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国庆节,爸爸和松子儿坐在电脑前,表情严肃认真。他们在看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的纪录片。当看到受阅飞机梯队飞过天安门上空时,爸爸对松子儿说:“你能发现有些飞机飞了两遍吗?”
“啊?哪些飞机飞了两遍?我没发现呀。”松子儿瞪大了眼睛也没看出来。
松子儿在电视上看过很多次阅兵式,从来没有听说过受阅飞机重复飞行的事儿。
“那些飞机为什么要重复飞呢?”为了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松子按下了暂停键。
瞧,爸爸正给松子儿细说呢———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直到开国大典大阅兵时,我们的空军部队仅仅成立了两个多月。新中国一穷二白,能参加阅兵式的飞机只有17架。怎么才能让空军编队显得不那么单薄?集思广益之下,一个‘好法子’出现了———有人认为,参加阅兵式的9架P-51战斗机飞行速度快,可以从天安门广场飞过后折返,立即衔接到速度较慢的教练机梯队后面,再次飞越天安门。”
“在空中绕个圈,再衔接到教练机梯队后面?!难道就没有人发现吗?”松子儿惊讶极了。
“确实没有人发现。由于驾驶技术过硬,战斗机和教练机梯队的衔接天衣无缝。在场的外国记者在发出的报道中说‘:中共空军以野马式P-51型战斗机为主,共26架飞机接受检阅。’”
“哇!这也太牛了吧!飞行员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呀!”松子儿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
“这就与东北老航校分不开喽。”爸爸回答。
“东北老航校?在哪儿?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松子儿问。
“东北老航校曾设在密山市,是中国共产党设立的第一所航空学校。现在那里建起了一所纪念馆。”爸爸说。
“我们可以去看看吗?”松子儿充满期待地问。父子俩的红色旅程又开始了。
在车上,松子儿听爸爸讲了东北老航校的故事。
1945年,党中央决定在东北创办一所航空学校。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在吉林成立。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这所学校进行了疯狂的轰炸,想要把它扼杀在摇篮里,东北老航校被迫从吉林迁到了密山。地处深山老林里的航校面前摆着一道难题———这里连一架供教学使用的飞机都没有,课又要怎么上呢?
面对困难,老航校的筹建者们没有退缩,他们行走于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之中,把足迹印在了30多个城镇、50多个机场上,他们顶风雪冒严寒,收集到各种残缺不全的飞机零件和航空器材,小的用肩挑、大的用马拉,硬是把这些东西全部运回了学校。为了让学员尽早地接触到飞机,他们不舍昼夜地对这些零件进行组装,终于,供教学使用的飞机出现在了学员们的眼前。
在物资紧张、武器稀缺的条件下,学员们勤学苦练。螺旋桨不够?那就在飞行训练中多拆卸几次,让几架飞机共用一副螺旋桨。没有计时器怎么办?小问题,用马蹄表代替。飞机上没有安全带?瞧,学员们正用麻绳把自己绑在座椅上练习呢……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东北老航校为新中国培养出了许多技术过硬的航空人才,这些人才的出现为新中国空军部队的组建、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空中阅兵的飞行员全部来自这里。
听着爸爸的讲述,看着纪念馆里一架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赠送的退役飞机和一个个高级木雕飞机模型,松子儿觉得有点骄傲,又有点心酸。这一刻,他好像明白了“艰苦奋斗”的意义。
地址:密山市密山镇
爸爸说,在这片黑土地上值得纪念的“红色军校”可不只一个。“难道还有其他的?”松子儿疑惑地问。
“当然啦!”
瞧,松子儿和爸爸又出发了。
在伊春站下了车,爸爸带松子儿来到了一个地方,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遗址纪念碑出现在松子儿眼前。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1936年1月26日,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决定,设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事学校。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的开学典礼很特别,是在一个简陋的工棚里举办的。
虽然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学员们的学习劲头却很足。白天听教官授课,夜晚在煤油灯下分组讨论。物质匮乏,一块块烧黑的木炭成了教员们手中的粉笔,一片片桦树皮成了学员们手中珍贵的笔记本,山上的野菜和野果成了珍馐(xiū)美味……
1936年春,赵尚志以缴获的敌人电台为契机,提出了创办电信学校,培养电信人才的想法。1936年7月,在巴兰河谷张木营子密营中(被服厂),东北抗联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建立了。课程设置以无线电技术为主,讲解电学、电工原理、无线电基础知识,伴有实践课,并组织学员们进行收发报练习。1936年12月,东北抗联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与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合并。电信学校发挥了极大作用,不但为抗联各军、各部培养了无线电通讯人才,而且使缴获的无线电器材在战争中为我所用。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东北抗日联军军政干部学校遗址碑是在2002年6月,由抗联老战士陈雷、李敏夫妇捐资,由伊春市委、市政府修建的。”聽着爸爸的讲述,看着眼前肃穆的遗址碑,松子儿脑海里浮现出抗联战士们刻苦学习的情景。
地址:伊春市伊美区红升街道
编辑/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