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祖诒是我国民办教育备受瞩目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我国新时期“民办教育的拓荒者,当代杰出的教育家”。丁祖诒不仅创办并成就了西安翻译学院的知名品牌,而且倡导并切实践行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在促进西安翻译学院乃至整个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是有关丁祖诒“国际化、多元化发展”办学理念的探讨,这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向着国际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丁祖诒教育理念;国际化;多元化;民办教育发展
有关丁祖诒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始于何时?多元化的发展实践肇自哪年?这是一个很难用精准的年月日来界定的,但它与西安翻译学院(以下简称西译)软硬件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初期发展阶段是紧密相联的。
一、领先的发展注定必有前瞻的眼界
但凡关注丁祖诒,关注西译,关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不同阶段发展进程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无论从陕西民办高校的起步到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的微观角度,还是从全国民办高校的起步到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的宏观视域,可以看出,西译的发展节奏,往往要比其他同类院校快几拍。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当其他绝大多数同类民办高校还处于租赁为生、短训为主的艰难维系、缓慢起步时,西译已不仅早就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全日制、全住校、全过程的培训学院时期,还率先拥有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独立校区,打破了民办高校租赁校舍、走读、业余、短训、夜校、考前辅导、无固定生源、无固定师资、无常规化教学管理的办学格局。
在绝大多数同类民办高校正在着手筹划或初步具有自我独立校区、由短训为主逐步向全日制形式转化、谋求稳定生源、加紧进行常规化准备工作时,西译已完成了对拥有自主产权的原有校区及新增校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率先迈入“万人”民办大学的历史进程;高标准招生、严把“入口关”,高质量就业、严格“出口关”的系统工程建设稳步实施,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各项软硬件建设已达到了一个相当水准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在绝大多数同类民办高校尤其发展迅猛的一些民办高校逐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试图面向本地区在上规模、上质量上有所作为、形成品牌效应时,西译“丁氏教育模式”的品牌效应早已享誉国内,西译以其卓越的办学成就及综合实力,已成为全国民办高校名副其实的排头兵,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的“西译现象”“西译效应”也在国外教育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赢得了不少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纷纷来校专访或索聘。原陕西省教委成教处处长李天祥评价说:“丁祖诒不仅是出色的教育家,他还是名卓有远见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办学思想超前、教育模式先进,富于创新和很好的实践成效。办学上,他各个方面总是领先于别人。”
正缘于丁祖诒“总是领先于别人”,所以,西译的国际化、多元化发展也是早于其他同类院校。并且同“丁氏教育模式”一起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广泛认同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二、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理念的早期表述
1996年春西译开学前丁祖诒就特别强调说:“就眼下来说,我们要下大力气做的事还有很多,不能仅仅将发展的目光放在省内、国内,还要有跨出国门的国际化视野,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1]这应是丁祖诒较早对这一发展理念的表达。随后不久,在谈及国民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话题时,丁祖诒说: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高等教育,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由政府包办来实现全民的高等教育,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更是如此。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有责任担负起实现全民高等教育的任务,但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国际交往和国际合作,向国际化、多元化的方向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多方合作、取长补短,汲取养液、壮大自己。
其实,在丁祖诒创办培训班、培训部直至正式创立西安翻译学院的早期,他岂能没有思虑过要创办一所与国际接轨、多元化发展的品牌大学,甚至我们还可以说在他办学初期提出“创东方哈佛”的宏伟誓愿之时,向国际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理念应该说早就有了一定的谋划与设想。
三、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理念的初步探索
从萌芽到初步形成并逐步进行大胆尝试、不断探索,这里的主要标志性节点有三个。
一是1996、1998、1999年先后三次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召开的“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教育模式研讨会”“西译现象高层研讨会”“全国民办高教研讨会”,使西安翻译学院的先进教育模式在国内外教育界得到普遍赞誉并得以在许多高校学习、推广。随着国外不少教育机构来校考察、交流,丁祖诒国际化、多元化的办学理念也在逐步开始付诸于了实践之中。
二是1997年10月底召开的全校干部会议上,丁祖诒全面回顧总结了学校自创建以来各方面的建设、发展状况,分析了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存在的不足,并首次在定位前两次创业的基础上指出了第三次创业的主导思想、主攻方向、主要任务。他说:1997年开始的第三次创业,主导思想就是不断壮大,与国际接轨,大力推动国际化、多元化发展,努力建设一个高品位的真正世界水准的一流民办大学。
在这次会议上丁祖诒对于西译第三次创业所要进行的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自身优势特色、时代背景、国际国内环境等都作了深刻阐述,还就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全面规划。如西安高新区建设国际化院部、进一步将办学规模与提升办学档次、加强一流软硬件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将复合实用型应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将自主办学与国内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办学,与国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联合育人、委托培养、互派留学生或实行订单式教育等,只要利于学生成才、利于学生出国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或是利于学生国外就业、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奋斗目标,各种有为的国际化办学渠道都可值得尝试、各种先进的人才培养形式都可值得探索。对于开创这样的办学、育人、发展新局面,丁祖诒满怀信心,充满期待,他坚信这是适应竞争新形势,创造发展新机遇的大尝试。他指出:弱者等待机遇,强者寻找机遇,而智者则创造机遇。