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中出书育人的作用机制与路径拓展

2021-10-27 01:47朱胜龙
出版参考 2021年9期
关键词:编辑工作

朱胜龙

摘 要:编辑出版的过程,既是编辑发现、引导作者创作,帮助作者提升书稿质量,催化优秀图书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开发作者的过程。出版社编辑通过发挥编辑工作连接作者与读者桥梁的文化中介优势,在提供策划、组稿、加工修改、市场推广等专业服务中,对作者进行有效的引导,在孕育精神产品的同时,促进了作者的自我突破和跨越,从而体现了编辑出版工作在作者开发、成长中的不可缺少的推进作用。加强对编辑出版工作中出书育人的作用机制与内在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出书促进育人,育人推进出书的良性循环,对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出版人的文化自信,激励、引领更多的文化领军人物的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编辑工作 出书育人 培养作者 开发作者

编辑工作具有出书育人的属性。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既是编辑发现、引导作者创作,帮助作者提升书稿质量,实现图书内容与载体的完美合成,催化优秀图书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励、开发、经营作者的过程。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各出版社在推出一大批好书的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其中不少作者成了知名的文化学术领军人物,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体现了编辑出版工作在作者人才开发、成长中的不可缺少的推进作用。加强对编辑工作中出书育人作用机制及路径拓展的研究,探索出书与育人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一步发挥出版社编辑在出书育人中的重要催化作用,形成出书促进育人,育人推进出书的良性循环,对进一步增强新时期出版人的文化自信,激励、引领更多的文化领军人物的崛起,促进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作用机制:组稿推动 激发潜能

出书育人的作用机制,是编辑在组稿推动中,通过提供系列专业服务,对激发作者创作潜能,催生精神产品所起的促进作用。这既是编辑工作的特性使然,体现出版社编辑在为社会奉献好书的同时,发挥编辑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优势,在策划、组稿等专业服务中,通过传递市场信息、读者需求及编辑的感觉,帮助作者明确出版要求,了解、把握读者需求;更是编辑肩负责任担当所驱使,体现了编辑以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为己任,把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要求,落实到对每一本图书内容的把关,落实到对每一位作者创作的全程引導,在催生、孕育精神产品的过程中,促进了作者的自我突破和跨越。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组稿推动,助推创作

出版社作为中介性质的文化企业,其生产方式与制造业企业不同。制造业企业的产品生产是现代化分工协作的产物,要经过采购原材料、引进加工设施等工序流程,需要企业与一定数量供应商的协同配合,需要对产品研发力量进行投资。而出版社产品的粗坯(书稿)则是由作者独立完成的,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具有个性化色彩,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作者创作潜能的显现和迸发,既不需要出版社提供创作场所等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也不用出版社支付创作费用。作者独立完成的产品初坯,成了出版社精神产品生产的基础。业内流行的“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则形象地表明了出版社与作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了作者的“供货”,出版社好比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者的创作,离不开出版社编辑的组稿推动。作者创作潜能的发挥,离不开编辑的组稿赋能。编辑的组稿推动越是有力,作者的创作成果往往越是丰盛。

出版社编辑向作者组稿,作为编辑工作的基础,既是出版社产品的源头,也是出版社培养、开发作者,帮助作者进入创作角色的专业服务。编辑组稿活动产生的推动力,作为出版社精神生产的起点,在使出版社获得初级产品的同时,通过对作者创作的助推和引导,促进了作者创造潜能的显现、转化和提升,以及作者对自我价值认识的深化。不少作者就是在出版社编辑的组稿推动中,在编辑的鼓励、引导下,通过挖掘、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创作优势,发现了自我价值的“新大陆”,创作构思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及创新思维等得到了有效提升,开启了新的人生。

