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桂且,华学成
(1.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淮阴工学院 苏北发展研究院 江苏 淮安 223001;3.淮阴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淮安 223001)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了重大部署,江苏省委全会提出“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最终的发展目标就是以人民生活高质量引领全面小康高水平。生态环境高质量是人民生活高质量重要保障之一。为了实现生态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转换经济发展动能的战略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两聚一高”发展战略。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在《求是》杂志2018年第7期刊发署名文章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重大变革。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体现的是发展规律,为江苏经济标明了发展航向;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体现的是发展追求,为江苏发展明确了价值导向。生态环境高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过去经济发展初期,我国迫于经济快速发展,重视经济发展多于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中。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国经济发展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态环境保护也日益得到重视。
环境经济学认为,企业通过污染排放产生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或者叫社会成本由社会负担。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如果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给其他企业或者整个社会造成不需付出代价的损失,就是外部不经济[1],而企业污染排放就是外部不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庇古针对这种外部不经济提出的方法侧重于政府干预的方式,对超过排放标准的污染征税;或者由企业提高生产工艺,设置净化装置,减少污染排放。有观点认为由企业负担减排费用可能会提高企业成本[2],降低企业生产效率[3],但是通过斯坦福商学院Stefan Reichelstein教授测算减排的成本并不如想象那么高[4]。环境规划对各类工业企业都产生了显著的生产效率提升[5],对可持续生产具有促进作用[6]。江苏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近几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持续减少,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工业企业排放的“铊”“锑”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江苏省2018年9月起实施《钢铁工业废水中铊污染物排放标准》《纺织染整工业废水中锑污染物排放标准》。参考Key和Sneeringer的方法,将外生变量工业排放量引入生产函数。Key和Sneeringer认为,将外生变量代入生产函数中,可以避免因多次回归分析所产生的误差 。本文在江苏生态环境高质量背景下,重点分析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对工业生产效率影响[7]。实证分析江苏13市2006-2016年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对工业产值影响,通过随机前沿模型测度随着工业污染物排放降低江苏13市的工业生产效率变化情况。总体说来,随着工业污染排放物减少,如果生产效率提高表示工业污染减少对生产效率起到促进作用,反之表示工业污染减少降低生产效率。为了做更细化的比较,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将江苏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来分析工业污染物排放减少对江苏不同地区生产效率影响。
江苏全省人均GDP在2016年已达到14 600美元,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江苏省的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在近几年已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1)。
图1 江苏省GDP与工业污染排放量变化趋势
卢爱桐等[8]提出,随着江苏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后,工业污水排放呈先升后降的发展态势;人口增长与工业污水排放、水资源消耗成正比,城市化对工业污水的排放有较大的影响。当前,江苏省工业正处于转型期,污水排放量仍居高不下,特别是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苏北地区排污任务任重道远。
江苏省境内有104个断面被列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太湖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长江下游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进度。随着治污成本的不断增加,江苏治污工程需要系统化加以推进,包括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改造、末端治污技术的推广等,加快降低治污成本。
本文主要目的是测度因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生产效率变化。测度生产效率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随机前沿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另一种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非参数测度方法,随机前沿分析法是参数测度方法。与DEA相比,SFA模型考虑到误差对生产函数边界产生的影响,而DEA模型并没有过多考虑随机噪点的影响。SFA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际效率测定过程中。在环境对效率影响的相关研究中,Sneeringer等[7]测度了温湿度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对乳制品业生产效率影响,并对2010-2030年做了预测。
SFA从确定性的生产边界(deterministic production frontier)中导出:
Y=f(X,t;β)·e-u
(1)
式(1)中,Y表示生产产出集合;f(X,t;β) 表示生产边界;β是需要测度的参数值;X是生产要素集合;t表示时间变动。
(2)
式(2)表示生产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 TE)。假如TE=1表示Y达到最佳生产效率,当
0≤TE<1表示生产存在低效率的情况,TE越接近于0表示生产效率越低。
将式(1)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
lnyi=f(lnxi;β)+vi-ui
(3)
模型假定产出yi∈R+;生产要素Xi=(x1i,x2i,…,xni)∈R+n;Sneeringer等[7]对生产函数引入了环境外生变量Ei=(e1i,e2i,…,emi)∈R+m。式(3)中,vi统计产生的误差,即随机噪点(statistical noise),其分布假定为vi~N(0,σv2),ui即为生产效率项,其分布假定为ui~iidN+(0,σu2);且vi和ui互相独立分布。
本文需要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研究对象是江苏省13个地级市[9],包含苏南地区5个城市(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 、苏中地区3个城市(南通、扬州、泰州)以及苏北地区5个城市(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选取了各个市的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值,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以及外生变量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资产都利用2006年CPI转换为价格实际值。将各变量除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得到每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情况,并且根据式(3)中变量取自然对数。数据描述性统计如下(见表1):
表1 数据描述性统计
根据推导结果式(3)以及选取的变量,回归模型可得:
lnpit=c+βklnkit+βllnlit+βelneit+vi-uit
(4)
式(4)中,c表示常数项;βk、βl和βe表示各变量的回归所得参数;vi表示误差项,分布假定为vi~N(0,σv2);uit是生产效率,其分布假定为ui~iidN+(0,σu2)。下角标i表示江苏省各个地级市;t表示时间。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工业资产和劳动力对工业生产都是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有些学者研究发现,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制造业从过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已经消失,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制造业产生显著的负影响。工业污染排放虽然不是生产所需的要素投入,但是普遍认为工业污染物排放对工业生产是负相关影响,即工业污染物排放增加,将会降低工业生产。基于生产效率是随着时间有着变化的趋势的判断,本文选取的是具有时间变化的面板数据,采用时变衰减(time-varying decay, TVD)的SFA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
