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密 李琳
内容摘要:《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重要的长篇故事。小说主要讲述了十六岁的乡村少女苔丝,在家人虚荣心的驱使下攀援豪门贵亲,从被诱骗到主动离开,后遇见心中所爱又遭抛弃,以致被无情命运最终逼上绝路的精神与生命历程。这部小说充分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共同的生存状态,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但是其中表达出来的反抗性精神对于人性的解放而言却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尝试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从本我、自己、超我这三个维度层面出发来深入解析其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苔丝这一悲剧人格,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其悲剧性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苔丝 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反映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人的共同生存状态,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解析女主人公苔丝的人格以及其悲剧的内在因素。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于19世纪晚期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所创。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方法,为治愈人们的内心痛苦提供了全新方向,影响深远。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无意识动机、非理性力量以及本能驱力决定,并采用“力比多”来概括所有本能的力量,代表成长、发展和创造性。
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应是他的人格三部曲:本我、自我、超我。众所周知的人格三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在人格阶层的底端,是一种原始的潜意识本能,它追求即时的满足,遵循幸福的原则,并且直接反映生物本能,不管社会现实是否可能,直接反映生物本能。自我,属于人格结构的中层,它能调节本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本我不同的是,它是遵循现实性原则的。它在本我與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一方面满足本我的要求,一方面受限于超我的管制。超我,在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是一个人所学所处环境所塑造的道德底线修养各方面的至高枷锁,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抑制本我冲动的作用,追求完美。对于个体而言,只有三者和谐相处,个性才会呈现健康状态。
二.《德伯家的苔丝》故事梗概
《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反映十九世纪末,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农村和城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伦、民俗等方面的经典小说。女主人公苔丝出生于一个贫困的雇农家庭,由于家庭贫穷和社会的歧视,虚荣的父母为了攀附富贵本家,便要求苔丝前去拜望。内心不愿去的苔丝想到自己曾撞死了家中值钱的老马,无奈不得不去到阿历克·杜伯维尔家的庄园干活。可在这里她却受到了花花公子亚雷的奸污。沮丧之余,这个不幸的女孩去了泰波特斯奶厂,那里没有人知道她曾经历过什么。她原本想在此安度余生,可却遇见了安吉尔·克莱尔并深深爱上了他。苔丝不想欺骗克莱尔,将自己的过去告知于他,却没想到被其抛弃。再次堕入深渊的苔丝决定前去爱明斯脱找安吉尔的父母,未能碰到其父母,却意外听见安吉尔兄长尖酸的话语,自尊心驱使苔丝毅然返回燧石顶,然而在返回路上又遇上了亚雷。恰巧此时,丈夫长期音信杳然,父死家破,一家人失所流离,面对困苦遭遇,万般无奈的苔丝在亚雷的诱惑下,又掉入了他的陷阱。突然,安吉尔觉醒并决定返回英国,但在知晓苔丝的现势后黯然离去。痛苦绝望的苔丝没有经受住亚雷的嘲讽,激动之下将其杀死,然后去追赶克莱尔。流亡中的苔丝未能躲过宿命,最终被判处死刑。
三.本我、自我、超我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运用
(一)纯真善良与怯懦——快乐的消失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但纯真善良的苔丝拥有的却是顺从与苦痛。在小说当中,“一个清新纯洁的自然之女”是苔丝在小说开端的形象。苔丝一直维持持着作为农民女儿的淳朴品质:她热爱自然,散发着大自然的芬芳,没有任何装饰;她热爱生活,勤劳勇敢。此时的女主人公拥有着最原本的快乐。但当她的父母获悉他们家族有“贵族血缘”,而且邻近还住着一位贵族亲属时,他们就把苔丝送出去,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就这样,她只得去到富贵的农场主德伯家攀附,在养鸡场做活儿。然而亚雷这个英国新兴资产阶层的代表、出于权势之家的花花公子经常寻找机会接近她,淳朴善良的苔丝终究落入了亚雷的陷阱,被玷污了。亚雷对苔丝造成的侵犯给苔丝身体以及心灵的伤害是巨大的,正如文中所述:“她把篮子和行李卷没精打采地放在狗车上,自己也踏了上去。两人并排坐在一起。她现在不再怕他了。而她的悲哀也正在于不再怕他”(哈代,2001)。直到离开亚雷回到家乡后,苔丝才深知她冒然离去的行为与当时的世俗成见背道而驰,各种流言蜚语让不知人情冷淡的苔丝第一次感到畏惧,而她却只能将痛苦与诉求藏于内心。