出版社编辑的组稿推动,对作者尤其是新作者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激励,也是对作者人生价值的肯定。在我国对出版社实行严格审批准入制的语境下,出版社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编辑的组稿并不是个人行为,编辑作为出版社的代表,其组稿都经过一定的内部授权程序,出版社编辑的组稿,作为一种可期待的社会承认,对作者具有相当的“诱惑”和激励。作者都把编辑的组稿看成是出版社对自己的信任和厚爱,因此产生了创作的驱动力。同时,编辑的组稿灵感及成效,很多时候来自编辑的前瞻意识及敏锐发现。编辑的触角越敏锐,眼光越锐利,感觉越到位,组稿的精准度就越高。编辑的慧眼识珠,在催生书稿、使作品留存于世的同时,有时还能把作者引向新的人生征途,进而改变人的一生。以获得茅盾文学奖、畅销至今的《白鹿原》为例,为了这部巨著的诞生,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何启治静待花开,足足等待了20年。1973年,何启治在浏览刚复刊的《陕西文艺》时,发现青年农民作者陈忠实的处女作《接班以后》不同一般,认为这个短篇小说具备了长篇小说的架构,可以进行再加工,同时发现陈忠实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和独特的创作素养,具有写长篇小说的潜力,于是设法联系上陈忠实,建议并鼓励他写长篇小说:“你一定要写长篇,而且写出来一定要给我发。”来自国家级文学出版社编辑的组稿期待,使陈忠实受到很大触动。在何启治的多次鼓励下,陈忠实下了决心,从1988年开始动笔,于1992年完成了50万字的《白鹿原》初稿。何启治得知后,委派了两位编辑去西安取稿。四年磨一剑,这部作品以惊人的真实感、厚重的历史感、典型的人物形象和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得到了编辑的一致好评,在《当代》杂志连载的同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等了20年的作品,终于斩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到目前为止,总发行量超过了500万册,还被列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推荐书目,得到了社会承认。陈忠实也更上一层楼,成为全国的知名作家。显然,在《白鹿原》的创作过程中,人民文学出版社何启治一以贯之的组稿期待及加油鼓劲,为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驱动力。

2.悉心创作,不断提升

出书的过程,既是编辑组稿推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悉心创作、不断完善、提升写作能力的过程。现代写作心理学的原理表明,从头脑的粗线条构思到形成完整的文章,是作者创造性思维质的飞跃。在写作欲望的驱使下,作者进入了创作状态,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了“头脑风暴”,在写作主题的调动下,以前积累的被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有关潜意识,纷纷在脑海显现,成为写作的备选素材,不断迸发出新的灵感,对原有的构思进行充实、完善。“头脑风暴”效应的作用,使作者写成的文章,大大超过原先的构思,创造性思维在写作实践中得到了提升。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在书稿修改阶段,编辑从出版专业角度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再度引发了作者的“头脑风暴”,对作者了解读者需求和相关领域的走势,进一步创新创作思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编辑的修改意见,往往出自“后援”编辑团队。这个“后援”团队既包括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也包括出版社聘请的专家、学者。强大的“后援”团队,使编辑的意见具备了一定的含金量。

编辑的组稿推动产生的成果中,有不少是“无中生有”。作者原来并没有这样的写作计划,由于编辑的精心策划和有备而来的主动约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增强了作者的创作自信,从而催生了精品。如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本色英雄张富清》,就是在编辑热情主动的跨省约稿中促成的。作者谭元斌是新华社湖北分社的记者,他虽然参加了英雄张富清的专题报道组,写了张富清的通讯报道,但并没有创作报告文学的计划。江西高校出版社编辑团队组稿上门的诚意及对老英雄的一片崇敬之情,感动了新华社湖北分社的领导。在老英雄精神的感召下,江西高校出版社和新华社湖北分社很快达成了为老英雄立传的共识,社领导把创作报告文学作为社里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落到了谭元斌肩上,从而为作者创造了良好的写作环境,使书稿创作从出版社的业务,转化为两家单位的合作双赢目标。出版社此后提供的多方面的专业服务,使作者在出版社的“步步紧逼”和“周到服务”中,完成了原来难以想象的创作任务,在从通讯报道向报告文学质的飞跃中,实现了从记者向作家的转化。

二、路径拓展:创新引领 贯穿全程

社会既需要企业家提供的物质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需要出版社出版的精神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版社的作者作为社会需要的文化建设人才,作为出版社精神产品的原创者,是文化建设的驱动力量,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编辑对作者的引导、培养,既是编辑工作的专业特性的体现,也是编辑文化情怀的体现;既是编辑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编辑对社会人才开发的特殊贡献;既表明了编辑工作中书与人的密不可分,也反映了编辑在编创互动中参与、引导作者创作的职业追求。

编辑对作者的引导作用,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体现于编辑工作的全流程,凸显了编辑工作的服务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发现——培育新人,引导创作

