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军 刘文林 吴慧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疾病之一,致残及致死率较高,多伴随有肺炎、低氧血症、肺源性心脏病等症状[1]。其病理本质为由炎性介质及多种效应细胞产生的瀑布样炎症反应[2]。ARDS的病情进展迅速,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因此早期病情评估以及预后预测,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价值[3]。目前,针对ARDS遗传因素的研究以第3代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为热点[4]。研究显示:人类α-阿片类受体基因(OPRM1)位于染色体6q24-25,拥有多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其中OPRM1(A118G)与机体的疼痛刺激反应、阿片类药物效应有关,也可能参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5-6]。本文具体探讨了ARDS患者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现总结报道如下。
2015年9月到2020年6月选择在本院重症监护病房诊治的ARDS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7];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有随访资料;年龄30~70岁;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住院时间≧72h。排除标准:孕妇或经期妇女;拒绝进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患者本人及家属放弃抢救的患者;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活动性出血患者;合并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既往呼吸系统疾病病史者;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出现严重功能障碍者。
在患者入院后的 24h 内,采集收集3mL 静脉血,静置10min后,2000r/min 离心15min 后收集上清液,取上层血清。采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参考国内外对OPRM1基因研究的实验数据及结合NCBI数据库,PCR引物和探针由ABI公司设计完成,对含有OPRM1位点的DNA片段进行扩增,用7500型荧光定量PCR仪完成OPRM1(A118G)多态性分析。根据OPRM1(A118G)基因型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野生型纯合子(A/A)、突变型杂合子(A/G)、突变型纯合子(G/G)。
根据28 d转归情况把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调查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原发疾病、死亡原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PaO2/FiO2、CRP、PCT、SOFA评分与APACHEⅡ评分等。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2.0 软件分析,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水准设为0.05。
98例患者28 d死亡22例,死亡率为22.4%(95%CI=1.472~1.8888),死亡原因:多脏器器官衰竭13例,呼吸衰竭4例,循环衰竭4例,感染性休克1例。
死亡组与存活组的原发疾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PaO2/FiO2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死亡组的血清CRP、PCT含量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都高于存活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CRP、PCT、SOFA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对比
死亡组的OPRM1(A118G) GG基因型与GG等位基因频率都高于存活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对比[n(%)]
在98例患者中,Spearman分析显示OPRM1(A118G) GG基因型、GG等位基因、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都与预后死亡存在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与预后的相关性(n=98)
以患者预后死亡作为因变量,以OPRM1(A118G) GG基因型、GG等位基因、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作为自变量(纳入标准是0.05,剔除标准是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OPRM1(A118G) GG基因型、GG等位基因、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都为导致患者预后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5)。
表5 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死亡的多因素分析(n=9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机械通气是该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当前由机械通气引起的气压伤、萎陷伤、容积伤却又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并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衰竭,为此加强预后预测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显示98例患者28 d死亡22例,死亡率为22.4%;死亡组的血清CRP、PCT含量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都高于存活组(P<0.05),表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具有比较高的死亡率。CRP、PCT是临床上常见的炎性反应指标,也是成熟的实用血清学指标,血清CRP、PCT水平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8]。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为危重症患者的常见评分系统,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情评估同样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但是多为主观性评价,在临床上的使用比较一定的限制[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特征为肺泡弥漫性损伤及继发性炎症反应,而后者可以通过许多生物学标志物反映出来[10]。有研究显示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是由基因突变有关,目前已发现30余个基因突变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肺泡沉积症、间质性肺疾病等有关[11]。基因多态性也是影响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的基础,涉及的基因,包括受体基因多态性、代谢酶基因多态性、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等[12]。本研究显示死亡组的OPRM1(A118G) GG基因型与GG等位基因频率都高于存活组(P<0.05)。从机制上分析,A118G突变有可能导致器官衰竭的发生,尤其是使机体出现进行性、致死性的呼吸衰竭,且机械通气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均无效,导致患者预后死亡率增加[13]。
本研究Spearman分析显示OPRM1(A118G) GG基因型、GG等位基因、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都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死亡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OPRM1(A118G) GG基因型、GG等位基因、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都为导致患者预后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不过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观症状体征指标,在病情判断上容易出现漏诊及误诊。并且其也可多基因疾病,这些因素既可单独致病,又可在基因多态性的基础上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疾病恶化[14-15]。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样本例数少,为单中心的临床试验,可能影响其对预后的评价作用,将在后续研究中深入分析。
总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伴随有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OPRM1(A118G) GG基因型、GG等位基因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与患者预后死亡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