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2021-10-27 11:01孔凡柱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意愿效能变量

赵 莉,孔凡柱

(1.淮阴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淮阴工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逐渐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新动力也正在形成。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创新创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动力成为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贺信中表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若干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亦加大了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实际上,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并未随着政策和教育投入的增加而同比例提升。《202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9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1.6%,相比于2016、2017、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并未明显提升。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高校创业教育侧重于能力培养,忽略了创业意识开发可能是原因之一,大学生创业大多属于机会型创业,而不是开拓型创业这一事实也似乎印证了这一原因。因而,本文选择大学生创业意愿为研究主题,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期望通过意愿的激发带动创业行为的发生。

1 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1.1 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虽然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理论界并未形成统一的创业教育概念。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后又对其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了创业教育的就业特征,不只是帮助大学生求职,更为重要的是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日本的创业教育强调了大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英国的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创业文化的建设。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业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通过体系化的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创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因而,本文将创业教育界定为高校为培养学生创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而开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教育活动过程。

意愿是一个心理学词语,常指个人对事物的主观性思维。意即心意、心的方向;愿即愿望、原动力。因而,意愿就是最初的想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和方向,并主动采取行动去实现的愿望。李白在《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诗中所言“谁言贵此物,意愿重琼蕤”即是此意。将意愿一词引入创业研究领域,就形成了创业意愿的最初概念。Thompson[1]将创业意愿定义为一个人意欲在未来某个时间进行一项新的商业投资,开创新的事业。因而,本文将创业意愿界定为个人将来是否创业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

德裔教育家W·布列钦卡认为,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因而,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以积极影响他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的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活动的创业教育也必然有助于大学生消除关于创业的模糊性认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Harvey[2]提出,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Roman[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育与学生创业精神存有内在联系,在大学期间接受创业教育是学生将来自主创业的决定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H1: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显著。

1.2 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动的期望,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部分。结果预期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所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一种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实施某行为的主观判断。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采取某一行为,并且该行为能够带来自己所预期结果的一种自信程度,是人们对自己能够获得成功的一种信念。不同的人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所处环境不同,以及拥有的资源不一样,因而对于完成一件事情的信心程度也会有所差异。自我效能感一经提出便在许多领域应用开来,用以解释不同领域下人们采取行为的原因。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由Scherer等学者从心理学引入创业研究领域的,主要指个体对自身创业能力的主观判断。虽然当前研究者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并未形成统一结论,但以Scherer、Boyd、丁明磊等国内外研究者为代表的学者普遍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自信或信念,这也是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即使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个体能力特征,有助于学习经验的转化,但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较少。因而,尽管学术界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界定还存在些许差异,但在该概念的内涵上却基本形成了共识,大都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以及是否能成功创业的自信程度,本文亦采取这种界定。

个体倾向于从事确定性的活动,以保证实现预定的效果。已有研究证实,学生对创业过程的不了解会增加学生对创业的恐惧认知,降低自己的创业效能。一个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包含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创业知识的传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创业过程,提升其自身的创业素养;而实践训练又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通过自身体验提高自身对创业的正向认知,减少学生对创业过程中未知因素产生的畏惧情绪。总之,创业教育通过相关课程的教授以及创业的实践,消除学生对于未知的恐惧,提供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显著。

1.3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某方面的才能越自信,从事某方面工作的意愿就越大。Bandura[4]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具有预言作用。创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创业环境下的表现形式,是个体对自己创业能力的一种正向肯定,具有高效能感的个体通常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创业实践获得成功。已有相关研究也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具有紧密联系,能够显著影响个体创业意愿[5-6]。本质上,创业是一种应用能力,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而言,创业不仅是一种实践训练,更是一种能力展现过程。Merle等[7]研究发现学生参加创业教育,能够满足其参加更多社交和辅助活动的期望,从而对学生的创业意图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假设并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作用关系模型图。

图1 关系模型图

H3: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的中介变量。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2.1 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对所提研究假设的关系模型进行检验。基于被调查对象问卷填写的便利性和意愿,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采用了是非题的形式,即每个测量题项均给出“是/否”的答案。陈正昌[8]提出,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当预测变量为类别变量时,必须将之转化为虚拟变量。因而,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将各测量变量的答案进行了数据化赋值,分别将“是”和“否”赋予数值“1”和“0”,用于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

创业教育的测量。此处所指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有关创业的学科类课程、专题讲座、创业沙龙或实践训练等。对创业教育的测量,采取加总的方式,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你在学校是否选修过创业相关课程”等3个题项。每个题项均采用“是/否”的形式进行作答,并将“是”和“否”分别赋予数值“1”和“0”,之后将3题得分进行加总,最高得分为3分,最低为0分,并以此分值作为测量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程度的依据,得分越高表示其接受创业教育的程度也就越高。

