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萍 王 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肿瘤科,沈阳 110022)
护理解剖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基础学科,授课内容包括人体结构理论、解剖实验操作、临床护理技能,从理论到实践最后到能力形成,每个教学部分都互为结构、互为补充、紧密相连[1]。在整体教学过程中体现护生临床护理学习的逐步推进过程,强调护理解剖学科研要素融入教学,其学科本身带有追求原理的研究过程,从“因学论教”转变为“因研论教”,提倡不以传授学生知识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是注重护生在解剖过程中拥有多少体验式思考[2]。在传统课堂“传道授业”的基础上,将研究性教学与护理解剖相融合,以研究问题的机理为牵引,不断收集前沿研究领域信息,快速和准确地获取、分析和处理医学信息,应用于解剖实验,同步于临床实习,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解剖实验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加深护生对解剖原理性内容的理解程度,激发她们创新思维,夯实护理技能,提升处置临床疑难事件能力。现以护理解剖学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为试点,计划每章节理论课之后,相继安排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环节介入课堂中,通过研究性教学实施路径教会护生自主探索式学习模式,可使护生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解剖学教学体验的实效性,护生毕业后可更好地适应各级医院、高等医学院校等机构中的临床护理、护理研究、护理教育等多方面工作[3]。
2020年4月选取护理学院70名全日制应届本科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课程结束后的第八学期,在实习医院通过研究性教学方式对预毕业护生进行实习培养,以护理解剖学中“动脉采血术”实验为指导教材,课时4个学时。在夯实传统课堂“动脉采血术”理论基础上,进入护生实习培训阶段,开展研究性教学与解剖实验相融合,在教学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技能,并且针对老年患者救治的特点,总结出老年患者桡动脉采血临床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5人。护生的基础护理、护理技能等各学科成绩均为中上等,具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安排课程为“动脉采血术”中的桡动脉穿刺,课程来源于教材第3章《脉管系统》中体循环的动脉讲解阶段,桡动脉穿刺是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医疗技术操作,有一定代表性。桡动脉穿刺的动脉血气分析可以准确反映机体的呼吸功能和代谢功能,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指标和依据[4]。
35名护生采用“传统+研讨”的教学模式,按照“理论授课、分组研讨、解剖实验、临床实习”步骤进行:①理论授课,校内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与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在课堂上师生的教学互动,夯实护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学吸收质量;②分组研讨,教师是整个教学的设计者,善于掌控护生研讨节奏,沟通对话、启发诱导,发挥护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护生们各抒己见,围绕老年患者呼吸衰竭、皮肤松弛、血管脆弱;如何减轻患者疼痛、防止血管感染等方面进行分组研讨,从研讨中掌握人体器官结构功能,避免死记硬背,为后期有针对性地解剖实验打下基础;③解剖实验,进入我院实习期间,由带教护士帮助下,以小组形式进行解剖实验,依据桡动脉毗邻关系来确定穿刺部位,通过实物的观看、操作来验证研讨内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并由带教护士答疑解惑,正确引导护生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和记忆;④临床实习,临床实习中的现场观察带教护士临床穿刺,使护生能够直观通过临床病例来理解解剖学知识,有益于对解剖学实验课上的似懂非懂问题的理解,吸收医院临床穿刺经验,为后期在医院带教护士指导下的临床穿刺提供依据,提高穿刺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在研究性教学中,以“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桡动脉穿刺采血”为牵引,通过“理论授课、资料收集、分析问题、解剖实验、临床实习” 来构建研究性教学流程,其中理论授课方面与对照组内容相同。研究性内容有:①资料收集,在“动脉采血术”实验教学中,让护生了解全身动脉的分布,收集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的患病特性。老年患者皮下脂肪萎缩,皮肤松弛易滑动,不易固定,若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桡动脉不明显,穿刺难度将增大[5]。该阶段注重收集一线护理人员多年临床护理经验以及护理记录总结出的各项证据,保证征询护理应用于解剖实践体验;②分析问题,将《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桡动脉穿刺采血》内容设计成研究内容,指导护生具备独立自主探索、主动分析能力。该阶段结合桡动脉的解剖学结构及特点,将患者桡动脉穿刺特殊情况做出有效分析,再按照穿刺处置不同特点分为不同步骤,解决护生初期不敢动手操作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放手体验解剖实验;③解剖实验:研究性教学方式不能凭空想象。该阶段护生已进入附属医院实习,指导教师由科室责任护士(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担任,指导教师利用上肢动脉标本对桡动脉进行解剖观察,以熟悉桡动脉体表定位、走行,引导护生围绕桡动脉最佳穿刺部位以及桡动脉与浅静脉、皮神经的关系等进行提问与讨论,夯实实习护生桡动脉解剖特点与常用穿刺方法。掌握常规操作后,假设标本为老年患者,将不明显的桡动脉拉直,充分暴露患者穿刺部位,此时护生已通过课前资料分析以及借助于自己的理解去领悟解剖操作,指导教师将手食指、中指并拢平齐固定桡动脉,桡动脉可随着脉搏跳动而活动,可对桡动脉的有效固定,穿刺点一般选择在桡动脉搏动较清楚的最末端,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与动脉走向呈45°角进针,指导完成后,让护生利用标本反复实践练习;④临床实习,该阶段重点是操作示教,实习护生在指导教师带教下,进入病房观察指导教师临床穿刺实践,了解不同老年患者体表标志、患病特点、呼吸状况等对桡动脉穿刺的定位,严防针刺伤患者,学习针对桡动脉不明显的处置措施,如可能引发各种心律失常等相关症状的特情处置预案。后期,在指导教师的陪同下,实习护生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穿刺,实习结束后应做好相关记录,整个记录过程为后续研究与论文撰写作为铺垫。
对对照组与实验组护生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并收集35名实验组护生的问卷调查。护生理论考核与临床护理技能满分设定100分,依据考核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与改进,调查问卷共发35份,均有效收回。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课程改革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前后的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对照组、实验组护生《体循环的动脉》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77.80±4.22)分、(88.40±2.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实验组护生的桡动脉穿刺采血术的实操考核成绩分别为(81.38±4.56)分、(92.29±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P<0.01)。问卷调查满意率为87.9%(表1)。
表1 问卷调查(n=35,%)
护理解剖学课程主要培养护生具备护理操作的基础能力。护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常规操作技能基础上,教学中更多需要拓展护生思考,加强研究性分析能力,沿着指导教师设计的学科研究途径进行探索,从而夯实护生的护理技能[6]。作者通过护生实习期间,将实验教学动脉采血术与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桡动脉穿刺采血课题内容相结合,即将解剖学实验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增强护生体验式解剖学教学效果,掌握危重患者桡动脉穿刺采血相关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提升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经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统计:研究性教学课程改革后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性教学较其他教学方式更适合介入到解剖学教学领域内,便于护生临床护理技能掌握与思想拓展,从追求原理上提高其桡动脉穿刺技能。相比传统教学,研究性教学并不意味着学习变得简单、轻松,反而更加关注于知识生成性,往往对学习者要求更高、更难,需要以科学研究的要求组织教学,不仅需要对护生灌输过多知识,更重要的是产生对解剖教学体验与理解,从体验与思考中提升护生技能,激发护生问题意识,将护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实践过程,使护生由自主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提高护生职业素养[7]。虽然这次是一次实习教学,但研究性教学依托于解剖学课程展开,后期的实验教学课程尽可能以课题研究为牵引,紧扣课题需求来丰富教学方法,培养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护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研究性教学的课题选题与要求要符合护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跳一跳就能摘得到“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