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2021-10-28 15:15杨国华天羽
成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创新路径重要性

杨国华 天羽

摘 要:党和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思政建设,在各个时期都做出过重要部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思政课提到“关键课程”的核心战略地位。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方法使用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质量。下面本文将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思政课程 教学方法 重要性 问题 创新路径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原则、方向和遵循。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力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对推动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1.1 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为具体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的做法及其手段、方式和途径的总称”。思政课教学方法不仅是联系师生之间的中间桥梁,也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通过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更好地实现育人的效果。

1.2 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能否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努力提升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比如许多抽象的知识可以图文并茂地通过PPT、多媒体教学生动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和认同感;还有利用小组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围绕某一个问题集思广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颖的教学形式,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比如开展专题讨论,让学生围绕某一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在课堂外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红色基地、参与红色教育宣讲等形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让学生在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中不仅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也接受了爱国教育的洗礼。

2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形式化,缺少思想性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各类教学方法比如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等相继出现,并且在课堂上的使用日渐臻熟。虽然这些各色各样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学看似很“热闹”、很丰富,但实际上很多教学内容经不起推敲,内容空洞却没有内涵,不能引人深思。为此,思政课程真正要达到育人的目的,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必须要留有深刻的蕴含、思想的透彻性,才能给予学生启发,学到真知。

2.2 部分教师理念创新偏差,时效性较低

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渠道。但是目前还有不少部分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还比较传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的形式,对信息化技术并没有很好利用,甚至还存着一定抵触心理;也有一部分教师对于思政课教学仅仅停留在PPT的使用上,并且PPT上還写有大量文字,教学手段单一化明显;再加上信息化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思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有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教材的固有内容中,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3 教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针对性不足

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能不能认同、理解所学知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当前新形势下,学生受互联网等媒体的影响,思想、价值观等日趋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涉猎多方面的知识,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目前课本上的思政知识大部分比较抽象化,好多知识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相关性并不是很大,许多教师仅仅是围绕教学内容按纲施训,并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教学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每个学生都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不同年纪、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也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思政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

3.1 结合教育目的,科学运用多种模式

思政课程并不能简简单单地停留在课内,而是应该具备大思政的大格局,做到全方位育人。为此,一方面可以加大微信、QQ、慕课平台等思政建设,让课堂真正“动”起来,促使师生双向信息的流动;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推动思政课堂与课外协同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所学知识,增强认同感,达到育人的教学效果。

另外也要注意必须有效结合育人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切记不能为了热闹而热闹,为了形式而形式,搞许多形式上的花架子。一堂优秀的思政课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也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绍兴文理学院为打破思政课教学形式单一的难题,学校主动引入主流媒体,采用“时政进校园”的形式,着力做好“五个一”,即打造一档专题节目;推进一项思政课改;构建一张传播网络;组建一支制作队伍;培育一个实训基地。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3.2 贴近学生生活,探索实践性教学

研究教育对象是有效开展课程的重要前提,对于思政课教学也不例外。思政课教学相比较其他课程来说,难度更大,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时代的变化,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性、个体性意识非常强。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把握学生心理,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去选择教学方法,才能使思政课讲得生动、学生愿意听下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翻转课堂等形式开展教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在课外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利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创意活动,增强课堂参与体验,比如主题讨论、情景剧表演;二是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展开调查;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宣讲、参观社区等实践活动。

3.3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促使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专业化、职业化。教师不仅要能够甄别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要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自身的学术水平、政治素养不足,就没有办法积极主动地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对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善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可以采取线上授课与线下解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平台搭建思政平台资源共享、搭建思政课微平台等多种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学。

总之,高校思政建設要想发展,教学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这个重要抓手。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并能够根据教学目的适时安排教学内容,使得思政课教学真正能够“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01).

[2] 贾永存.浅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02):117-119.

[3] 李宜华.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 房尚文.网络传媒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新闻知识,2010(6).

[5] 姬立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0):82-85.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创新路径重要性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