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玲 张 平 季玉梅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综合病房,辽宁大连 116033
老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临床常见因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腔狭窄,而导致患者心肌缺氧、缺血和坏死等症状,属于临床常见心脏病[1]。临床常用介入治疗作为治疗CHD 患者的常用手段,为患者植入支架,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心肌供血,但因为患者年龄较大,各器官功能衰退,对手术的耐受性也较差,再加上缺乏对治疗的了解,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增加患并发症的风险。有研究发现:部分老年CHD 患者出现死亡的原因不完全是因为患病,而是因为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当和疾病认知较差[2]。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消除影响其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患者病情恶化,促进其生活质量提高,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情况。本研究分析老年CHD 患者介入治疗中健康教育的应用及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8 例老年CHD 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与研究组(49 例)。对照组中,男34 例,女15 例;年龄60~82 岁,平均(71.02±3.64)岁;合并症:糖尿病16例,高血压20 例,高血脂13 例。研究组中,男35 例,女14 例;年龄61~81 岁,平均(70.99±3.63)岁;合并症:糖尿病17 例,高血压20 例,高血脂12 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检查均与《临床冠心病学》[3]中老年CHD 标准相符合,且病情相对较稳定,均采用同种介入方式治疗;②患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等疾病,无法正常交流和沟通者;②严重脏器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者;③恶性肿瘤疾病、免疫性疾病或脑血管疾病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两组均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为其介绍医院情况,帮助患者熟悉治疗环境,并指导患者将术前检查完成好,告知检查目的及检查的注意事项,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变化,及时发现患者不适并进行处理,同时为患者进行饮食和用药等方面护理。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①将患病原因告知患者,使患者及时治疗,并积极预防和保健。②饮食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定时定量饮食,尽量保持少食多餐习惯,注意饮食多样化,尽量选择含盐、脂肪、热量和胆固醇低食物,多吃些水果和蔬菜,保持摄入的营养平衡,不得暴饮暴食和饮用浓茶和咖啡等类饮料,禁止吸烟喝酒,部分老年患者体态肥胖,需严格进行饮食控制。③心理健康教育:部分患者会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通过为患者讲解负面情绪对预后和治疗影响,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医护人员用真诚和温柔话语表达自己对患者关心,教给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引导患者采用正确态度面对病情,部分老年患者容易猜疑,不容易和患者建立彼此信任护患关系,所以应该尽快想办法取得患者信任,在健康教育中,医护人员需做到自然大方,使患者信任感和安全感得到提高,使其保持最佳心态进行治疗护理。④运动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采用适当运动进行锻炼,活动力度需循序渐进,运动使患者心肌收缩力增强和血压降低,可达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能降低患者的胆固醇,加速脂肪分解和增强心肺功能。⑤药物指导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和家属采用正确方式服用药物,按时服用,不得服用超量或少量,并注意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如治疗出现不适及时就诊和停药。⑥出院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出院后,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睡觉前用温水洗脚,消除患者疲劳,嘱咐患者早睡早起,如夜间出现不适及时进行呼救;做好预防便秘的准备,在患者身体允许下洗澡,且时间不得过长,洗澡时尽量在家人陪伴下进行,尽量选择通风好的淋浴环境,并备好急救药,洗澡一旦出现不适就停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需家属共同学习,使家属了解如何配合患者治疗和护理,从而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护理环境。两组均在入院后开始护理,持续护理半个月。
①应用焦虑自评量表[4]和抑郁自评量表[5]比较两组护理前和护理两周后患者的负面情绪,两个量表均由20 个条目组成,每条目按1 级(从无或偶尔)、2 级(有时)、3 级(经常)、4 级(总是如此)进行评分,患者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最贴合自己状态的选项,总分100分,量表得分=各条目得分之和×1.25,得分越少越好,焦虑量表评分高于50 分表示有焦虑;抑郁量表评分高于53分表示有抑郁。②比较两组护理1 个月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发作的时间和疼痛程度临床症状情况。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simulation score,VAS)[6]评估患者心绞痛的疼痛程度,评分标准,总分10 分:0分表示患者无痛;3 分以下表示患者虽有轻微痛感,但可以忍受;4~6 分表示患者虽有疼痛感但不影响自身睡眠,还在忍受范围内;7 分以上表示疼痛感比较强烈,不但影响患者睡眠和饮食,还超出患者忍受范围。③应用医院自制依从性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两周的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完全配合)、部分依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基本配合,偶尔会出现抗拒,但不影响临床治疗和护理)、不依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完全抗拒,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和护理)。总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本量表经专家评定信效度为0.881,同一量表经两周后再次测评,其信效度为0.881。④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7]比较两组护理1 个月后的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等自我效能评分,该量表包括10 个条目,总分40 份,能较好的反映特定情境下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答案为完全正确、多数正确、有点正确、完全不正确,分值依次为4、3、2、1 分,得分指标=条目的累计总分/最高总分,将自我效能水平分为高(得分>80%)、中(得分60%~80%)、低(得分<60%),患者自我效能感越高,获得分值越高。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理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例数焦虑评分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抑郁评分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49 49 56.93±4.63 56.95±4.64 0.935>0.05 38.42±3.91 47.37±4.27 13.954<0.05 13.552 12.698<0.05<0.05 56.78±4.71 56.79±4.72 0.982>0.05 37.72±4.08 46.23±4.38 14.025<0.05 14.002 13.661<0.05<0.05