党的十五大把科教兴国作为战略重点提了出来,民办教育有了正式“户口”,国家和地方已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党和政府也对民办高校给予了各方面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国际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又对人才的高规格培养和高层次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都为我们以自身实力的高档次去迎接人才质量的挑战,去拓展新的发展渠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是“三个半瓶子醋”的复合实用型应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教育模式的发酵效应对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1997年,新加坡银行系统在西安高校毕业生中要选招30名“劳务”到新加坡银行做职员,要求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新加坡银行系统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先到公办外语类院校招了30人,结果经考核后全被退了回来,理由是所选招的这些学生一点“国际金融”专业知识也没有。随后,又到財经类院校要了30人,结果也被退了回来,因为他们虽懂国际金融知识,但却无从达到英语交流的要求,所学英语多为听不懂说不出的“哑巴英语”。无奈之下,新加坡银行系统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最后来到了西译,参加应聘的西译30名应届毕业生,既是学英语专业的,能很娴熟地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完全是按照“复合实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教育模式”的培养要求,将国际会计作为专业方向的,熟悉金融和财会知识。通过考核,结果30名西译毕业生被全部录用,月薪7000元,这在当时已是很高的待遇了,而且国外用人机构一次性在一所学校能选录这么多的毕业生,也并不多见。
此次招聘在社会上引发的强烈反响,坚定了丁祖诒培养复合实用型双人才的信心,更加坚定走国际化、多元化办学之路。
四、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理念的实践之路
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面向21世纪民办学校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丁祖诒以全国民办高教委代主任及民办高校特邀嘉宾代表的双重身份出席会议并作了《论中国民办大学的发展态势》主旨报告,报告中他说:“古今中外,唯教育兴则国运旺。孔子兴私学,繁衍了华夏3000年的封建文化。维新后的日本,立足于普及国民高等教育,使不毛的弹丸之地顿生光泽,跻身于新的经济列强。私立大学之于国民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美利坚,同时构筑了其强权政治和霸主经济。反之,一些刚刚从殖民地政治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不发达国家,正由于其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低下,在某种意义上,才又重新沦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廉价劳力和金融掠夺的‘经济’殖民地。”他指出了教育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丁祖诒同时在报告中热情展望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前景:“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适应世界发展态势成为国民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位并走向世界舞台,已为期不远了。中国的教育始于民学,中国的民学既有过辉煌于华夏的历史,就一定会有灿烂于世界的明天!”会上丁祖诒还就西译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具体设想,同与会的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代表、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在某些议题上达成了共识。
1999年5月15日,来自五大洲的28位驻华使节对西译进行了专程实地考察并举行座谈会。2000年6月11日,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70多位驻华使节又一次专访西译。百位驻华使节对一所中国民办高校的专程考察访问,这不仅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福音,更是西译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加快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福音[2]。西译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引发了使节们的极大兴趣、好奇和神往。实地的考察、参观和座谈交流中,温文尔雅、一口流利英语娴熟对话的学子,优美舒适、朝气蓬勃的校园风貌,一流设施、一流师资的软硬件建设,无一不给使节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给西译同国外有关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积极谋求多渠道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营造了良好氛围。1995届的西译优秀毕业生冯君,1997年带薪赴美国杜布克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成为西译建校史上第一个带薪到国外高校学习深造的公派留学生,且获得优厚奖学金。西译在向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征程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2001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所处的良好外部发展环境,以及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所带来的好的政策法规保障,丁祖诒审时度势地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加入WTO后境外对我国提供的教育服务,将给我国教育带来良好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将进一步激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外资和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新的竞争机制及深化教育改革,同时将大大提高我国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水平。但同时,我国将面临教育主权维护、应对市场竞争特别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竞争、教育地区的不平衡性、结构性矛盾及人才流动性诸多方面的挑战。”他在正确分析了加入WTO后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特点,并经过多方面的比较论证,坚信“唯民办高等教育及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市场经济的体制特征和低投资高产出的效益,无疑会成为中国加入WTO后外资抢滩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最佳领域。”
丁祖诒基于正确的态势作判,抢抓机遇,果断加快了西译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步伐。
2001年7月18日,由国际社区大学代表团团长马克.文率领的45名美英国家著名社区校长和教授代表美英23所大学专程莅临西译参观访问,对西译的发展规模、教育模式、办学业绩、人才培养质量深表敬佩,并分别与西译签订了合作办学的长期友好合作意向。此举开创了我国民办高校与外国高校集中签约的新局面,也标志着西译正式代表中国民办高校阔步迈向世界,与国际接轨[3]。
