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义务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这场变革始于“双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绝非就终结于“双减”。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文件”,“双减”的指导思想有很多关键词:立德树人,学校教育主阵地,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显然,这些关键词描述的更像是一盘大棋,“双减”的最直接目的是让学生的学習更多地回归校园,把学生先从过于极端的“刷题”“做题”竞赛中解脱出来。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义务教育变革的第一步。
变革是要回到义务教育的本义,回到教育的本义。义务教育应该是普惠性的,旨在提高国民整体德智体美劳水准的教育阶段。但是,多年来义务教育又被种种其它力量绑架了,比如房地产。这又与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相互加强,义务教育变成了“唯分数”“唯升学”。义务教育变成了对少数优质教育资源的惨烈的争夺,无数家长和孩子被绑上这架战车,不堪重负,欲罢无能,与义务教育的本义、与教育的本义越来越远。
如今的义务教育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所谓政治问题,就是回答为了谁的问题。义务教育显然是给全体国民办的,又是权利又是义务。所以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让人民满意。对孩子们来说,义务教育应当是“美好的教育”“成长的教育”,而不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
“双减”只是开始。更深刻的变革步骤,比如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也不会太久。因为义务教育焦虑的根源在于择校。或者可以说,对教培机构的强监管相对好办,更考验改革智慧和彻底性的事情,还在后面。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哪怕就是“双减”本身,也不是把教培机构赶跑就了事了,我们的学校、老师、家庭、父母的角色也要回归,否则过去我们的孩子是被迫交给了教培机构,明天我们的孩子可能又被别的力量“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