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年冰城”的《烟火漫卷》

2021-10-27 22:52赵婧周春英
博览群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刘建国漫卷迟子建

赵婧 周春英

《烟火漫卷》作为2020年度最佳长篇小说之一,是茅奖得主迟子建为其生活了30年的城市——哈尔滨,奉献的最新长篇力作,也是一部叩问天地、历史、命运、灵魂的多重交响曲。小说虽无宏大的叙事结构,亦无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此种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烟火人生。整部小说分为上下两卷,以刘建国寻找其不慎丢失好友之子为叙事主线,进而似“蝴蝶效应”般引述出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跨越三代人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迟子建并未囿于人和事进行叙述,而是将其置于这座历史涌动的“百年冰城”中,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极具温情主义的生活画卷,同时彰显其于人学视域下“真”“善”“美”的人文关怀。

晨昏:共绎生命之真

艺术真实指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观,《烟火漫卷》便是这样一部写实作品,它蕴含着作家自己感悟的同时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思想上的启迪。迟子建踏着清晨与暮霭的节点将哈尔滨的烟火气拨向我们,以一种民间视角来聚焦普通人的命运与情感,摹写他们生存的纯粹、真实、自在的原生形态,给予我们一种温暖亲近之感。作者以“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卑微的生灵”为上卷开篇,随即写到清晨的一派景象,由人及物,以物引人,回环叙写中使得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这娓娓道来,倍感熟悉的烟火气息。正如迟子建所言“原来那些琐碎的日常里隐藏着的是最迷人的烟火气”。可见,清晨似乎扮演着一位传递信息的使者,不仅在纵向上为情节发展设置重重悬念,且横向上绘制日常生活之景,纵横交错间为我们揭开平实中充满欢乐的人间帷幕。而小说下卷,亦是生命的本真演绎,小说以“无论寒暑,伴哈尔滨这座城市入眠的,不是月亮,而是尘凡中唱着夜曲的生灵。”以及紧接着的大量笔触摹画下班之后的生活图景以及形色各异的众生生存面相,正是这些真实场景的绘制使得哈尔滨的夜晚完美落幕,但落幕的背后亦是故事结局的揭晓。作者将上卷的重重悬疑于临近结尾处爆发,凸显出人性之真。

值得注意的是,迟子建并未将叙述对象个体化或私人化,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城市的每一寸街角,每一处褶皱,在烟火弥漫的俗世中演绎人物的命运经纬,书写人物生命本真之态。并且不似付秀莹的《他乡》将人物置于城市中,以此来展现“城”与“人”的二元对立,迟子建则是将这座富有历史记忆的城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彼此互嵌来书写。如中央大街、阳明滩大桥、犹太公墓、松花江、斯大林公园等具有哈尔滨地域特色的建筑在每一节篇首均以巧妙自然之形式与故事线贴合在一起,不得不说是此部作品的异于他人之处。

日常:彰显人性之善

对于作家而言,注重客观真实再现的同时,亦不忘揭示人性的善恶与生命的圆缺,这便是文学的本质体现。迟子建是一位具有悲悯情怀与温情主义的作家,在叙述琐碎之事的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剖析,正如她所说:“文学的终极理想其实也是对人性的挖掘和考问。”但其作品的主旋律基本都是对善的讴歌,她曾引用拉斯普京的话:“这个世界的恶是强大的,但是爱与美更强大。”因此,其常在作品中倾注浓郁的悲悯之情,使读者在感叹之余依旧相信世间的美好与人性之善,比如《候鸟的勇敢》,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温暖之意。而新作《烟火漫卷》亦不例外,主人公刘建国终其一生穿行在哈尔滨的每个角落,皆为寻找自己不慎丢失的婴孩铜锤,虽是无意造成,于大卫也不予追究,但他逃不过自己内心的谴责与愧疚,孩子的丢失是其无法逾越的精神狱墙。可见在作者的笔下,刘建国是善良的,也正因这种善性,使他明白罪恶是不会被岁月流水淘洗掉的,它是一粒永在萌芽状态的种子,时时刻刻要破土而出。所以在小说最后,刘建国去寻找当年被他猥亵的小男孩并陪他渡过接下来的人生,此乃其对自身错误的赎罪,亦是作者对人性之善的彰显。