2002年6月10日,41家世界500强大型企业组成的“中国西部人力资源考察团”亲赴西译“预定”学生,有2300多名大三学生以“英语好,懂专业,有技能,综合素质高,综合实力强”而被“预定”,学生郝媛被中澳合资北京菲达食品公司以年薪40万元抢聘[4],更是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社会的强烈关注。当日的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在头版或显要位置都作了专题报道,西译再一次向世界证实了自己的实力。这是西译与世界著名企业第一次大规模面对面的接触,也为之后与海内外许多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五、国际化、多元化办学理念与实践的时代背景及成因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在我国应该说也是较早就与国际化紧密相连的。我们甚至还可以从1898年戊戌变法中主张创办京师大学堂而后也被保留并创办的京师大学堂说起,从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为了学习西方,向国际化靠拢。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基本上是仿效前苏联重建的,较长时期也是与前苏联保持着交际交流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国际化。随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倾向日趋明显,步伐也不断加快,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真正全面展开,应该说还是在20世纪末。作为民办高校能将自身的发展纳入国际化办学的视野,提出走国际化、多元化办学的思想主张,并且能够奋力开拓、持续不断进行有效实践的,丁祖诒可以说是其中的典范。
当然,丁祖诒的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及成功的实践,也是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到普遍重视的时代背景、世界潮流紧密相关的。有关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的思想,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由于知识具有普遍性,因此高等教育本身就具有国际性,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普遍性。所以当时欧洲的大学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学术机构,教师和学生来自欧洲各地,拉丁语是大学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语言。16世纪之后,欧洲的大学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国际化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19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当此之时,西方各国普遍把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视为其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并不断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1998年10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的两个文件:《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不只西方及世界其他国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颇为关注,我国对这一问题更是特别重视,许多公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深度广度日渐增强。之所以世界各国对此都很关注,综合分析来看,这主要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全球化;教育一体化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要求。这三个方面也正是在其他民办高校普遍还处于艰难起步或是缓慢发展之时,丁祖诒就已阔步迈向国际化办学新征程的原因,也正因为他前瞻性的认识到了这些潜在的机遇,认识到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才使得已遥遥领先于其他民办高校的西译,再一次领先在了广阔的国际化舞台上。
有关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严格说目前还尚无确切的定义。学者们对此也各有自己的见解,在对其衡量的标准上也各有不同。如日本学者喜多称和之提出依据本国文化被别的国家、民族所接受程度,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学者之间文化交流、交际、交换的章程与制度的作用发挥程度等三个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美国学者赫伯特帕辛提出过民族标准、组织标准、文化标准、个人标准四个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欧洲国际教育协会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总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更少地趋向于本国,更多地趋向于国际发展。我国著名学者汪永铨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为“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从丁祖诒国际化办学之路以及众多公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应有之义:一是高等教育要能够对外开放,将其置于世界范围之中,用国际眼光进行考察;二是要通过人才、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的交流合作,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三是要共同遵守一些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国际惯例。这三个方面的要素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从丁祖诒国际化、多元化办学的实践之路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五个方面显著特征:有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设置有国际化的课程;能够互相承认学历;能积极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达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凡此种种,丁祖诒在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几十所高校开展国际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与不少国家的企业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多项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丁祖诒国际化、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及其成功的实践之路,给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了范例,提振了信心,并为国家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供了依据。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丁祖诒国际化、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及其成功的实践之路,从一个侧面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东峰,高山.不花国家一分钱万名学子遍神州—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调查报告[N].陕西日报,1996-06-01.
[2]刘万永.西译:有实力才会有魅力[N].中國青年报,2000-07-16.
[3][4]丁祖诒:西译的动力民学的丰碑[EB/OL].华商网,2001-12-07.
注: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重点科研项目“比较视野下‘丁氏教育模式’的实践特色及其创新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zyA21003。
作者简介:高金星,男,1970.10,甘肃正宁人,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西安翻译学院副研究员、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党建、高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