两组护理前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和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护理前,持续时间短于护理前,VAS 评分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护理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VAS 评分的比较(±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VAS 评分的比较(±s)
组别心绞痛发作次数(次/周)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心绞痛持续时间(min)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VAS 评分(分)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 值P 值10.93±0.83 10.95±0.84 1.135>0.05 2.52±0.31 6.07±0.67 14.954<0.05 13.056 13.652<0.05<0.05 8.28±2.07 8.29±2.05 1.282>0.05 2.78±0.68 5.93±1.28 14.725<0.05 13.645 13.554<0.05<0.05 7.01±1.98 7.03±2.00 1.162>0.05 3.02±0.83 4.93±1.08 14.655<0.05 13.985 13.852<0.05<0.05
研究组护理后的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护理总依从性的比较[n(%)]
研究组护理后的整体自我效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护理后自我效能的比较[n(%)]
CHD 因年龄、体重、性别、遗传和生活方式不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从事剧烈活动出现心绞痛症状,且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本身身体各项功能衰弱,再加上患者患病后需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和剧烈活动,所以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8]。目前临床多采取介入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和手术耐受度较差,对治疗缺乏了解,所以患者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增加临床并发症的风险,所以加强临床护理对患者有重要意义[9]。此外,因为患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在生活中还需要注意饮食,患者通常有焦虑和抑郁情绪,且这种负面情绪会加重交感神经活动,而引起患者体内的各项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症状[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低于护理前,研究组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介入治疗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负面情绪,与陈利勤等[1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临床治疗联合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是因为常规护理多比较注重患者体征监测和病情护理,无法有效改善预后和患者心理状态;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医护人员用专业知识和护理来解决患者治疗存在的问题,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和对医护人员信任感,所以患者的负面情绪比较少,证实在临床加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2]。
以往的医护人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患者无法从健康教育得到足够的CHD 健康知识,健康教育只是形式。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没有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且1/3 的患者也认同这一观点[13]。现在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单一,通常以口头宣教方式为主,且疾病宣教手册的内容比较陈旧,没有较大可操作性,能用资源比较有限。为了证实采用健康教育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前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护理前,持续时间短于护理前,VAS 评分低于护理前,研究组护理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介入治疗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心绞痛疼痛评分),与王小艳等[14]研究相似,在临床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究其原因为:研究组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能得到连续干预,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如患者得不到持续干预就影响健康教育效果,进而影响治疗效果[15]。
老年CHD 患者如果能按照医嘱治疗,就会降低患者再入院的风险,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部分患者入院期都能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出院后,由于自身缺乏疾病防控知识,加上无人看管,导致经常出现漏服和少服现象,部分患者还出现服用其他药物现象,所以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加强治疗依从性方面健康教育。肖玲等[16]研究发现,在临床采用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知信行。本研究对患者依从性进行了针对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组护理后的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介入治疗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因为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掌握疾病的防控知识,而了解按规定服用药物重要性,从而纠正错误生活习惯,提高服药依从性[17]。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患者面对和处理疾病信念,自我效能高的患者处理疾病的信念和能力也比较高,但大部分患者都依赖医生控制疾病,因为患者对疾病控制理解存在差异,多认为疾病靠药物控制,忽略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也忽略自己的力量[1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的整体自我效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介入治疗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与张倩等[19]的研究基本相同。CHD 患者的自我效能及疾病知识水平高低极易影响患者的健康素养,患者对医护人员和药物控制疾病产生过多依赖,不注重养成科学生活习惯,使疾病控制受到影响,通过健康教育能培养患者自护能力,采用健康教育,让患者明白自身的力量强大,减少依赖他人心理,有助于患者清楚认识疾病,有信心面对疾病治疗,而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到显著提高[20]。另外,健康教育不仅能使患者受益,还能将其广泛延伸到社区群众,使那些高危人群可通过这些健康教育达到预防CHD 和慢性病的作用,有长远有益的社会效应,但开展健康教育也是一项巨大的工作,需要多方的积极配合。
综上所述,老年CHD 患者介入治疗采取健康教育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和临床症状,还能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自我效能,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