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雪萍
庄浪县朱店小学现有单亲贫困学生43名,占全校学生的7.6%,其中既有因父母离异而成单亲的,也有因父母一方离世而成单亲的,这些学生程度不同地分布在全校各年级各班之中。经调查统计,学校单亲贫困家庭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课堂上难以跟上教师设计的教学进度,认知能力较低,不去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不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交作业或照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且作业书写潦草、不认真,作业完成质量较差;节假日所留的诸如实践性的、阅读性的、手工制作类的等各种家庭作业基本上不能自觉独立完成;学生思维能力低下,各年级单亲家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素质整体上低于本年级学生应有的平均水平,学习方面存在诸多困惑,学生综合的基础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有效解决心理困惑,正确克服心理障碍,着力改善行为方式,逐步优化心智模式,合力增进学生自信,切实提高认知能力,转变不良学习状态,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促进学生正常发展,首先需要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困惑做归因分析,才能设计符合单亲学生实际而又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家长对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一直以来,本乡镇居民普遍不重视孩子上学读书,让孩子上学,主要是为了“识大字,长身体”。他们在当年上学时不重视自己的功课学习,没有体会到上学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在他们身上没有成为现实,他们从来不知道读书不仅可以求知,还可以增智、可以怡情、可以冶性、可以益美,更可以优化心智模式、可以健全心理结构,可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从根本上便没有通过上学读书而改变命运的期望。
在这个大环境下,单亲贫困家庭学生学习普遍处于后进状态和在学生基础性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也就完全可以理解其中的原因了。单亲学生家长面对自己生活的巨大变故,精力上无暇顾及,精神上没有动力,他们对孩子正常的家庭教育、学业辅导、学习督促和习惯养成尚且难以得到落实,那么,对孩子的学校教育就更不会重视了。
二、单亲学生家庭教育成为空白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整体上逐步进入小康社会。在社会文明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日益提高的今天,家庭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且实践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再完美,如果家庭教育存在较多问题,那么,孩子也是难以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具有任何形态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要特别“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讲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但是,本校单亲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一是单亲学生家庭成员不完整,造成孩子家庭生活不健全。“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本质。”家庭生活是家庭教育的载体。我们知道,家庭是人心灵的归宿,家庭生活本身蕰含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做事有节、整洁有序、待人有礼……这些良好习惯就要从小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中养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刘巧利说过:“教育领域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在家庭教育中。”而单亲学生因家庭成员的不完整,就会在最重要的成长时期缺失了这些良好影响。他们的家庭教育是残缺的,其学校教育注定是效果不良的。
二是父亲的缺位使孩子在成长中不能较好地形成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家庭没有父亲之教,孩子就没有刚性力量,也就不能形成果敢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更不能形成遇事产生主见和分析决断的魄力,孩子就会变得性格软弱、心理脆弱和能力懦弱。这些缺陷表现在学校学习活动中,就是学生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自信、没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等。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阻碍。
三是母亲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独特作用。古人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也說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与父亲相比,母亲是孩子更早的启蒙老师,母亲的柔和特性与细腻慈爱在家里给予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为强烈和深远,母亲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因此,母亲的缺位会导致孩子的人格、性格和情感的发展走向畸型,并且会终身失去弥补和完善的机会!不能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单亲学生更为不幸,他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我们学校的43名单亲学生中母亲缺位的孩子表现正是如此。
三、学生严重缺失父母之爱
父母之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在家庭里,父母不一定要具有丰富而高深的知识,但必须要有爱。家庭是生活的港湾,是奋斗的堡垒,是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的驿站。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尊重、信任、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维系和深化,必须依赖于父母之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主要体现在对孩子随时随地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父母之爱,这种爱不是曲意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而是自然的、自由的、发自内心的体现。孩子在父母这种无微不至和无时不在的爱中学会“爱”。而爱是孩子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根本因素,是孩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和优化品质的DNA。但在单亲家庭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能给孩子完整的、满满的爱,孩子不能感受到那种家庭的美好、温暖和幸福,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就会错失许多良好品质的形成。
备注: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平凉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校本化德育模式构建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2021]PLG4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