迟子建对“善”的表达并不只建构在主角之上,而是体现在小说中每个人身上。比如作为狱警的刘骄华帮助出狱之后的犯人重返社会并为其谋生;黄娥因为自己的出格气死了丈夫,在替杂拌儿找到抚养人的同时,也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忏悔。最值得关注的是无意中撞了黄娥的农民夫妇,“善”的光辉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对夫妇本是靠卖菜维持生计的贫苦百姓,在无意撞伤黄娥之后并未逃脱,而是担负起了责任。“把兜里仅有的皱皱巴巴的五百块钱拿去缴押金”,并且跟杂拌儿说:“万一你妈救不过来,你又找不着你爸,我也不能不管你……有我吃的就有你的,就是吃个虱子,我也会掰几条腿给你。”这几句虽简短普通的话语,却是最触人心弦的。作者对此情节的描写,无不透露出她的温情主义和对人性之善的讴歌。迟子建说:

所谓信奉人性的恶,恰恰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善是一种生活状态,它不是思考的结果。有时候结果可能是恶的,但我在展现的过程中可能会是一种善性。

可见她认为善是人性最本质的内核,并在其作品中时刻彰显人性之“善”。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塑造至善至美的圣人,亦无大奸大恶的罪人,而是在弥漫的烟火间不断交织,正如烟火从来不止是单一的颜色一般。

历史:摹画灵动之美

作家创作向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真”与“善”作为文学审美价值完成的同时,美的塑造亦不可缺席。正如宗白华所说:“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美不仅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建,还体现在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纵观迟子建的作品,并不缺乏此种“美”。作者用简洁之中有生动,优美之内含趣味的诗性语言,并融景于其中,让我们在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中欣赏世俗之相。如在写到哈尔滨的自然景观时;“松花江在哈尔滨城内穿行而过,带来了风霜雨雪,也带来了风景如画”; 描写哈尔滨四季分明,因有大半年是冰雪覆盖,所以春夏之景对人们而言更是弥足珍贵,这一对自然的描写给整部作品增添了不少生机。事实上,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根据地,迟子建的写作视域便是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以及其中的生命之真、人性之善、灵动之美。作者笔触细腻,情感真挚,书写的日常生活感伤却不乏温暖,有一种“哀而不伤”的叙事诗学之美。此外,在具体生活的描写中,众生面相的背后潜藏着一个城市的独特基因和地域文化,如榆樱院租客的变化,黄娥抱着赴死之心来到哈尔滨最终却被这座城的魅力折服,刘建国所见到的音乐演出和各式细致刻画的建筑,以及不乏被称为文化窗口的二人转表演等,无不隐秘着哈尔滨這座城市蓬勃迸发的现代活力与艺术魅力。可见,迟子建以一种“人世间”的民间文化视角和生存繁衍的俗世烟火来展现哈尔滨的历史变迁与人性之美,于美的形式下勘测烟火人生。

故事终将接近尾声,但台下依旧生动上演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烟火人生。作者以整体性视野为我们传递人世间的无常和深沉,处处充满温情,使人读来漫卷温暖明亮,不失为一部暖人之作。但小说缺乏一种震惊之感,情节有些平淡,悬念设置不够,比如翁子安的一出场,就会使得读者想到他可能就是铜锤,而对于刘建国的身世,作者确是安排的有些出其不意。

(作者简介:赵婧: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一学生;周春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评语:迟子建是一个很有创作个性和思想的作家,她的作品一直围绕着她的家乡展开,从早期描写漠河的童话般的小说,到后来描写伪满洲国历史的《伪满洲国》和少数民族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再到近作《烟火漫卷》都是如此。在呈现黑土地独特风景的同时,也展现了多彩的人生画卷。这篇书评从“生命之真”“人性之善”“灵动之美”三个角度,用流畅的语言、逻辑严密地去层层剖析作者描绘的烟火人生和展示的温情主义画卷,可谓切中肯綮,不失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书评。

——周春英

猜你喜欢
刘建国漫卷迟子建
鹧鸪天·也拟疏狂似旧时
东北有个迟子建
以人民的名义
名家写夏天
那么晚的所见
漫卷的黑像中秋飞舞的蝶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守秘“安乐死”配方,手刃那个觊觎者
优雅诗性迟子建
“大官小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