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的五种界说

2021-10-28 13:53徐彩勤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当前学界已初步形成了五种界说。一是哲学视域下的知识本体说,二是语言学视域下的言语符号说,三是社会学视域下的社会符号说,四是传播学视域下的载体中介说,五是系统论视域下的系统层次说。已有研究存在着话语概念界说的破碎化现象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荒原现象,而致力于构建整体化研究视域与加强学科间互动是未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研究的可循之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5-097-009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1](P346),“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1](P346)。这也说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讨论,最早可见于董世军等学者在2007年的研究[2],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学者们分别从哲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系統论视域切入,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的五种研究界说。分别是哲学视域下的知识本体说、语言学视域下的言语符号说、社会学视域下的社会符号说、传播学视域下的载体中介说以及系统论视域下的系统层次说。解析这五种界说可以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着话语概念界说破碎化现象、跨学科研究的荒原现象,学科间的协调性和系统性缺乏。要打破上述研究藩篱,一要构建整体化研究视域,形成统一的话语界定;二要加强学科间互动,提高各学科研究间的协同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研究的整体推进和系统发展。

一、知识本体说:哲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界说

哲学关注话语由来已久,哲学中的话语概念主要都是形而上层面的[3]。哲学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进行讨论,是学术界对此问题讨论的一个聚焦点。从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哲学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的研究聚焦于话语本质、规律与本体等认识论层面,因此知识本体说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界定的构成之一。

哲学视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界说的第一个维度,是将其认为是思想和知识的表达。侯旭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范畴中具有以言行事的哲学思维[4],但他未将具体指向阐明清楚。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对具体指向问题进行了接续研究,着重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哲学视域下具体指何的问题。譬如,陈金龙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反映实践、引导实践发展的观念体系认识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和知识的表达[5],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具有的知识性。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的知识功能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具有知识引领的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帮助人们明晰行为要求和活动秩序,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从而掌握思想方法和心智模式等[6]。学者们从不同的讨论支点介入,虽有表达上的差异性,但最终认识都指向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知识性,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知识引领的作用。

第二个维度是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规律的表达。郑敬斌从特定的语言环境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将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体现了相关的语言表达规则和规律[7]。也可以说是遵循一定的话语规范、规则和规律[8](P47)。此类界定是从话语要求出发,依循或遵循规律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要求。与此类论述不同的是,张哲从整体角度来把握,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定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文本以及对话等的逻辑和整体[9],在逻辑和整体中蕴藏着特定的规律。由此可见,这个维度的讨论存在着过程论和整体论认识上的规律表达差异,分析视角虽不同,结论却存在着明显的共性,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规律的表达的认同。

可以看出,无论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界定为是一种思想和知识的表达,亦或是规律的表达,学界开始从本质上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追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究竟为何,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认识论上的借鉴。

二、言语符号说:语言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界说

马克思曾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10],“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11]。观念和语言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体现。从当前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来看,基于语言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界说,是学术界最为认同的概念界说。该领域的学者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言语符号作为共识,进一步将其界定为是受主流意识形态支配的言语符号,是指向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是教育者通过一定形式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言语符号。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配的言语符号

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配的言语符号。邱仁富从过程论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读为“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着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以及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12]。葛红兵在此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意识形态核心主导的一面,要受到一定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支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吸取一定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话语的内涵、担负起其特殊的灌输的功能[13]。以吴琼为代表的学者则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将其解读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表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建构者,并且其教育主体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遵循着语言规范和规律,向教育客体施加意识形态影响以求改变人们思想和指导人们行为的言语符号系统[14]。可以说,两大视角侧重点不同,但是都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在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的言语符号认识上达成了共识,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性。

