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博物馆发生

2021-10-29 14:27黄琛
教育家 2021年39期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历史

黄琛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更具复杂性。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的基因库,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博物馆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教育工作能够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

博物馆面向整个社会,其教育内容与社会历史、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娱乐等有着密切联系。人类为了自觉地认识自己从何处来、现在处于何处、将来要往何处去而形成了历史学。认识今天的世界,首先要了解昨天的世界;认识昨天的世界,就要了解前天的世界——只要人们的认识要求进入寻求原因的层面,思考的时空范围就必然要扩展,而博物馆所提供的历史物证最真实也最具说服力,让博物馆成为人们学习历史、了解世界的最佳学习场域。

我国博物馆事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民对教育的美好期待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1905年,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创建之初,即提出“建苑为教育”的指导原则。创始人张謇不仅注重教育的公共性,同时还强调教育的多样性,除了展出历史、美术、教育相关的历史文物外,中国最早的气象观测机构“测候所”也在展馆之中。此后,教育一直是中国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而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也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由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博物馆+”跨界融合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新的空间。

博物馆是青少年的丰富课堂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安博物院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教育是“实践教育”的补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已经不局限于书本,实践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学校教育主要以课本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再通过考试测评某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而博物馆教育则以“物”为原点,将“博”与“悟”有机融合,从博物学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大视角和更为直观的方式启发儿童青少年对宇宙、世界、艺术精华和历史发展等的理解。

青少年正值宇宙观、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博物馆教育服务多元的观众,通过开发诠释性课程,建立博物馆历史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变革,致力于培养他们的哲辨思想和系统思维能力。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满足青少年深度学习需求时,博物馆则是学习资源最丰富的大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其中,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能够以实体、数字化展示、影片等多重手段向青少年传递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形成有效的互动,从更为连贯的历史视角或更为丰富的知识集群帮助青少年拥有更高的思想站位和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需求。

在博物馆课程中,多彩的世界就是青少年的教科书。博物馆有丰富的学习内容、多元的师资构成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够赋予青少年更多选择,让学生的视野超越学校围墙,让学生通过博物馆放眼社会,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明,促其养成利用资源自觉开展学习的习惯。开放式的学习促使学生多角度观察、多维度思考、多形式探究。在教学设计中,联动各学科知识,以文化器具为线索,形成贯穿古今的思维方式,全面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创造性地落地实践,多角度认识真实世界的哲学思想,这也正是中国博物馆开展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都在不断增加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场次、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同时,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时也存在着文物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文物利用效率低的强烈反差,这也是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可以说,当前中国博物馆教育正处在资源重组、功能提升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期,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通过跨界融合和正面引导,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博物馆教育工作中来,共同促进文博教育的健康发展。

博物馆助力青少年精神成长

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博物馆承载着民族和世界的文明和文化精华,是历史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如文博馆、科技馆、艺术类博物馆、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等多种类型博物馆的全面建立,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搭建了桥梁,更为青少年的精神成长注入了力量。

除了知识教育外,博物馆还具有审美教育功能,不仅是外在的对美的欣赏,还表现在对人格精神道德美的追求、对历史文明和自然科学的敬畏、对民族精神和意志力的感悟等。中國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强调价值引领,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形成了“德育为魂、基础为先、能力为重、创新为上”的教育理念。青少年观众走进博物馆可以窥探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通过一个人物、一件展品、一段故事、一个展览引起情感共鸣。在由一件件文化遗产构建的广阔时空里,他们怀揣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礼,向文明鞠躬,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置于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从中寻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归属并形成终身记忆。

作为人类活动的信息载体,中国历代文物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保护和研究文物,绝不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为研究而研究,更重要的是古为今用,从文物中挖掘和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以及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要发挥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博物馆对青少年的精神文明教育可以加深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归属感。

今天,博物馆教育更强调“人”的教育,即培养一个“合格人”的教育。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在2015年和2020年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彰显了中央政府对于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校内外教育融合的顶层设计,以契合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国家战略。

博物馆收藏的是过去,面向的却是未来。博物馆教育涵养品质,培养情操,让青少年在人类文明的大视角中不断深化思想认知。尤其是当博物馆多元的文化资源与旅游、科技、研学等结合,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不断丰富其精神世界,引领其形成正确的三观。

责任编辑:曹霁

猜你喜欢
博物馆青少年历史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博物馆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新历史
露天博物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博物馆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