发现和选择,是编辑最基本的职责和使命,也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发端。发现是选择的基础,选择是发现的深化。编辑对文化的选择,从发现作者开始。具有发现眼光的编辑,其感觉触角始终处于四处捕捉状态,从司空见惯中发现不同寻常,从雪泥鸿爪或蛛丝马迹中发现重大题材。任何圈粉无数、流量无限、人气飙升的大作者,都是从不知名的小作者起步,在编辑的鼓励、鞭策、引导下,在书稿质量的不断提升中,在市场推广及图书影响的持续扩大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编辑的眼光,更多地体现在作者的无名小卒阶段,体现在以独有的眼光,从稚嫩、粗糙的作品中发现闪光点,以独具的慧眼甚至力排众议的执着,把作者引向创作新路,为历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余秋雨当年是不受待见的文学青年,其处女作《文化苦旅》的书稿四处碰壁,有的出版社甚至提出把此书作为旅游指南的小册子,要求作者从18万字删到8万字。东方出版中心王国伟却独具慧眼,发现了书稿的内在价值,认为作者以宏大的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在历史长河中找到了人类穿越时空的结合点,内容紧扣现代人所关注的人物和事件,体现了新的文化走向。王国伟惜稿如命,打破常规,请人把涂改得难以辨认的书稿誊抄了一遍,并请作者对内容进行充实,增加信息量,体现厚重感,文字增加到23万字。投放市场后,图书一炮打响。原来对出书不抱希望的余秋雨,从中认识了自我价值的“新大陆”,潜藏的写作能力如火山般爆发,接连推出佳作,开始了向名家迈进的文化新旅。

2.引导——编创互动,打磨精品

出版社作为具有从业资质的社会出版机构,其出版的每种图书,都是对作者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承认和认定,都是对作者创作自信的加持,在作者的成长中,起着启蒙性、引领性的作用。不少作者就是在作品的发表及发表后产生的社会影响中,发现了自我价值的“新大陆”,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创作优势,进入了在创作中提升、完善自己,为社会作出新贡献的快捷成长模式。出版社编辑与作者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因书而结缘,因书而相识,因书而产生共同语言。作者创作的过程,既是在编辑的引导下,不断提高书稿质量,使书稿质量符合、达到出版要求的过程,也是作者努力拓展创新思路、提升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过程,也是作者在图书的传播和市场推广中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成名成家的过程。

在编辑出版生态中,编辑与作者有着不同的职责。作者作为精神产品的创作者,其作品必须经过编辑的专业加工,得到专业出版机构的认定,才能进入市场,在传播中扩大影响,获取收益,因此作者需要编辑的引导和帮助。而编辑作为承担着引领文化发展走向,促进文化建设重任的把关人,连接着作者和读者、创作与市场的两端。编辑既要对作者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质量及所承诺的收益负责,使作者在创作中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也要对读者负责,满足读者未知、欲知、应知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扩大图书销售,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出版社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维持和扩大出版再生产,也要为图书在阅读、传播形成的社会舆论导向担责。编辑的职责,决定了编辑在與作者互动中的主导地位。编辑对作者引导,并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编创互动,是编辑向作者传递市场信息,帮助作者完善创作构思及书稿的过程。在编创互动中,编辑与作者各有优势,编辑的优势在于对未知市场的预判能力,在于对同类图书出版情况的掌握和分析,在于对特定读者群需求的把握和了解。作者的优势在于独有的创作思路及长期累积而成的创作素材。任何一部作品的出版,都离不开编辑的悉心引导、精心加工和用心推广,离不开编辑的鼓励与鞭策,离不开编辑的助推和催化,都是编辑与作者“二人转”的产物。写作经历少的新作者需要编辑的引导,写作经历丰富、作品丰盛的老作者,同样也需要编辑提供的专业服务。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编辑出版《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把编创互动发挥到了极致,为著名作家董宏猷提供了点对点的“星级”服务,为作者提供全面而丰富的资料,表达了一个理性主义与专业精神织梦的文化企业向伟大时代的致敬。

