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期间,保持政策的定力,不急于回到放松银根和房地产调控的老路来提振经济,方为长久之计。这越来越成为决策者和市场的共识,如果能坚持下去,将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宝贵的观念基础。
在经济运行层面,在保持底线思维,保持合理的流动性空间,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应更多发挥市场自身的作用,出清僵尸企业,将更多资源配置给创新型企业,从而更好更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当然,在社会层面,要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以更有效缓和经济下行期和转型期给就业等领域带来的冲击,更充分地构建社会安全网,从而更好地助力共同富裕社会的建设。
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置身事内”,被认为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的主要原因所在。在赶超型经济体的短缺經济时代,由于有着后发优势,有来自先发经济体相对成熟的技术、投资和市场需求,有巨大的人口红利,有中央层面审时度势的英明决策,有地方层面锐意进取的改革冲动,各级政府勇于置身事内,或积极招商引资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或制定各种亲商的优惠税收、土地、金融和产业等政策,从软硬件各方面为企业家群体的快速成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稳定优越的环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起到了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的持续优良效果。
如今,新旧动能的转换、发展阶段的变迁和内外发展环境的变换,加之人口和市场结构的调整,令各级政府在置身事内时渐有力不从心之感:早已挥别短缺经济的社会的需求越来越难以被简单地满足和粗暴地提振;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定程度的饱和,地方政府负债、财政纪律加强和新基建本身投入产出之间较长的时差,也令基建领域投资难现往日雄风;城市化虽然还有空间,但摊大饼式的发展已难以为继,需要更多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上下功夫;技术的升级换代、环保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市场的饱和和需求的精细化以及整体社会的未富先老,令企业家群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投资信心有待被进一步激发。
与此同时,长期相对顺畅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在面临进一步重塑和厘清的压力: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尚需时日;宏观调控面临新的挑战,比如供需矛盾需要在市场持续运行中通过供需主体的动态博弈和协调取得动态平衡,强按牛头式的频频逆周期调整,不仅达不到熨平周期曲线的效果,还人为加大市场的紊乱;以前通过产业政策集中优势资源便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鼓励技术升级政策,面临回报率递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加的尴尬局面。
旧动能的乏力和式微,更加凸显了寻觅新动能尤其是创新驱动增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近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是长时段的一连串事件,来不得拔苗助长,举国体制的优势应更多体现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和思想学术氛围、长期的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以及更合理顺畅的产学研转化和联动机制。
经济层面旧有的置身事内模式遭遇挑战的同时,共同富裕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在社会发展层面对各级政府置身事内能力的提升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值此百年变局之际,如何在经济层面适度“置身事外”,在社会层面更多置身事内,正在考验各方的定力和智慧。
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驾驭能力,应更多体现在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更规范的法治框架,更可预期的政策制定和出台机制,更有效的对市场运行失序进行纠偏的能力,更合理应对市场竞争对社会稳定冲击的能力等方面,而非体现在时时置身事内,处处指手画脚的固有行为模式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有着巨大的红利储备和政策腾挪及模式转换空间,应该能够在市场经济层面更尊重市场规律、更放手发挥市场的作用,也即更多的置身事外的勇气,而同时在“社会主义”层面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共同富裕社会建设更多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即更多的置身事内的担当,如此才能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从而令中国模式更具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更好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