表2 随机前沿模型回归结果
按发展水平将江苏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分别做回归,结果如表2。表中βk、βl和βe的回归参数表示各投入要素的弹力系数。苏南在江苏经济发展处于较高水平,整体经济发展由过去劳动密集型已经转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新型产业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来转型升级,从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来看,苏南、苏中和苏北在工业资产回归系数都通过99%显著性检验,苏南工业资产弹力系数(1.211)明显高于苏中(1.147)和苏北(0.718),表示工业资产每1%增量对工业产值贡献,苏南远高于江苏其他地区,这显示出苏南在新型工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依赖资本投入;而苏南对于劳动力依赖是降低的,劳动力(-0.204)对江苏整体经济发展产生负影响,苏南劳动力(-0.348)的负影响远高于苏中和苏北,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苏南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资本投入对工业生产贡献度较大,而劳动力贡献度明显降低,已经产生消极的影响[10]。而苏北在江苏整体经济发展中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依然有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规模以上资产回归系数(0.718)来看,与苏南和苏中相比,资产对生产贡献较低。从劳动力弹性系数(-0.126)来看,劳动力对苏北工业发展也产生负影响,但是相比于苏南(-0.348)和苏中(-0.159)负影响较小。工业污染排放量在统计显著性上都相对比较低,但是从苏南、苏中和苏北之间比较来看,也可以看出工业污染物排放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根据回归系数上看,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江苏整体以及苏南、苏中负影响较大,对苏北影响为正。可以看出工业污染排放对苏南以及苏北的整体工业生产已经产生了消极作用,而现阶段工业污染排放量对苏北工业发展的作用是正向的,工业污染排放反映了苏北工业发展处于较落后阶段。工业一直是苏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工业转型升级测度发现,苏南地区工业转型发展水平远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因此过去传统破坏式工业生产方式已经不利于苏南工业生产[11]。相比较而言,苏北依然以农业为主,工业实力弱于苏南,但是工业发展追赶势头明显,在苏北的工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呈现上升态势。
通过SFA模型回归,得到江苏13个市2006-2016年工业产生效率变化情况。
根据SFA回归模型式(3),测出13市2006-2016年工业生产效率(见表3)。根据式(2),生产效率值在0到1之间,越接近1表明生产效率越高。从整体来看,随着时间推移,江苏工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横向对比,苏南工业生产效率高于苏中和苏北,苏北在2006-2010年工业生产效率偏低,后期追赶效应明显。
随着新加坡工业园区建成,苏州成为江苏重要的工业基地,在江苏13市中,苏州工业生产效率一直保持最高水平。无锡紧跟苏州,工业生产效率较高。过去,无锡的工业企业多但是科技含量较低,其中乡镇企业比例很高,如今无锡制造业转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生产效率也得到稳步提高。苏北地区长期以农业为主,在工业生产上一直处于江苏比较落后位置,从结果来看,2006-2012年苏北工业生产效率低于0.8,在江苏推进苏北特色振兴的背景下,苏北工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尤其是淮安、宿迁、盐城和连云港生产效率提升迅速,表明这些地区整体工业水平不断上升,徐州作为苏北重要工业城市,其生产效率一直处于苏北领先位置。
图2表示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工业生产效率变化。从图2中很清楚显示出苏南、苏中和苏北在2006-2010年生产效率有变缓下降趋势。江苏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全国最严格的排污标准《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极值》,同时,省政府通过执行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疏散大批高污染、高能耗、生产低效企业,这影响了江苏整体工业生产,降低江苏工业生产效率。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江苏工业进一步向高端、绿色转型升级,反映出环境监管进一步推动工业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2010-2016年江苏整体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但是苏北与苏南、苏中的差异依然明显。
图2 2006-2016年苏南、苏中、苏北工业生产效率变化趋势
生态宜居是人民生活高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重点通过随机前沿模型测度随着工业污染物排放降低江苏13市的工业生产效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了:在工业污染物排放降低的背景下,苏南生产效率最高,苏中和苏北追赶势头明显。江苏在2006-2016年因为执行严格的环境管理条例,使得一大批低效、高能耗的企业关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工业生产效率,但是这更一步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此外,从各生产要素对江苏工业的影响的分析结果来看,资本对工业生产积极作用较大,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劳动力对工业生产产生负面作用,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不符合发展趋势,企业需要从过去的劳动密集转向技术密集生产。
根据上述分析,考虑江苏各地区发展情况,江苏环境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4.1.1强化组织领导
各市市委、市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工作指导,市发改委统筹推进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分解、督促检查、项目推进和评估考核等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强化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各区县党委、政府对推动本行政辖区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负总责。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原则,对本行业、本领域的环保工作和环境监督工作负责。建立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分级责任机制,分解落实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区域污染减排指标任务。
4.1.2创新体制机制
制定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强化标准引领、空间管控和减排约束机制,健全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标准体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研究制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生态承载力引导机制,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统筹产业布局,引导“土地向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尝试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等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改革试点[12]。实施节能减排指标地区差别化管理,全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产业转型腾出的总量指标实行全省统筹、综合平衡。优化平台整合机制,重点搭建基于区域协同的创新创业平台、产业协作平台、生态环境监测平台等功能性平台,增强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素集聚力、协同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京杭运河等河流区域生态补偿试点,实行分类分级的补偿政策,更多实施造血型生态补偿。加大排污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政策创新,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行企业碳汇抵扣碳排放指标政策。
4.1.3严格监督考核