创业意愿的测量。在测量创业意愿时,参考了Lee等[9]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性,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测量题项为“在校期间您是否期望将来有一天进行个人或与别人一起创业?”。分别用“是”和“否”表示回答者具有和不具有创业意愿,并将“是”和“否”赋予数值“1”和“0”。

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在创业领域的延伸,创业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虽得到了学者的一致认同,但由于研究内容和视角的差异,研究者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并未统一,他们大都根据个性化的研究需求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进行了探索并开发出了不同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三维度、四维度、五维度、六维度等观点。本研究采纳了Chen 等[10]认同的四维度观点,设计了包括“我能够有效应对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在内的4个题项,4个题项得分加总即为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得分越高表示该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最高分为4分,最低分为0分。

2.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创业教育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考虑到学生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根据调查可行和可控的原则,研究选取了江苏省两所高校毕业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调查、QQ、微信等方式发送问卷。本次调查共持续25天,发放问卷1089份,实际收回883份,回收率81.08%,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769份有效问卷。在测量家庭收入时,参考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等级划分标准,划分为6档。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本次调查男性学生占比57%,多于女性。专业类别以理工类所占比例42.3%为最高,其次为经济管理类32.8%,农业和医学类学生较少,占比仅为10.3%。家庭收入分配状况基本与我国家庭收入统计口径相吻合。

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各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为便于统计,将男性赋予数值1,女性赋予数值0,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对家庭收入分别赋予数值1~6。

表2 变量相关系数与信度

3.2 实证检验结果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创业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检验方法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使用AMOS21.0软件,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两个变量的结构模型中,通过回归系数及P值等指标,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若显著,进入第二步。第二步:使用AMOS21.0软件,在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两个变量的结构模型中,通过回归系数及P值等指标,检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作用,若显著进入第三步。第三步:使用AMOS21.0软件,在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3个变量的结构模型中,通过回归系数、P值等指标,检验中介变量的中介作用,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再显著或显著下降,则中介变量的中介作用得到验证。为此,分别构建了模型1(第一步)、模型2(第二步)、模型3(第三步),模型拟合度指标和作用路径系数见表3和表4。

表3 模型拟合度指标

表4 作用路径模型效果分析

由表3可知,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拟合度指标均达到了拟合要求,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由表4可知,模型1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标准化作用路径系数为0.255,数值为正值,P值小于0.001,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根据前文假设可知,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假设H1得到验证。模型2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标准化作用路径系数为0.229,且数值为正值,P值小于0.001,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根据前文模型构建和理论假设可知,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得到支持。模型3中的标准化作用路径系数为0.109,P值为0.01,由此可知,在加入创业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后,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依然显著,但作用路径系数由0.255下降为0.109,作用路径系数显著下降。按照中介效应检验要求,加入中介变量后,如果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降为0,则中介作用为完全中介,如果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依然显著,但作用路径系数显著下降,则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由此可以判断,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得到部分检验。上述实证检验结果虽然支持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但也表明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可能还存在着其他作用,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这有待于后续进一步研究。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透过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可知,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影响,说明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教育通过知识传授可能会提升大学生对创业的正确认知,从而激发其创业热情。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说明创业教育不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还会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创业信心而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这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蕴含的哲理基本相似。但同时,也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并未完全中介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的关系,说明二者之间可能还存在着其他作用路径,有待后续深入研究。

4.2 对策建议

4.2.1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着眼长远,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而不是变成大学生毕业前的“临门一脚”教育。从当前状况来看,虽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数量不多且授课方式依然延续了传统的学分式教育,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不是太高。

4.2.2创设理论与实践双融课程、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是一个过程,包括形成创业意愿和开展创业实践两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推动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实施。因而,高校创业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和理论教育层面,而应与创业实践紧密融合,创设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创业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场地、设施;创造条件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目标性,让学生知晓并切身体会“企业需要做的是什么、创业的关键是什么”等创业基本问题,让学生在学中创,在创中学,推动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发生。

4.2.3加强创业理念传输、提高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如若对自身拥有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充满自信,则更有可能接受这一任务。本文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无疑会有助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发,进而推动学生投身于创业实践。因而,高校应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创业理念的教育和传输,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对自身创业能力的正向认识。在教育实践中,高校可以通过典型创业案例宣传,树立有公众说服力的学生创业榜样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对创业的积极认识;亦可以通过创业沙龙、一对一创业指导等方式,深度剖析并解除学生对未来创业的担忧和恐惧,借此帮助大学生转变创业理念,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欢
意愿效能变量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