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楼,李睿晗,李心茹
(1.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办公室,江苏 徐州 221000;2.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3.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后勤服务管理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人类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1]。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出台,正是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2]。据相关调查,部分高校没有把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培养人才的一项基础工程来重视,没有把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渗透到素质教育中,没有把基础的环境教育课程列为必修的公共课。观念上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薄弱,对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低,环境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差。
新时期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要以树立生态责任意识、提高资源节约意识、培育简约适度的消费理念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养成生态保护意识及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自觉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知行结合为生态文明教育最终落脚点。
既有研究已经充分证明IC卡淋浴系统对比统一收费淋浴系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淋浴意识和行为,本研究主要基于个体统计特征、自身节能意识和行为、IC卡淋浴系统的节能性认知和行为三个维度进行假设,并做出预先研判。一是假设性别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二是假设大学生自身节能意识和行为与淋浴意识和行为无正相关关系;三是假设后勤服务育人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具有有效性。
本研究以某高校新改造并投入使用半年后的校园洗浴热水系统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搜集大学生使用IC卡淋浴系统前后节能的行为与意识状态。研究组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26份,有效问卷496份,有效回收率85.51%。其中男性占比61%,17~18岁与21~23岁两个区间段的样本比例相近,约是总样本数的25%;19~20岁占比48%,大一阶段的样本数接近一半;大二大三比例接近,各占总样本数的25%,综上所述,问卷样本的分布基本合理,选取的数据可行。各问题选项分布特征见表1。
表1 关系量表各问题选项分布特征
将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第二步是数据编码,将问卷中题目进行统一编码,即依据数据的共向性,以1、2、3、4、5代表问卷选项中的第1-5个答案,如问卷基础信息部分的第一项:性别,该问题答案的第一个选项为男,第二个选项为女,在编码中,1代表第一个选项的答案,即男性;2代表第二个选项的答案,即女性,其它题目答案选项的编码同理。得出集中趋势通过众数、均值与中位数度量;离散程度通过方差、标准差与全距度量;分布形态通过偏度与峰度度量。
研究得出节能意识的均值为3.91,中值为4,众数为5,方差为1.46;自我节能行为评价的均值为3.89,中值为4,众数为5,方差为1.2,说明学生的自我节能意识评价处于中上水平,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有着较好的节能意识并且能够很好地践行自己的节能理念,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良好的节能意识与行为习惯。研究发现节能意识与节能行为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某种程度上表明节能意识与节能行为有着很大的正相关性。
IC卡淋浴系统从出水方式与收费方式两个途径促使学生减少用水,依据调查,有43%左右的被试者不赞同或不曾意识到该淋浴系统为一种节能装置,可能是该装置的引进并未改变该部分学生的用水习惯或影响微乎其微,从而他们无法意识到或赞同该淋浴系统的节能性。结合装置引进对学生节水意识的影响这一问题分析,63%的被试者表示节水意识相较以前有较大或较小程度提高,20%表示影响不明显、不能确定,11%的被试者则直接否认了该装置有助于自身提高节能意识,从而说明淋浴系统提高了较多洗浴者的节水意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以致20%左右的被试者仍停留在旧有的用水状态。
“节能意识是否提高”选项的均值为3.74,中值为4,众数为5,约61%的被试者给出肯定回答;而17%左右被试者给出否定回答,22%左右的被试者感觉模糊,样本整体呈现出节能意识提高的特征。洗浴时间选项的均值为3.95,众数为5,呈现左偏形态,表明绝大多数被试者的洗浴时间相比未引进IC卡淋浴系统时减少了。
研究得出被调查学生洗浴速度分布差距一般,洗浴相对慢的比例约21%,26%的样本速度一般,50%的样本洗浴速度相对较快,其均值3.53,中值4,方差1.78,可知被调查者总体洗浴速度呈现较快的特征。随手关灯问题的均值为4.18,没有呈现两极现象,样本整体呈现出良好的节能习惯,但仍存在21%左右的被调查者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
研究得出IC卡淋浴装置的引进使60%的学生减少了洗浴用水量,但该装置扩展性影响(日常中的节水行为)却弱于其直接性影响(洗浴时的节水行为),但扩展性影响是存在的,效果明确覆盖范围42%,存在26%的不确定受众,以及21%左右的日常用水行为不变群体(该比例中应包含已具有良好用水习惯的被试者比例)。
研究得出47%的被试者明确否定了“自己用电行为不变”的命题,即节水装置的引进一定程度上使该比例成员也注意节电行为;28%左右的被试者明确认为自我的用电行为没有改变,但其中包括了用电行为已经是或接近是节约型行为的被试者,即未养成节约型用电行为且不受节能用水装置影响的比例应该小于28%。当被明确询问“节能装置的存在性与自身行为关系”时,44.4%的被试者认为节能装置的存在不会影响自己行为,29%的被试者认为影响自己的行为;26%被试者不太确定,由此促进人们的节能行为既要从节能装置方面出发,还需要从体制、宣传等方面共同出发,促进节能效果。
使用方差分析法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别。从变量的角度出发,通过变量均值与方差的变化研究某控制变量对变量的影响显著性程度,依次研究关系量表中14个选项的差异影响显著性,方法是运用方差分析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首先,基于性别的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与0.05比较,不存在小于0.05数值,说明方差齐性满足,继续进行方差分析。基于性别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当显著性小于0.05说明性别对该题项答案有显著性影响,因此可见性别对IC卡淋浴装置的认知(男性更赞同淋浴装置为节能装置)、用电习惯不变性认知(男性更主张自我用电习惯没有改变)、节能装置与节能行为是否不相关(男性认为节能装置与节能行为不相关性更大)、对IC卡满意度(男性更满意)、对引进节能装置支持度(男性表示出更高的支持度)有显著性影响。