3.包装——修改完善,尽善尽美

作者完成的书稿,只是图书产品的初坯,是内容的承载物,尚不具出版物的产品形态。从初坯到成品的过程,也是编辑对内容进行把关,精心修改、加工,提升作者书稿质量的过程。编辑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对书稿内容的导向进行认真的审读,包括对敏感问题、不妥提法的处理等,确保书稿内容的正确导向。出版社对书稿的“三审三校一通读”流程,反映了图书编辑加工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图书编辑工作的优势,凸显了编辑在图书质量中的把控作用,成为图书质量保障的“护城河”。“三审三校一通读”并不是简单的工作程序,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要求,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必不可少的流程,构成了缺一不可的完整制度体系。三审制中的初审、复审和终审,是递进式的体系,互相作用、互相督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梯次推进,逐层把关,确保内容的准确无误,以规范化的语言,真实、完整地呈现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在三审的编辑流程中,初审报告作为三审制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责任编辑对初审的投入及初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书稿的质量和效益。初审的过程,也是责编引导作者的过程。从编辑的专业视角,在肯定书稿价值、指出书稿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对问题的处理意见,是编辑含量的具体体现,到位、有料的意见,不但能使作者有所知,还能使作者有所得、有所悟,修正、完善创作思路,成为照亮作者创作之路的灯火。知名作家杨志军在后记中,表达了对编辑的敬畏之感。图书的后记,通常是作者对写作目的、经过的说明及有关内容的补充。杨志军在新书《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的后记中,却全文转载责任编辑的审读意见,讲述了一个编创互动的感人故事。这部小说的完成,缘起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王雨婷编辑的审读意见。

王雨婷在肯定作者构思创意的同时,提出了主角强化、童趣加强、视角明确、书名修改四个方面的意见。这些专业、中肯的意见,使作者受到触动,对编辑产生了敬畏之感。作者觉得,编辑启示的作用不仅在于点亮,更是一种推动力。作者不但采纳了编辑的意见,而且放下了手头正在创作的其他长篇,投入到《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的创作中,推倒重来。书稿完成后,作者意犹未尽,在后记中感慨万端:“应該记住我为什么情绪饱满地写了这样一部作品,记住一切恩典总是在不声不响中成就着你,就像星光照亮了你的夜路,等你到达目的地时,它却悄然消失了,因此多数情况下,你并不知道应该对星光说一声谢谢。”优秀的编辑善于通过审读意见提出有前瞻性、专业性乃至颠覆性的意见,对作者的创作思路进行修正、完善,把自己的职业积淀、创意智慧和责任担当融进图书之中。

图书是由内容和载体两部分组成的,是内容与载体的完美结合。装帧设计包括了图书的内文版式、体例、封面、封底、开本、用纸以及图书的品相等诸多要素。通过装帧设计的整体创意,为图书内容打造合适的外观形式,增强图书的表现力,为作者的思想和构思披上量身定制的华美外衣,使读者产生赏心悦目的阅读美感,进入编辑设定的阅读场景,进而激发阅读欲望,强化阅读体验。

4.活动——营造市场,实现价值

作者写书的目的,是通过出版,在图书流通渠道和传播领域中,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扩大社会影响,从而最终实现图书内容的价值。如何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读者了解作者,了解图书的特色和价值,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满足读者阅读需求,进而实现作者的创作价值,既是出版社的职责,也是出版社社交资源优势的体现。不少出版社创新思路,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编辑组织的作者与读者互动性沟通活动,成为图书市场推广的标配性活动。如编辑陪同作者开展签名售书、举办知识讲座、作者现场表演、作者与读者见面会等,通过零距离接触,使读者亲身感受知识殿堂的神圣和魅力,加深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作者也在与读者的互动中,真切地感受了来自市场终端的信息,进一步了解了读者的需求,并发现自己创作的提升、完善空间,增强了创作自信。

参考文献:

[1]吕珉.图书出版工作中的编辑与作者初探[J].科技传播,2018(1).

[2]丁华仙.编辑和作者队伍建设[J].江苏经贸技术学院学报,1999(3).

[3]袁泽.对出版社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

(作者系韬奋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原图书处处长)

猜你喜欢
编辑工作
创新思维是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模式
试论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新形势下出版产业的发展对编辑工作提出的要求
谈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
浅析广播电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需求
浅谈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特点与素养提升思考
编辑工作中校对的作用及工作模式研究
全面塑造自己争做优秀编辑
做好编辑工作 办出健康类报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