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蓉芳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微课在教育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作为课堂上的一种教学方式,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代教育主张个性化教学,通过微课,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及教学水平。通过微课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微课 初中数学 提升教学效果
1 微课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不一,传统模式下的一节数学课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并不能算是因材施教,有些同学能够记住甚至延伸课堂内容,有的同学一节课下来可能已经晕头转向,而微课的存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仅拘束于课堂上的知识吸收。微课的时间长短,内容一般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深入展开,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利用好微课视频,通过多元化的设备,选择自己的知识薄弱点进行学习,能够弥补课堂上的知识点遗漏,达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不仅在课后,课前学生可以通过短视频微课进行预习,保证自己在课堂上的良好状态。
2 如何运用微课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教育在不断发展,微课的形式也在发展,如今许多移动设备的出现,使得微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何利用这种特性让微课的使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取得最大效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结合微课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微课,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微课主要表现形式是视频,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教学情境。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更高效率的教学手段是关键性的问题。初中教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明确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初中数学知识处于一个过渡期,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生们,学习能力不足,一下子面对难度提升的初中教材,难免觉得枯燥乏味,出现厌学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特性,将课堂知识多元化,不停留在单一模式上,可以运用微课趣味知识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微课趣味视频可以是与所学知识点有关的动画、文字,音乐等结合,突出展现某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起概念定义这种纯文字表述,学生更容易理解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出的结论。比如在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图形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微课视频,利用动画的形式将图形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还可适当抛出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回答欲和表现欲,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2.2 利用微课丰富数学课堂
初中是学生巩固基础的重要时期,接触不同于小学的知识时,每个同学的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有高低之分,造成一定差距。微课可以很好的减少这一问题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依靠读课本,背概念等方法传授知识,而是利用图像、视频、贴近生活的故事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比如在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的一次函数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微课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一些经典的一次函数案例,并利用课件展示一次函数的每一步是如何得出的。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注意,不只是展示给学生看,读概念给学生听,还应该结合简单的练习,或者丰富课堂上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坐标图应该怎么画?或者给定一个X点,是否能在图上找到Y点?将这些问题抛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动手画,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3 巧用微课进行学习指导
微课的高效率不止体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在课前,课后的时间,利用好微课同样能为学习带来效益。现在许多教师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往往只是提倡,学生也并未放在心上,自觉的同学认真预习后的学习效率明显高于未预习的同学。微课视频一般时长十分钟左右,针对知识点进行表述,教师应指导学生可以花几分钟时间,翻翻课本知识,大致了解,对课堂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初中数学重难点章节不少,不是每个同学在课堂上就能掌握教师传授的所有知识,针对难点以及记忆不足的地方,微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和加深记忆。比如在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中的圆,这一章节涵盖许多公式、定理和题型,每节课的含金量非常高,学生在课堂上要记住各个知识定理,还要掌握多种与圆有关的题型解法,难度不低。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最后,运用微课,进行知识点的回顾,或者设计交互性的微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够得到良好的反馈,保证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结合以微课的多元化形式,不仅能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还能完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全面提升初中数学的学习效率。微课的高效率将会成为重要的科学教学手段之一,不仅仅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也会发挥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彭伟坚.微课在初中數学教学中的应用D.中学数学研究,2014 (09): 27-28.
[2] 杨真真.刍议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中华少年,2019(2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