基于年龄的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数值与0.05比较,存在小于0.05的数值,代表该数值对应的题目不满足方差齐性要求,需要通过Dunnett T3方法验证。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 T3检验,得出年龄对各题项的答案选择无显著性影响。
基于年级的方差齐性检验中,时间减少、IC节能两项不满足方差齐性检验,该两项使用Dunnett T3方法,其他满足方差齐性要求的题目继续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年级对节水意识提高(年级越低,越容易受节能装置的影响,提高节水意识)、洗浴时间减少(大一年级比大三年级更多表示洗浴时间变短了)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其他题项的答案分布无显著影响。
存在正相关性的题项见表2。除上表之外,其他的题目间的相互关系是:①用水习惯不变:与节水意识提高、节能意识提高弱负相关,与其他题项不相关;②用电习惯不变:与用水习惯不变中等程度正相关,与其他题项不相关;③节能装置不影响个体行为:与良好的节能意识、节能行为正相关,与其他题项不相关;④IC卡淋浴装置满意度:与IC卡淋浴系统为节能装置、节能意识提高、节水意识提高正相关,与其他题项不相关;⑤支持节能装置引进:仅与用水习惯不变无关,与其他题项正相关(见图1)。
表2 存在正相关性的题项
图1 情境问题间的相关性
在研究太阳能供热淋浴系统和学生节能意识与行为间的关系时,将调查列入14个情境,包括:自我节能意识评价、自我节能行为评价、洗浴时间短、随手关灯、新淋浴系统为节能装置、引进新系统后(节水意识提高、节能意识提高、洗浴时间变短、洗浴用水量减少、日常用水习惯不变、用电行为不变)、认为节能装置与个人意识行为无关、对新淋浴系统满意、非常欢迎新式节能装置的引进等,根据调查数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引进新系统后,83.5%的学生节水意识提高,83.0%的学生节能意识提高,86.5%的学生洗浴时间变短,83.5%的学生洗浴用水量减少,62.4%的学生对新淋浴系统满意,76.2%的学生非常欢迎新式节能装置的引进(上述数据包含“肯定”“一般”两个选项值,仅排除“否定”选项)。说明节能装置的存在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变使用者的直接意识—节水意识,与外延意识-节能意识;且意识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充足,即也会改变使用者的直接行为—用水行为,与外延行为—节电行为。
年龄对学生关于各种情境问题回答没有显著性影响,即年龄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很可能表示相同的回答。年级对学生节能意识与节水意识提高与否的回答有显著性影响,大一的学生比大三的学生更容易感觉自己的节能与节水意识在使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后提高,说明节能意识的教育越早开展,效果越好。
男生更容易认为节能装置的存在不会影响自我的节能意识与行为,说明女生的行为与意识比男生更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男生更容易认为自己的用电行为在浴室改造后没有变化,其原因是:一方面男生对自我用电行为的记忆本身可能比较模糊,对自我日常用电行为的注意程度比女生低,从而更难发现自身行为的轻微变化,也说明女生对自我行为的记忆或注意程度高于男生;二是男生更容易对改建后的浴室表示满意,说明女生比男生对环境的挑剔度更高;三是男生更容易接受节能装置的引进,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心理准入门槛相对较低。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指出,持续目标不只是“绿色”组件的简单相加,也不只是能源、规划、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的转型,而是关系到包容性的可持续愿景、公民参与以及地方层面的民主化管理[3]。发达国家用于环境教育的投资占GNP比率达2%~3%,而我国近几年用于环境保护教育的投资仅占国民生产总值0.7%左右。并且环境保护教育投入较低,环境教育评估制度不完善。因此,从组织、管理方面解决高校环境教育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把高校环境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教学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使高校环境教育制度化、责任化、明确化,加大投入,确保高校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4]。
校园增设能源监测消耗平台,进行电子化信息公开,便于学生查询、缴费等,提高学生节约自控能力;组织建设节水节电专家管理体系,改造提升节能设施,确保绿色消费;积极探索财政补贴、学校自筹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做好学生满意度与意见调查工作,并及时与项目经营方沟通洽谈,提出改进或完善措施。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开展活动实践与科研,参观或在绿色企业实习,鼓励节约型校园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科技发明、竞赛等实践活动;借助校报、学生手册、校园广播、网站论坛、微信、微博、QQ等媒体传播手段,把握舆论导向,潜移默化地传播绿色消费理念;制定与完善关于绿色消费的制度措施,规范绿色消费行为准则,开展食堂“光盘”、浴室节水、宿舍教室节电、废旧衣物有效回收等活动,形成节约型的校园氛围。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SD项目(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简称)落户杭州,项目中心思想即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内在自我不断觉醒,绿色消费观的培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养成大学生成熟消费心理,克服消极心理,减少冲动型消费;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平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很好地指导自身消费行为;积极参加社会调研,在企业实习中了解节能减排、绿色经营,通过社会实践明确绿色消费的实质,将绿色消费观内化为自身行动。
以专业学科教学为载体,以包括环境素质在内的学生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制定环境教育师资培训规划,对教师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从基础理论、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模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保证教师在进行隐形、渗透式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有章可循,章节、知识点等把握准确。鼓励教师针对不同环境热点问题、校园现象或事件开展专题讲座、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通过设置隐性生态教育课程,或与其他学科课程相融合,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生态道德和绿色消费观等内容,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渗透性功能作用,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完成环境教育教学环节,达到强化环境教育成效的目的[5]。在授课内容上,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从国际国内所关注的环境形势和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结合章节内容,有效串联,全面分析达到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