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公关运作模式与叙事解析
——以微信公众号“新世相”为例

2021-10-27 00:39张依依林逸帆
关键词:世相文青张伟

张依依,林逸帆

(1.世新大学 公共关系暨广告系,台北 116301;2.汇量科技 大媒体业务中心,北京 100102)

一、前 言

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格局,也“入侵”了人类世界,成为接收讯息不可或缺的渠道。如此一来,依附于传统媒体而生的公关、广告业,在经历了这么一波新媒体技术革命后,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对营销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自从微信——既是实时通讯软件,也是社群媒体——推出“公众号”后,人人可以随时随地发感想、发讯息、发软文,穿透力强,功能强大,某种程度上,似乎颠覆了传统公关、广告的营销手段。

根据腾讯发布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80%的微信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其中“自媒体”(self-media)所占比例最高,为29.1%。根据Bowman与Willis[1]的观点,自媒体是大众透过强化的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进而分享自身事迹和消息的途径。“新世相”就是一家依托于微信公众号的自媒体“新内容”公司,凭着创办者的聪明与能干,日渐壮大,不仅威胁了传统公关广告的运作,也悄悄改变了业界的生态。如今新世相逐步转型,拓展营运型态,甚至倚仗着日积月累的内容IP,开拍影视作品。新世相的崛起太迅速,激起不少研究者的兴趣,想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及它的公关运作模式。所谓“公关”运作模式,泛指举办活动的策划与执行行为范式。传统上,办活动是公关公司的专长,但需要仰赖传统媒体发布新闻,才能完美执行。可是新世相却透过简单的自媒体操作,就把活动办得风生水起,比一般营销属性的公司还来得精彩有效,这其中有什么秘诀或公式?这也是新世相吸引研究者的原因之一。

新世相由北大中文系高材生张伟于2015年10月所创办;第二年,就因为“逃离北上广”的活动而崭露头角,一役成名。新世相的slogan是:“每天最后一分钟的人生学校,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2]。在每天即将结束的深夜最后五分钟,它会推文给所有用户,伴随着粉丝入眠。就是这样的互动,与粉丝产生了情感连结,每天还有晚祷时刻,给粉丝一个主题,让粉丝留言,好的留言就有机会登上留言版供人欣赏,后台也不时回馈互动。

社群媒体的核心就是互动,新世相很知道它的社群需要什么,而它所设计的话题,也总能让粉丝积极响应,留得住粉丝,也为日后线下的活动奠定基础。新世相是用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得最好的自媒体之一,它总能使粉丝叙述心情故事,自发性地写了许多好内容,而这些珍贵的故事,日后又能为新世相再利用,成为其内容IP。新世相就这样迅速涨粉,日益壮大,大到许多品牌、企业、新媒体找上门,请求赞助它的活动。张伟曾侈言要让新世相在内容创业的领域里,成为那个大家说起来就会想到的前两三家公司,而今他真的做到了[3]。

二、相关文献综述

“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利用数字化、网络等技术,透过计算机、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讯息的网络平台。Gillmor[4]指出,新闻媒体3.0的代表就是自媒体,如:博客、脸书、推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均属之。如今传统媒体尽显疲态,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使得新媒体愈显英姿勃发。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更便捷,传播面更广,任何讯息都可以一秒传递,扩散至整个网络,造成网民的热烈反响。既然这样便捷有效,自媒体的营销也就不可免了,脸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台湾几乎所有的网络营销都离不开脸书,而大陆则以微信、微博为多。

Dewing在SocialMedia:AnIntroduction一书中指出[5],尽管其影响尚无法评估,但“社群媒体”(social media)正在改变人们与他人互动的方式。社群媒体因其属性,允许用户加入在线社群,在线交流,并贡献自创内容。并且也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人们永远在线(always on and connected),手机永远保持链接,且社群媒体帐户也持续在线[6],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与本研究密切相关,因为若非如此,新世相就无法这么成功。

现今的年轻人和上一代不同,他们出生在一个数字的世代,而这些“数字居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各种新媒体上,与人的互动也透过社群媒体来完成,无怪乎许多企业都把社群媒体纳入营销策略。根据Chaffey[7]在SmartInsights上发布的《2019全球社群媒体总研究》,全球总人口76亿多,有43亿是网络用户,占57%,其中手机社群媒体的活跃用户就有34亿,占总人口的45%。社群媒体用户日增,对新世相这样的网络平台公众号帮助极大,也为它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温床。新世相的热门活动在社群媒体上的阅读量与讨论量,时不时就达到百万或千万,这都是从前无法想象的。