苔丝从快乐到压抑更加体现在对克莱尔的爱之中。苔丝在与克莱尔初识之时,应该是有过最本真的快乐的,那时的她暂且忘掉了过去,遵循者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安吉尔在一起。可为爱失去自我的苔丝不敢将自己的过去公之于众,并一味贬低自己,盲目崇拜对方,但在对方知晓自己悲惨的过去后,最终还是沦为了被弃者。这便是苔丝纯真善良但却胆怯的本我,如此,从快乐开始向着压抑转变,力量外露的本我在苔丝身上占比过足,殊不知它将会在哪一天突然爆发。
(二)矛盾压抑与反抗——现实的考验
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哈代笔下的苔丝在现实中的自我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首先,当苔丝的父母听闻自己家族历史后,便要苔丝前去认亲,但在母亲要她嫁给亚雷时,苔丝却坚决否决:“这样的事,我可不高兴干。”(哈代,2001)可无奈于苔丝顺从懂事的性格,为了挑起家中的重担,还是压抑了内心的反抗走上了攀亲的道路。之后苔丝被亚雷诱奸,但她并不是当时世俗女性的懿范,没有要求亚雷对她负责,而选择断然离去。当亚雷要求苔丝与他在一起时,她坚定地告知他“我从来没真心爱过你,没实意爱过你,我想我永远不会爱你的。”(哈代,2001)而后苔丝的母亲知悉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劝告苔丝应该让亚雷娶她为妻,但苔丝却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婚姻生活应该要以自己的意愿为重。这一次她将内心的压抑反抗了出来,并且选择了另外的地方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最后当亚雷再次遇到苔丝并对苔丝进行威逼利诱,但他不知道的是,如今的苔丝已与曾经懵懂无知的那个她判若两人,她更加勇敢坚毅,更加富有反抗精神,她“当时一点儿也没给他防备,就揪着手套的后部,一直朝着他的脸气忿忿地抡去……很着实地一直打到他嘴上……”。(哈代,2001)亚雷在安吉尔回来找苔丝的时候,苔丝再也忍受不了亚雷的嘲笑,用刀刺死了亚雷。到这里,苔丝的反抗意识达到顶峰,也促成了小说的高潮。
苔丝的自我在本我的快乐逐渐消失之时陷入矛盾,一面向往自由,一面迫于现实的束缚,而正是因为未能调节自我,苔丝最终被判死刑的悲剧也成为了定然。
(三)憧憬与缺失——道德完善的匮乏
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克制本我的冲动,二是监督自我,三是追寻完善的境界。在分析苔丝人格时,我们知道由于苔丝的自我最终屈服了本我,以至于悲剧的产生。但实际上苔丝的超我部分曾在她被亚雷奸污后,不顾旁人反对独自回到家乡的那个时候占据过主导地位,例如被男子玷辱而坚决要把孩子生下来,并在公然场合给孩子哺乳;在牧师拒绝为孩子洗礼后,能决定自己给孩子洗礼,包括后来在奶牛场做活儿的那段时间里,与身边的女工相处愉快,生活简单快乐,那时的自我与超我呈现出协调状态,苔丝对未来的自己也有了憧憬。只是后来,当苔丝根据自己的命运,一次又一次地做出选择时,自我的冲突和失踪的超我,慢慢地被力量外露的本我引导着。
由此可见,未能完善超我的苔丝最终走向了悲剧人生。
在苔丝身上出现的所有不调和的问题大概都直指她身上的本我部分太明显外露了,也可以说占比太大了,行为模式特别的本能化,不太懂得遵循现实原则,而自我在现实当中未能起到桥梁作用,协调本我与超我,且苔丝的超我部分显然呈匮乏状态,因此走向悲剧。大多数读者会觉得她单纯直爽,换种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因为她身上的修饰性很少,行为上会很直接地表达所想所愿,在意自我感受超过对现实性因素的判断考虑。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经过现实原则和道德因素润饰过的人格,也就是超我部分比较完善的人,会得到更多人认可尊崇的原因。
但凡人格三层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就会直接导致人的行为状况失常,而这也与一个人的成长背景与家庭教育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人格不健全的人,心理疾病产生的概率也会比常人更多更大。世界的一部分美好表现在它的包容性里,可以谈论是非明理辩事,但在不了解一种人格成型的成因之前,过激的言语评定和盲目的攻击,确实不应该出现在这个追寻现代化的世界中,因为只有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的现代化,才是社会乃至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先决。
参考文献
[1]王颖.解读《德伯家的苔丝》女主角悲剧命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84-85.
[2]罗峰.2010(031)001.苔丝的反抗意识正是哈代的女性观[M].湖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3]托马斯·哈代.2001.德伯家的苔絲[M].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
[4]王淇.2017.用精神分析法释义苔丝的悲剧[J].产业与科技论坛.第16期.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16.精神分析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16.自我与本我[M].北京:台海出版社.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琳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