgE 水平增高;(4)有早年发病;(5)皮肤感染的倾向或损伤的细胞中介免疫;(6)非特异性手足皮炎倾向;(7)复发性结合膜炎/旦尼-莫根眶下皱痕/雏形角膜/前囊性白内障;(8)眶周出现黑晕;(9)汗出时伴瘙痒;(10)对羊毛等毛发或饮食的敏感反应;(11)毛周隆起;(12)病程可受环境或情绪影响;(13)皮肤可出现白色划痕或延时发白表现;(14)苍白脸或有面部皮炎;(15)白色糠疹;(16)颈前皱纹;(17)乳头湿疹;(18)唇炎。

1.3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所定“四弯风”的中医诊断标准[8]:(1)发病位置苔藓化、皮肤干燥、表面粗糙肥厚,伴有剧烈瘙痒感,且有亚急性以及急性皮炎样发作;(2)有湿疮史,且反复发作,不易愈合;(3)多位于口周、肘关节屈侧、膝关节屈侧、小腿伸侧、面颈;(4)有遗传倾向以及过敏倾向,患者家族有瘾疹、哮喘等疾病或其他具有遗传学过敏史。

1.4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的标准;(2)病程>1 年,每年缓解期<3 个月;(3)年龄18~60 岁,男女不限;(4)无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及并发其他的皮肤病;(5)就诊前2周未服用相关抗过敏药物,2 个月内未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影响全身免疫功能的药物;(6)患者签署知情书。

1.5 排除标准(1)不能按要求完成本次临床试验;(2)资料不全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合并心、脑血管、肝、肾、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复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6 中止、剔除标准(1)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治疗者;(2)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者;(3)治疗观察中出现严重的其它并发症患者。

1.7 治疗方法

1.7.1 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组治疗方法 参考万年子午流注取穴卡1方法[9],选择在申时(15∶00~17∶00),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选穴后,在穴位上进行皮肤针叩刺疗法治疗。腧穴定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具体操作方法:所选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皮肤针(标准号:YZB/苏0926-2012),将其针尖对准叩刺穴位,使用腕力将针尖叩打在皮肤后立即弹起,反复进行。局部皮肤以出现潮红、隐隐出血,患者稍觉疼痛为度。叩刺结束后,用无菌棉签擦拭消毒并保持治疗部位清洁。每天治疗1次,7 d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7.2 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治疗方法 穴位选取同上,选用一次性华佗牌30 号毫针,规格:30 mm×0.40 mm。对所选取的穴位采取直刺进针法,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7 d为1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针刺意外情况处理:因病人体位不当、精神紧张或针具质量不好等原因所致的皮下血肿、滞针、弯针、晕针、断针以及气胸等意外情况,应及时对症处理。

1.8 观察指标

1.8.1 皮肤屏障功能测试 采用德国CK 公司MC900多功能皮肤测试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表皮角质层含水量的测定、皮肤水分流失测定、皮肤表面皮脂含量测定、皮肤弹性(R2值)测定。其中皮肤弹性(R2值)表示无负压时与有负压时,皮肤的回弹量的最大拉伸之比,比值越接近于1说明皮肤弹性约好。其余指标为数值越大表示表皮角质层含水量越高、经皮水分流失量越多,皮脂含量越高。测定时室温保持在20~25℃,湿度在50%~55% 的避风避强光直射的房间。将探头垂直接触皮炎部位,从不同部位的皮肤表面测试后取平均值为测试结果并记录,每次测试后均用消毒湿巾擦拭探头。

1.8.2 血清IgE水平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3 000 r/min 离心5 min,分离血清,采用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

1.9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治疗作用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 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gE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IgE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组下降低于子午流注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E比较(±s, IU/m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E比较(±s, IU/m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子午流注针刺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组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例数30 30治疗前167.47±63.66 171.53±57.34治疗后75.27±30.43*#94.77±35.47*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屏障功能测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表皮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流失、表皮皮脂含量、皮肤弹性(R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表皮角质层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皮肤弹性(R2值)较治疗前升高,经皮水分流失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组在皮角质层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经皮水分流失、皮肤弹性(R2值)均优于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2 两组表皮角质层含水量和皮肤水分流失测试比较(±s)

表2 两组表皮角质层含水量和皮肤水分流失测试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P<0.05

组别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组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例数30 30表皮角质层含水量/%治疗前18.87±5.11 19.13±5.29治疗后32.80±7.45*#27.13±6.26*经皮水分流失/(g/h·m)治疗前17.77±4.68 17.83±3.48治疗后12.10±3.55*#14.40±3.56*

表3 两组表皮皮脂含量和皮肤弹性测试比较(±s)

