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梅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近些年有年轻化的趋势,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快速溶解血栓为关键环节,以达到脑血管功能快速恢复的效果,减少对患者脑部组织造成不良影响,降低致残率。尿激酶是临床溶栓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药物,对半暗带抢救具有理想效果[1,2]。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 h 内如果没有禁忌证则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3]。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脑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实时变化情况,是无创监测脑内血流情况的重要技术[4],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的临床预后。本文主要研究在尿激酶溶栓过程中,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进行临床观察,详情报告如下。
1.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4 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4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24~80 岁,平均年龄(51.89±14.03)岁。所有患者均为前循环梗死,最终经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均明确诊断。患者临床资料均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并获得批准,所有病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必须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5];②年龄18~80 岁;③所有患者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均在6 h 内[6];④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患者及其家属配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且颞窗透声良好。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脑病的患者,如出血性脑卒中、外伤性脑损伤等[7];②入睡前正常,醒后发现已形成急性脑卒中的患者;③对尿激酶溶栓不耐受或家属不同意应用尿激酶的患者[8];④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9];⑤卒中前改良Rankin 评分量表(mRS)评分>2 分。
1.3 治疗方法 静脉溶栓应用尿激酶150 万单位持续静脉滴注30 min。溶栓治疗后24 h 复查头部CT,无出血给予阿司匹林300 mg,1 次/d;服用10 d 后,改为100 mg,1 次/d,长期服用。同时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明确诊断。在溶栓前即开始给予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德国DWL 公司,型号:MDX-1203 型,手持探头:18-91412 型)监测,并将探头频率设置为2~5 MHz,增益设置为38~40,取样容积设置为9~12,确保探头朝向血流方向。由具有临床经验的专业技师或医师经颞窗对缺血侧大脑中动脉全长进行检查。
1.4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溶栓前后MCA-Vp、MCAVm、PI、NIHSS 评分。①血流动力学指标:主要监测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即刻的MCA-Vp、MCA-Vm、PI等。②溶栓前后NIHSS 评分:统计所有患者溶栓前后NIHSS 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溶栓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患者溶栓前的MCA-Vp 为(19.25±6.64)cm/s、MCA-Vm 为(10.31± 15.34)cm/s、PI 为(0.87±0.07),溶栓后即刻分别为(87.05±14.25)cm/s、(63.21±6.12)cm/s、(0.60±0.11);患者溶栓后即刻的MCA-Vp、MCA-Vm 高于溶栓前,PI 低于溶栓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0 例患者溶栓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1 40 例患者溶栓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溶栓前比较,aP<0.05
2.2 患者溶栓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患者溶栓后NIHSS 评分(7.04±2.10)分明显低于溶栓前的(15.20± 3.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0 例患者溶栓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2 40 例患者溶栓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溶栓前比较,aP<0.05
脑梗死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一旦造成残疾,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研究认为,全世界每年大约数百万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其中15%的患者在发病后会立刻死亡,10%的患者因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可以正常生活,有25%的患者康复以后存在轻微功能缺损,不会对整体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但有40%的患者存在中度以上的缺陷,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10%的患者因存在功能残疾而不得不长时间的进行无质量生存。
临床研究认为,脑梗死周围组织结构的功能重组是确保患者预后恢复的基础[10]。为患者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中静脉溶栓是超早期治疗的第一步。临床上目前静脉溶栓治疗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在临床上是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糖蛋白,它能够和细胞外基质以及细胞表面大量蛋白进行作用,对促进组织的重塑、炎症的缓解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临床用于评价溶栓前血管情况的检查方法主要是急诊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 等,但是CTA、MRA 及DSA 费用昂贵,且检查耗时,基层医院不能及时完成,且可重复性差,并未被专家推荐用于溶栓前常规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是一项无创伤性技术,具有安全、便携的特点,可以在床旁操作,且可以重复检查,持续性强,在评价血管方面与CTA及DSA 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静脉溶栓争取时间的情况下有一定优越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进行持续血流监测。目前有研究表明,应用2 MHz 频率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促进溶栓治疗的作用,并常将溶栓与超声联合应用[11-13],具体原理需进一步研究。
临床研究认为,通过经颅超声多普勒监测能更好的保证在用药过程中对患者脑血流情况的了解,它可以对患者具体治疗过程中的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在治疗中可为相关治疗工作的调整和改善提供依据,这样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庞文冲等[14]的研究中选择了5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 例;一组单纯用药尿激酶溶栓治疗,另一组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持续监测,对所有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64±1.30)分低于对照组的(10.02±1.73)分,观察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47.60±4.75)分高于对照组的(40.15±4.6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88.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为8.00%,进而说明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所取得的结果能够为今后在临床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指导用药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过程中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持续监测,可以有效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监测,评价患者的血管再通状况,对患者的下一步诊治方案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可以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