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浩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多种调研方式,以兴宁市为例,对于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村地理环境的改善及其变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从多方面对我国农村中学的地理环境教育的现状作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思考,并针对这些问题的现状从宏观角度上给出了一些具体解决的对策,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农村中学的地理环境教育的贯彻实施。
关键词:城镇化;高中地理;农村环境变化
新型农业城镇化的最主要的核心任务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损害农村利益,实现生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着眼于农村群众的基本需求,实现了我国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循环。将这一变化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与地理课程知识有着较高的切合度,更是能够实现学生自身地理核心素养的延伸与发展。
一、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现状与特点分析
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方面也特别重视,一直在推进的绿色崛起、中华传统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与高中阶段下的地理课程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首先对于学生的区域认知理念能够起到培育作用,激发起学生自身的乡土情怀。但是根据当前调查显示,地理老师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严重不足,不能够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深究其因素,主要是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地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所开展的教育内容只是按部就班依照课程知识所开展,在平时的地理课程中,基本上很难体现出课程的核心内涵,因此这样开展的地理环境并不能够发挥出实际效果,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起不到一丝一毫的帮助。同时在应试思维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认为地理环境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认为与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能够肃正自身的教学理念,逐渐意识到农村地理环境变化和农村发展对于当地学生的教育价值。
二、农村地区地理环境变化对课程教学发展的意义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导向
高中地理课程需要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动态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塑造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而农村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为培育学生价值观念提供了良好的实践途径,学生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是对于其变化感受最深刻的群体之一。通过搜索、查找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掌握兴宁市农村地区地理环境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总结出农村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特点。此过程结合地理教学进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地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如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地形、水文、土壤、植被,人文地理要素中的农业、工业、交通等,了解地理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提升学生认知理解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社会调查、地理考察、地理景观摄影大赛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实施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效将乡土教学与地理课程进行融合
地理素养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通过这种培养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方式可以从地理课程的教学角度开始出发,以帮助学生切身实地的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而这种新的地理认识能力就是由多种乡土教育资源组合起来构成的,其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就是地理核心素养,能够直接改变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态度和主观看法,从认识乡土资源的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可以正确观察事物的发展,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都会很有可能受到良性的地理观念影响。所以,教师的教育使命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地理课程教学,更多需要结合乡土因素来对地理课程进行诠释,践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核心思想价值观和大框架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基础地理观念意识和科学思维,树立更为科学的世界观。
例如,可以创造性地把传统的乡土环境地理实践运用融入到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情境创设中,利用课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更加客观地对于学生人地协调观念进行统筹。通过数据收集和研究分析未来兴宁区域城市化发展进程研究中数据分析信息,总结了未来兴宁市农村行政区域的社会自然、人文和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所可能发生的主要变化,从而帮助确定和研究分析和提出城市化的一些基本特征,选择合适的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方式有助于有效激发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精神學习文化兴趣,增加对自己以及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历史的深刻认识。
3.有效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
将现状对比兴宁市农村地区曾经的地理环境特点,总结出地理环境的变化。通过搜索、查找相关资料,收集兴宁市农村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各种地理环境信息,作为对比依据。此过程结合能够让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更加深入,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自己一份的努力,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本文以现代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地理教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淑鸣. 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2]杨怡康,蒋毓琪.绿色发展视阈下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21(06):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