在对总体认识的概括之外,也有学者将讨论的重点转向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受主流意识形态支配的特征、工具、功能以及文本的研究之上。比如林振东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的复杂语言系统的基础之上,拓展了它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即主体的主导性、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稳定性以及表述的直接性,从而对其特征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再如,盛新娣和杨丽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界定为一种特殊的言语符号系统,其特殊性除了上述学者所认为的受一定的意识形态支配之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客体传输或传递受一定意识形态支配的思想观念所借助的主要工具或手段之一[15],强调了它所具有的工具属性。杨威、谢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配的过程中,也肩负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发挥着思想引领、价值导引、感染激励以及转化认同等多重功能[16]。这是区别于其他教育话语体系的标志性特征。和大多数学者不同的是,李小红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性,但是她认为话语的意识形态性的体现是统治阶级在一定语境下运用语言进行事实描述和意义建构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文本的总和[17]。从观念到意识形态实践活动,拓展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范畴。邵西梅以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具体是一种政治语言符号系统[18],进一步推进了对其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这种总体的认识和某个视角的聚焦认知,虽然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配的言语符号,这种认识既体现了话语具有言语符号的特征,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向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

广大学者们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言语符号系统的共识,从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用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各种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言语互动以及各种形式的书面文本[19]。明确了教育目标的言语形式以及书面文本形式,也是教育主体遵循一定的话语规则和规律,用来建构、疏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20]。更是教育主体在遵循话语交往互动规则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关系进行疏通建构,并由此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言语符号[21]。

在社会实践层面,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向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进行了讨论。此类研究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着眼于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遵循的一定的话语规范、规则和规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向教育目的的符号系统[8](P45)。也有学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语言符号系统[22]。不仅如此,其也是一种以社会期望为准则的教导话语,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意义系统,是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的统一,更是一种话语实践[8](P47)。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对象进行濡化灌输教育的活动,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如何,最终都落实在力行上,都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得以实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者通过一定形式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一种言语符号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言语符号说的概念界定的第三种表达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形式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一种言语符号系统。这个概念表达主要是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的关系角度出发,涵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维度。教育者是教育内容的传输者和灌输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内容的接受者。

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有学者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出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言语符号系统的一种承载与传递[23],主要是通过文字信息、图表符号、影像动画[24]或者通过表征性符号、语言交流、文字信息等形式将教育内容传播给教育对象,这些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了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23],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观点形成、道德规范养成、心理心智健全的言语符号系统[24]。也有的学者将场域引入话语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看作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中以建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符号化育人活動[25]。还有学者从教育主体出发,认为教育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遵循相关的语言表达规则和规律,在将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中,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内容的言语符号系统[7]。还有的学者将重点侧重于教育对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是指以思想政治语言或以语言为表征的一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实践指向的教育目标,其最终目标是影响受教育者的意识行为和实践活动,是一种目标指向和话语方式[26]。

此类研究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明确了教育者将教育话语传输给教育对象的方式,凸显了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教育者、教育对象的关联,以便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者通过一定形式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一种言语符号系统的概念。

三、社会符号说:社会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界说

社会学视域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界说的研究,是从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两个角度出发,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实践要素。这些讨论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相联系。因此,基于社会学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讨论就呈现出两个方面的互动。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主体在话语环境中的交往关系两个层面。当然,社会学视域下的研究界说并非是对语言学视域下的指向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概念的替代,而是体现了在新视域下的主体性特色。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交往和实践中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此类研究分为两个维度展开。一个维度是从社会交往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践活动。从话语交往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灌输、传递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去实现,同时在交往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话语原则、特点和规律。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通过具体话语交往行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符号系统[27]。不仅如此,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界定为统治阶级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遵循内在的规律和规则,在思想政治交往实践中发挥传递、描述、沟通、激励、评判功能的语言系统[28]。虽然表述方式、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是从社会交往角度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另一个维度是从社会实践角度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表达,从而指向一定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实践中表达出来的,并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行为,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与语境之间构成的一种建制性关系[29]。更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言说者出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言说对象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系统教育时的语言符号实践[30],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在实践维度上的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主体在话语环境中的交往关系

研究维度之一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和特定的社会语境中所呈现出来的。有的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特定社会语境中,主客体之间运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语言进行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是应用话语达到灌输和说服的社会实践活动[31]。不仅如此,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有效沟通和联系的关键连接点,是教育环节的直接承担者[32],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语境中确定事物、交际沟通、描述社会关系的言语符号,同时也是影响控制他人、建构社会关系和确立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33]。

研究维度之二是探索在社会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有的学者将法国布迪厄的“场域”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之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用来表达某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及其话语方式形成了一种场域[34]。也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原在相应的社会话语场域,认为其是在历史发展中动态生成了符合相应话语语境的言语符号系统,既包括社会群体对其个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符合本集群利益需要的政治观念话语,还包括对集群成员在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引领发展的话语,最终有效地实现社会群体与社会成员间的沟通[35]。