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弱化对各市的GDP考核,注重发展的绿色化考核。按照“差别对待、突出重点、务实可行”的原则,设计分类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考核生态经济发展规模质量、生态空间管控和生态治理成效、生态富民等指标。建立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分级责任机制,分解落实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各区县污染减排指标任务。创新监测方式,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监管高效运转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统计、监测数据,全面真实反映各市高质量绿色发展情况。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生态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社会参与监督,全面落实排污单位、监管部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公开。建立环保责任离任审计、环境保护督察和履职约谈等制度,实施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求制度,推动环境保护责任的全面落实。
4.2.1多渠道筹措绿色发展资金
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等多种政策引导资本投入,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不同形式参与投资;加强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推动环保投入相当于各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左右。积极设立环保信托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创新金融环境产品。
4.2.2完善财税价格政策
在省级层面,对各市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市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倾斜力度。建设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挂钩的税收政策,根据生态管控成效和生态环境改善状况确定升级税收对苏北各地的返还规模。完善城镇治污费用征收管理办法,实施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改革。逐步开展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执行差别电价和超能耗惩罚性电价、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可再生能源、脱硫脱硝除尘的电价补贴政策。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支持开展排污权、特许经营权担保贷款业务,鼓励相关企业发行融资券、企业债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推动化工、印染、造纸、危废处置等环境高风险企业实行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4.2.3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各市要尝试建设绿色金融创新示范区,设立绿色银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加强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共享,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企业,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支持开展排污权、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协议质(抵)押等担保贷款业务,探索利用污水垃圾处理等预期收益质押贷款。支持循环经济、污水处理、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环保设备等领域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推动化工、印染、造纸、危废处置等环境高风险企业实行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4.3.1加强先进生态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治理苏北地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在钢铁、铝业等高污染行业,更新传统的落后工艺,淘汰旧产能,坚持一企一测、一厂一测;在移动源废弃排放方面,不断促进氯碱离子膜核心技术的提升和新材料的研发,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在污水处理方面,突破中空纤维、纳米、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关键技术,快速、高效分离出水中的油和固体悬浮物。
4.3.2推进区域特色性环保科技创新
不断强化绿色产业科研机构能力建设,提升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加强环境治理的前瞻性研究,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污水深度处理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大数据应用,完善环境政务云、公众应用云等一批生态环保云,建立统一编码体系。
4.4.1集聚优秀人才
瞄准江苏高质量绿色发展所急需的紧缺人才,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完善紧缺人才在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特别是苏北各市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积极引进高端化、国际化人才。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到苏北创新创业,促进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改善营商环境,维护各类人员创新创业合法权益。
4.4.2培育优秀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源头培养工作机制,围绕江苏高质量绿色发展重大需求,在高校、科研院所及领军型科技企业建设一批青年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活力、成长潜力的青年技术骨干。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的基地建设,提升一批绿色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5.1健全环境监管法治机制
深入推进江苏绿色发展的立法工作,重点制(修)订环境保护、湿地湖泊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海洋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家公园、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地方性政策法规,健全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体系。
4.5.2实施最严格的环境执法
全面落实新《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治理等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力度,专项执法与“双随机”执法检查并举,强化联合联动综合执法,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做到违法必究。落实环境生态损害赔偿制度,通过诉讼等方式对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损害的单位追究环境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强化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规范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成效。
在工业、农业、旅游、人居等方面贯彻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改革是重要支撑。此外,绿色精神和生态文化也不可或缺。正如卢梭、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等思想家所述,正式制度得以有效运转的前提是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民情基础。文化就是民情得以塑成的重要力量,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认知与行为模式。所以,生态文化就是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得以落实的重要民情基础。它有利于使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观念动力。
具体来说,各市要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加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文化氛围营造,这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民情条件和认同基础。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分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塑造。应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要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丰富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途径,提升公众对各市绿色发展的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