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灵性 享受乐趣

2021-10-28 22:55张薇
幸福家庭 2021年11期
关键词:韵律青蛙动作

张薇

韵律活动是一种身体随着音乐旋律有节奏运动的音乐活动,它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幼儿容易接受等特点,是幼儿最喜欢的音乐活动之一,已成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韵律活动能帮助幼儿丰富、积累詞汇,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发展幼儿“模仿”“迁移”“探索”“创造”等各种学习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幼儿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为幼儿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韵律活动中教师科学指导的重要性

(一)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韵律活动中,虽然语言和动作的提示能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但是过多的指导语和动作示范会让幼儿的学习变成一种被动接受。其实,适宜的认知挑战能更好地促进幼儿主动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若教师能科学控制指导语的使用量和时机,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记忆与再现、同伴合作、模仿学习等,将有助于发展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促进教师“鹰架”水平的提升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及其作用在维果斯基看来,就是“鹰架”或“脚手架”。当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即将达到成人期望的程度时,“脚手架”就需要撤离,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好的鹰架者在与孩子合作时将他们保持在ZPD(最近发展区)的一个方法,就是很小心地调整帮助和教导的量,使之等同于孩子目前的能力。”韵律活动包含音乐欣赏、体验、动作表现等多种艺术学习过程,教师提供的“脚手架”在引领幼儿到他们可以自主学习的时候,就需要及时撤出。在指导时学会适时“退后”,让幼儿自主探索和完成学习过程,也是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门教育艺术。

(三)实现审美教育的要求

杜威指出:“如果所有的意义都可以用文字充分地表达出来,绘画和音乐艺术就不会存在了。”让幼儿直接进入音乐的途径就是倾听,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断地提示幼儿在音乐的每个乐句、乐段需要做什么动作,忽视了聆听音乐的作用,甚至活动结束了幼儿还没有完整地听过一遍音乐,这样的指导策略反而会成为幼儿和音乐之间的障碍。从审美教育的要求来看,教师的指导应注重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直观感受和个性化表现。

二、韵律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创设适当情境,形成良性互动

环境是无声的、极富感染力的教育,人的动机除了内部生理以外,大部分由外部环境引起。因此,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创设良好、放松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十分必要。实践证明,创设与音乐和谐一致的环境,让音乐与环境融为一体,有助于活跃幼儿的音乐思维,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幼儿在充满童真、童趣的优美环境中,能快乐、主动地参与,自由、大胆地思索想象,能保持对活动的兴趣。例如,在韵律活动《毛毛虫》中,教师可以创设花园的场景,投放体操圈、彩条等材料,供幼儿合作表演。起初,幼儿一人扶圈,一人扮演毛毛虫,用各种爬的方法模仿毛毛虫从卵壳爬出,并交替表演;接着,幼儿又轮流将彩条缠绕在同伴的身体上当蛹,模仿蝴蝶破蛹而出的过程;最后,幼儿又将彩条变成蝴蝶的翅膀,将体操圈变成花,供蝴蝶在花间嬉戏。通过这样的韵律活动,幼儿明确了自身的身份角色,表演会更加投入,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又如,在韵律活动《小鸭的舞》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语言交代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周围布置池塘、树木花草,并在池塘旁边挂几幅小鸭在跳舞的图片,启发幼儿根据图上的内容表现小鸭戏水、捉鱼虾、讲悄悄话、梳理羽毛、小鸭在水中捉迷藏等动作。通过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幼儿与教师会产生交互作用,促使师幼之间形成一种平等、良性的氛围,让幼儿能更容易地投入音乐氛围并快乐地表现。

(二)深入体验观察,激发幼儿的情感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源泉。观察是韵律创编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积累创造素材。有的教师担心幼儿的安全问题,整天把幼儿关在教室里,导致幼儿缺少用眼睛观察周围世界的经验,无法感受和体验周围的生活,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应该启发幼儿在内心体验探究中用恰当的表情表现韵律活动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韵律活动《快乐的小兔》中,教师可以在活动前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小兔子的三态,如形态:长耳朵、短尾巴、前肢短、后肢长;动态: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偶尔还会站起来;神态:东张西望、机警、灵敏。通过观察再创编律动,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把兔子的不同特点融入自己的即兴表演中。有的幼儿双手立于头上做长耳朵的动作,有的幼儿双手交叠于臀部做短尾巴的动作,还有的幼儿上屈肘在胸前做兔子站立状,眼睛还机警地左右看,生动可爱,活灵活现。

在韵律活动中,教师通过语言、音乐、表情等作用,牵动幼儿的情感,能帮助幼儿更准确地感知、体会韵律活动的乐趣。教师在韵律活动中要用一颗童心,和幼儿一起体验成功、感悟失败,成为他们的游戏伙伴,走进幼儿的世界,真正地了解幼儿,激发幼儿的潜在智慧。例如,在韵律活动《小青蛙》中,教师可以在班级的活动室布置一个“池塘”,里面有荷叶和荷花,让幼儿扮演小青蛙。活动开始后,幼儿会被漂亮的池塘和优美的旋律所吸引。幼儿在熟悉舞蹈乐曲时,根据音乐的情节,脸上的表情时而喜悦、时而忧伤、时而严肃。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会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并用动作表示,有的幼儿说“这个舞蹈中的小青蛙受伤了”,有的幼儿说“小青蛙找不到妈妈很伤心,我要帮助它们”等。这时教师用无声的语言启迪了幼儿,为幼儿进一步分析作品奠定了基础。在让幼儿扮演青蛙妈妈和小青蛙的过程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了“池塘”的情境:在一个清澈的池塘中,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学游泳。幼儿听着音乐,有时跟着跳,有时“学游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重点教授技能技巧,而是通过游戏与联想,让幼儿身临其境,从中获得情趣和美感。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语言感染成了激发幼儿兴趣的关键,让幼儿能兴致勃勃地随着乐曲的音乐节奏变化动作,沉浸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氛围中,大胆地创造,快乐地与同伴互动。在韵律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幼儿的情感,让幼儿与教材反映的语境产生共鸣,增加知识技能训练的趣味性,指导幼儿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三)激励幼儿创新,引导独特个性发展

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泛指一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韵律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树立创新意识,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创新作出肯定评价,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创造,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意识。例如,在韵律活动《小猴爬树》中,教师可以让幼儿给“小猴爬树”创编动作,如小猴抓痒、小猴在树上跳来跳去、小猴摘果子等动作,并引导幼儿说出创编这个动作的理由。在连贯性的韵律表演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自主创编动作,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四)支持幼儿个性,激发创造表达

在韵律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引导幼儿在游戏、交往中学习,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每个幼儿都能在相应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例如,在韵律活动《洗手帕》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自己洗手帕的过程,让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有蹲着的、站着的、用搓衣板洗的、用手搓的,姿态万千。在韵律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独特认识,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肯定并赞扬幼儿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总之,韵律活动应具有多样性,教师要运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幼儿大胆、具有创造性地表演,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自我体验、尽情表现,让幼儿感受到韵律活动的快乐及音乐的魅力,让幼儿舞出他们自己的精彩!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清潭幼儿园)

猜你喜欢
韵律青蛙动作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动作描写要具体
韵律之美——小黄村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青蛙便签夹
韵律
骄傲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