四、载体中介说: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界说

从传播学这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界定,比较普遍的认识就是将其定义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和中介,形成了特殊的研究界说——传播学视域下的载体中介说。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

不同于社会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交往和实践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学视域下将其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载体和中介。二者既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共性体现在二者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差异在于一个指向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另一个指向于活动的载体和中介。

有学者曾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36]。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构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构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参与者,承担着传导、输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重要功能[37]。不仅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实践载体,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其所具有的功能。也有的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和中介研究基础上,提出其也是教育思想的表征[38],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成的必要手段,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39]。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传播的载体和中介

语言学的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界定为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是受意识形态支配、指向一定的教育目的、通过教育者向教育对象濡化、传递实现的。而在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承担着传播的角色,是传播载体。

有学者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传播的载体[40]。也有学者从功能性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表达性语言或象征性语言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功能載体,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促使其教育目标得以实现[41]。对此观点,有学者表示认同,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语言实体和认知符号,担负着主体意思表达和社会沟通及交往的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承载者和建构者[42]。也有的学者从特定的语境出发,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方式,将其界定为是人们使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人的重要工具和载体[43]。

可见,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在学术界已然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依归,任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都是通过传播发挥其功能,实现其价值的。所以基于传播学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研究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向。

五、系统层次说:系统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界说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既有哲学视域下的知识本体说,也有语言学视域下的言语符号说,以及社会学视域下的社会符号说、传播学视域下的载体中介说等等。学者们既有从某个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进行界定,也有诸多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进行综合界定,形成了特殊的多层次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是一种话语结构体系,也是一种融合系统。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话语结构体系

此类研究的突出特征是以系统论的视角,不同于上述以某一个单一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进行界定,超越了单一视角的思维限制,更为全面系统地剖析和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

有的学者从结构形态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不是一维扁平结构,而是由多维层次架构起来的立体范畴[44]。虽然没有进一步提出这个多维层次架构起来的立体机构具体何指,但是首次提出了一种系统论的认知。后来的学者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给予具象化,比如吴琼、刘璐璐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概括为是一种话语实践,但是这个话语实践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是一种以社会期望为准则的教导话语,也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意义系统,更是学科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45],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话语实践概念认识更为全面和系统化。在此认识基础上,吴琼在此后的研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她进一步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就一般意义而言,是一个话语结构体系,并且这个结构系统是由认知—阐释、信仰—方法以及方法—策略三个层面构成的[46]。比较清晰地呈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体系的构成。

可以看出,无论是概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话语结构系统,还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话语结构系统具体化,这种观点逐渐被学术界所关注。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融合系统

这一类研究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话语结构体系的认识既有共性,也有着差异性。二者都是以系统论的视角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归结为一种系统认识。上述认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话语结构体系或系统,而这一类研究认为其是一种融合系统。所谓融合系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同的要素融为一体,这也是此类研究最为显著的特点。

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语言符号和价值观念认识融为一体,将其定义为“语言符号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的統一体”[47]。也有的学者将理论、对话以及表达载体的文本结合起来,认为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文本、对话等的逻辑和整体,也是诠释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9]。也有的学者认为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有着特定的内核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话语的一个特殊构成,就包括了人们思维符号和交流交往的认识和社会实践的统一[48]。也有的学者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角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是一个教育主体话语和教育受体话语的融合系统,这个融合系统是一个涵括了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统一的立体系统,是一个融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系统[49]。

可以看出,上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融合系统进行了界定,虽然方式和角度不同,但是总体上都落脚在其是一个融合系统。

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研究的未来展望

从学术史的梳理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研究所呈现出的哲学视域下的知识本体说、语言学视域下的言语符号说、社会学视域下的社会符号说、传播学视域下的载体中介说、系统论视域下的系统层次说等界定与探讨,最终多元一体、多流汇归于实现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这一共同目标。无论是从哲学与语言学视域研究的学者,还是从社会学与传播学视域研究的学者,或者从系统论视域研究的学者,其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虽有差异,但都具有追求理论创新的自觉意识。同时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于其概念的探讨,呈现出以下的特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变化,特别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决定理论研究的视域转换。其次,多元化的研究取向造就了日益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界说和研究视角。前述五种研究视域都有学术解释的正当性、合理性和独特贡献,同样也都存在各自价值有限性,但无疑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的丰富认知。最后,追求学术创新是日益强烈的研究动力,从哲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系统论不同视域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研究,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视域的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视域交融互动的研究创新。