表3 两组表皮皮脂含量和皮肤弹性测试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P<0.05

组别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组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例数30 30表皮皮脂含量/(µg/㎝)治疗前71.50±6.36 71.87±7.70治疗后82.27±6.26*#78.93±6.67*皮肤弹性R2值治疗前0.588±0.0835 0.567±0.0664治疗后0.698±0.0771*#0.658±0.0734*

3 讨论

特应性皮炎属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主要与免疫异常和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关[10-11]。现今对于本病的研究多集中于以清热凉血、利湿止痒的中医治则为主的中医药治疗,而针对皮毛微环境的皮肤屏障功能的关注较少。本课题通过长期临床病证规律调查和对古今皮肤病系统文献深入研究发现,中医皮毛与西医皮肤组织结构有一定生物趋同性,改变同样导致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有学者[5-6]认为,皮毛“疏泄”功能障碍和“润泽”状态改变在皮肤病证候与病机方面具有普遍性和特征性,故改善皮毛“疏泄”与“润泽”微环境与改善皮表通透屏障功能在治疗炎症性皮肤病上具有功能上的趋同性。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分析,“肺主皮毛”,而手太阴肺经属金,为多气少血的经脉。肺直接参与皮毛的调节营卫功能,其中“营卫”是由脏腑化生,又参与调节和维护皮毛生理状态和功能表现[10]。肺对皮毛的作用路径主要包括“肺主宣发”以调节玄府腠理的开阖疏泄,肺“通调水道”以调节皮毛水湿代谢。“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络是肺敷布营卫气血津液,濡润与调节皮毛的主要通道。而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其卫外功能的强弱决定了机体脏腑功能的盛衰,成为反映疾病和接受治疗的门户。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渐入脏腑反映脏腑经络的病变[12]。现代皮部针灸、浅刺疗法的研究中认为“皮部”即指人体体表的皮肤和浅显易见的小血管[13],与“皮肤免疫系统”功能有趋同性[14]。体表皮肤分布着感觉神经末梢,皮肤针叩刺体表相应穴位的细小“脉络”,这类叩刺刺激作用于皮表,使邪气外出,去宛陈莝。具有调节营卫气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并对脏腑及皮肤神经感觉末梢产生物理、化学感受器影响,调整相应的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5-16]。

子午流注理论根据“五脏之病与四时之气相应”的中医理论,根据人体脏腑、经络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为基础,结合天干、地支、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理论,采取干支计年计月计时,对气血流注盛衰开合进行逐日按时取穴的针刺治疗方法[17]。子午即时间的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在十二时辰气血运行中的盛衰变化。而本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血津液等物质关系密切[18],气血津液是构成及滋养皮肤生长代谢的物质基础,即气血津液的盛衰和运行影响着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皮疹的形态特征等直观可见的变化及通过相关仪器检测出的皮肤通透屏障功能的客观变化均反映着气血津液的动态变化。故采用将时间因素与针刺效果有机结合、强调以时调时的子午流注择时治疗的方法,针对本病的治疗展现出独特优势。基于对子午流注理论及临床研究的文献挖掘,运用本法在治疗实证病证时,应选择在脏腑功能亢盛时治疗即“实则泻其有余”;反之,则为“虚则补其不足”。肺经主时为寅时,经脉气血此时最为旺盛,而其相对时申时肺经气血最弱[19]。本病中医病机为脾虚为本,风湿热蕴结为标[20]。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原理,故本研究选择在申时(15:00~17:00)[9]这一肺经气血衰弱时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周铭心教授研创的“万年子午流注取穴卡”进行开穴,并采取皮肤针叩刺疗法,可以通过此时段去激发脏腑气血,实现肺脏对“营卫”运行的调节[21]。

血清IgE 是I 型变态反应疾病的重要标志,在与过敏性疾病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其浓度的升高与皮损面积成正相关,与特应性皮炎病情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病变范围有一定的关系,是本病活动性的指标[22]。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组及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均能降低治疗前患者的IgE 水平,且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组治疗后IgE 水平较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低,此结果可能与皮肤针同时有针刺与放血疗法的叠加治疗效应有关,参与、调节和维护皮毛生理状态和脏腑功能,调整“皮毛”局部微循环状态,改善特应性皮炎表皮通透屏障功能。

综上所述,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疗法根据子午流注经脉营卫气血流注、盛衰开阖规律,运用皮肤针特有的浅刺、放血的综合作用,疗效优于子午流注择时针刺组。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IgE 水平有关,达到调节皮毛“疏泄”与润泽”微环境,提高表皮角质层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皮肤弹性(R2值),降低皮肤经皮水分流失,达到调控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目的。但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未进行随访,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皮毛表皮针刺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转录因子MYCs调控番茄表皮毛萜类化合物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水果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皮毛工厂斗匪记(上)
动物玩家之“狐狸”
皮毛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