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丹 李 凤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安徽六安 237005
睡眠占人生的1/3 时间,是维持机体健康及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1-2]。睡眠障碍是日常就医行为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3-4],指睡眠的质量或定时的异常,或是在睡眠中或睡眠觉醒转换时发生异常的行为或生理事件。睡眠障碍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原发性疾病,也可继发于某些精神或躯体疾病。卒中是一类以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睡眠障碍是其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心理、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卒中复发[5-6]。因此,对于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以脑心健康管理师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在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97 例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9 例)与对照组(48 例)。观察组男31 例,女18 例;年龄50~77 岁,平均(62.51±6.49)岁;初中及以下30 例,初中以上(包括中专)19 例;月收入≤1000 元29 例,>1000 元20 例;脑梗死37 例,脑出血12 例。对照组中男30 例,女18 例;年龄50~76 岁,平均(62.98±7.70)岁;初中及以下31 例,初中以上(包括中专)17 例;月收入≤1000 元28 例,>1000 元20 例;脑梗死34 例,脑出血1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7]中关于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卒中前有睡眠障碍;②合并心、肝、肾等系统严重疾病;③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④依存性差,不能配合本研究。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前提下,采用药物与非药物综合治疗手段。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如下。①提供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②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讲解导致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如环境因素、精神因素、个人性格因素、昼夜节律紊乱、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等,使患者正确看待睡眠障碍;③指导患者培养促进睡眠的方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改善不良情绪、睡前避免服用刺激性食物、不要过分在意上床睡觉的时间、瞌睡时再上床休息;④观察记录患者夜间睡眠时间,根据患者睡眠时间相应地调整夜间护理方案;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安眠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脑心健康管理师为主导的护理模式,由取得国家健康管理师资格的临床注册护士进行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对患者睡眠状况进行评估:全面应用休息和睡眠的知识对患者睡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方法包括问诊、观察、量表测量和辅助检查;通过询问患者的个人睡眠特征,观察患者有无睡眠不足或异常睡眠行为的表现,必要时应用量表或睡眠脑电图测量,以明确患者的睡眠问题。②给予患者舒适护理:在睡眠之前应将患者身体方面的不适降低至最小程度,采取措施积极从根本上消除影响患者身体舒适度和睡眠的因素。睡前帮助患者完成个人卫生护理,避免衣服对患者身体的刺激和束缚,避免床褥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卧位,放松关节和肌肉,保证呼吸的通畅,控制疼痛等,减轻或消除各种原因造成的不适,同时护士应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消除相关影响因素。③心理护理:护士要掌握相关方法和技巧,及时发现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个人爱好、性格特征、健康需求的不同,尊重、保护其权益,关心、帮助每位患者,真正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④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患者住院期间影响睡眠的噪声主要包括治疗及处置的声音、开关门声、监护仪器报警声的音量等,护士应将其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在夜间搬动病床或其他物品,工作人员应避免穿硬底鞋,降低说话及走路的声音,保证病室门的紧密性。此外,应对外界环境的相关不良刺激给患者感官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控制,如病区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及声音等。⑤合理安排护理工作时间:将常规护理工作尽量安排在白天,并尽量避免在患者午睡时进行;夜间执行护理措施时,应尽量间隔90 min。⑥合理使用药物:对于服用安眠药的患者,护士需对安眠药的性能、种类、服用方法及副作用熟练掌握,同时对患者服药期间的睡眠情况及身心反应密切观察,及时报告医师予以处理。两组均给予护理干预2 周。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睡眠情况、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负性情绪及卒中复发情况。①采用多功能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监测两组睡眠情况,包括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和觉醒次数。②采用PSQI[8]评定两组睡眠质量,其由精神科医师Buysse 于1989 年编制,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应用药物及日间功能7 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0~3 分进行评分,总分即为PSQI 评分,分数为0~21 分,分数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7 分为睡眠障碍。③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 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9]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评定,其由14 个条目组成,7 个条目为抑郁,7 个条目为焦虑;有6 个条目为反向提问,其中5 个条目在抑郁分量表,1 个条目在焦虑分量表。采用0、1、2、3 四级评分,焦虑与抑郁两个亚量表的分值均为0~21 分。总分0~7 分表示无抑郁或焦虑,总分8~10 分表示可能或“临界”抑郁或焦虑,总分11~20 分表示可能有明显抑郁或焦虑。④术后随访4 个月,统计两组卒中复发情况。
采用SPSS 25.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和觉醒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后睡眠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总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护理后睡眠潜伏期短于护理前,总睡眠时间长于护理前,觉醒次数少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睡眠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睡眠情况比较()
两组护理前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护理后PSQI 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PSQ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PSQI 评分比较(分,)
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两组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分,)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分,)
观察组卒中复发率为2.04%(1/49),与对照组[6.25%(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7,P >0.05)。
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卒中患者中,有较高比例的患者会伴有睡眠障碍。国外研究显示[10-12],高达78%的急性卒中患者伴发睡眠障碍,而国内则约为46%。卒中引起的睡眠障碍主要包括睡眠持续时间异常、睡眠结构紊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能够对患者的功能恢复产生影响,使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进而对预后不良[13-15]。卒中后睡眠障碍好发于高龄患者,是病情较重的一个标志。研究显示,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具有较重的神经功能缺损,使住院及康复时间延长,严重者甚至会增加病死率[14,16-17]。睡眠障碍是卒中后一个重要的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而且会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等卒中危险因素的程度,甚至诱发卒中的再发[18-22]。其病因、发病机制复杂,发病类型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临床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给予积极治疗和护理,以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以脑心健康管理师为主导的护理模式是在健康管理的基础上联合舒适护理、心理护理等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一种护理模式[23-24]。研究显示,脑心健康管理干预能够提高卒中患者的治疗依存性、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血脂水平,降低复发率[25-26]。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以脑心健康管理师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干预后,患者睡眠障碍明显改善,睡眠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总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考虑原因在于以脑心健康管理师为主导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的评估并给予对应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消除影响患者睡眠的不利因素,进而改善睡眠障碍。卒中患者由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欠缺及对疾病的恐惧常具有无用感、孤独感、失落感、死亡恐惧感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会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而睡眠障碍又会进一步加重这些负性情绪,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使得卒中复发。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以脑心健康管理师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干预后,HADS中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考虑原因在于以脑心健康管理师为主导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正确面对疾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本研究中,两组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考虑可能与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有关。
综上所述,以脑心健康管理师为主导的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情况及负性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