从未来发展的考量出发,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研究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界说的破碎化现象。所谓的“破碎化”就是学者基于自我研究视域各说其事,开展碎片式研究,未能形成同一性的话语概念界定,特别是未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概念界说。二是跨学科研究的“荒原”现象。即跨学科研究意识不足,研究领域有待开垦。即使拥有哲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成果,但跨界融合少有涉及。

未来研究之界说,首先在于构建整体化的研究视域。碎片化研究不利于研究的深化。唯有打破分散式的研究藩篱,在整体化的视域下进行研究,方能更准确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学科间互动。要破解当前跨学科研究的“荒原”现象,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哲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关联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科研究的协同性,在把握各个学科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使各个学科间研究成果能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努力实现跨学科视域中的学术交流与学科互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01).

[3] 吴 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41.

[4] 侯 旭.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畴的意义及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5] 陈金龙.邓小平与中国改革话语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05).

[6] 郑淑芬,韩 伟.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1927-1934)[J].甘肃社会科学,2015(06).

[7] 郑敬斌,刘 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提升问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3).

[8] 洪 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9] 張 哲.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研究,2016(07).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09.

[12]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13] 葛红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25.

[14] 吴 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及其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4(07).

[15] 盛新娣,杨 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针对性提升的辩证理析[J].新疆大学学报,2018(02).

[16] 杨 威,谢 丹.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9(06).

[17] 李小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和功能[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18] 邵西梅.新媒体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06).

[19] 邹邵清.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变革——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方法论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3).

[20] 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21] 吴 华.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审视与重构[J].教育评论,2016(09).

[22] 徐 璐,朱炳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

[23] 崔华华,张 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现代转型[J].理论探索,2016(01).

[24] 孙 巍.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

[25] 向绪伟,向望梅.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本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3).

[26] 王雅琴.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代性建构[J].绥化学院学报,2013(03).

[27] 孙丽芳,戴 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症候探察与多维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

[28] 王慧婷.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与创造性转换[D].浙江大学,2019.

[29] 赵绪生,孙进宝.论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建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0(05).

[30] 侯丽羽,张耀灿.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三种基本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2).

[31] 宗海勇,潘晴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哲学基础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

[32] 周连顺,张若男.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9).

[33] 张东亮.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困境与出路[J].湖北社会科学,2020(07).

[34] 王明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的价值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04).

[35] 崔玉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演变与发展趋势[J].太原理工大学,2017(06).

[36] 林海峰.“视界融合”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0).

[37] 杨建义.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与主导[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38] 孙维鹏.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探析[J].福建论坛,2008(06).

[39]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推进的路径[J].探索与争鸣,2011(08).

[40] 吴 琼.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10).

[41] 向绪伟,谭琪红.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1).

[42] 师 曼.从矛盾疏离到和谐共生: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之人本向度[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04).

[43] 欧阳光明,刘秉鑫.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及其建构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6(06).

[44] 李悦池,姚小玲.从精英到大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实然与应然[J].江苏高教,2017(11).

[45] 吴 琼,刘璐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

[46] 吴 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及其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4(07).

[47] 杨 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43.

[48] 张万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与实践路向[J].甘肃社会科学,2020(04).

[49]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研究[D].东南大学,2012.

Five Definitions of the Discours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u Caiqin

(School of Marx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Abstract: Five definitions have initially formed regarding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The first is the theory of ont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the second is the theory of verbal symb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the third is the theory of social symb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e fourth is the theory of carrier med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e fifth is the theory of system le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definition of discourse shows the phenomenon of fragmentation and there lack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refore, the road can be followed to stri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more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in deepening research on discours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Concept; Discourse System

责任编辑:孟   筱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化的协同推进机制研究”(15BKS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彩勤(1993- ),女,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