今日所谓UGC(用户生成内容)网站如Youtube,正创造新的观看模式,并和社群链接,让用户更具创造力、想象力,也开发了新的商业机会。如今数以亿计的网络用户都是自我发布(self-publishing)的消费者和生产者[8],UGC的出现,极大化重塑、整合了在线市场。过往《时代杂志》封面的“年度风云人物”多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而2006年的封面人物,则是一台计算机,屏幕写了个“你”字。你参与网络,你成为主角,这是一场社会实验,编辑Grossman[9]指出,少数人奋力争取到的强大力量,终于改变了世界,正统新闻界终于肯定了数字文化的参与者--“用户”(user)。用户投入精力,在非专业的环境下产制内容,而produser和co-creator也成为学术用语,形容用户怎样徘徊于“制作人-消费者”之间,对提高生产力,帮助很大[10]。co-creator即共创者,由于社群连结之故,合作变得容易,就出现了共同创意或共创内容。根据van Dijck[10],UGC使得媒体传播活动的界线愈趋模糊;更多人参与到传播活动,人人都能提供内容,人人都是生产者,又都是消费者。参与式文化于焉产生,人们开始参与到虚拟社区中,共同参与创作,再分享到社群,与现实世界连结,这就是“在线线下活动”(O2O)的前身。

在这网络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加上读文科的背景,使得张伟如鱼得水。网上有人称他为文艺青年、文艺教主,笔者曾言“在网络的时代,得文青者得天下”,证之于张伟,似乎已然应验了。“文青”(hipster)这个概念,如今已成为各地日常用语的一部分,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11-12],甚至成为国外媒体最爱报导的现象之一,俨然网络病毒,传播迅速,成为一种时尚[13]。

文青的定义模糊又流动,泛指当代次文化的一群独立自主、对某些事有相同定义和看法的群体[14-15]。今日文青的兴起,与网络纠葛不清,网络是孕育和研究文青的沃土[16];网络发达的地区,文青的穿透力就强,这是文青现象远播、各大都市文青兴起的主因。在一般人眼中,文青似有贬义,认为他们是毕业于人文社科系的大学生,多为中产阶级,时间太多、太闲[15]。当代社会对文青褒贬不一,看法呈现两极,少有人愿与文青这个标签主动链接,因为在某些情境下,这反而是一种嘲讽,有时文青自己也排斥这一标签。

年轻人次文化,最早源于上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文青主义(hipsterism)一词则最早出现于1958年,但真正被用来形容文青现象则始于2003年的《文青手册》(TheHipsterHandbook)一书,书里对文青的生活方式、非主流文化的品味、穿扮、价值和趋势,都有详细的说明。根据Lanham[17]的看法,文青喜欢透过有创意的穿扮来使自己与众不同,深信反讽比理性更能引起共鸣,也比大多数人更具有文化意识。文青通常来自富有或中产的背景[14],也相对叛逆,但却逐渐成为美国青少年叛逆的最新象征[13]。文青的目的,就是在这看上去几乎雷同的社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13]。

不管知与不知,文青现象现已席卷了全世界千万青少年,比之前所有的次文化运动都来得轰动,因为网络时代消息传递迅速,所以跟随者众[13]。如今文青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以探索美国艺术、音乐、时尚、文学和生活方式而闻名的次文化,有自己的品味和偏好,也强烈主张“做自己”[18]。正是这样的态度,使文青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群体,许多人模仿,也不少人利用,例如许多成衣品牌,就模仿文青的品味出产潮牌衣物,年轻人也趋之若骛。新世相俨然是文青的虚拟集散地,也发布很多很“文青”式的语言与活动,同时也鼓励用户“做自己”。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采“观察法”与“个案研究”法。自2015年10月新世相公众号“归来”(封号后重开张)开始,至2017年10月止,本文研究者历时两年,观察整理它所举办的大大小小约19个活动,并依时间顺序逐一分析论述。黄国彦认为[19],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或可控的情境下,依照明确的研究目的,对个体的行为或现象,作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并客观解释观察记录的研究方法。用观察法搜集资料,可以描述现况或形成假设,但观察的过程必须做到客观和标准,观察的结果也必须经得起他人的检核。根据林佩璇的看法[20],观察法的优点,就是可以在自然的情境下搜集数据,而且可以搜集量化研究无法获得的数据。

Zainal认为[21],个案研究是强有力的研究方法,尤其当案例需要整体、全面又深入的研究时。根据Yin的观点[22],下面四个条件吻合时,即适合使用个案研究法:

第一,研究重点在回答“怎么”及“为什么”的问题,即深入了解事件发生时的过程(how)和原因(why);

第二,研究者无法操纵参与者的行为,也不能控制整个事件的发生;

第三,研究者想概括情境脉络,认为它与正在研究的现象有关;

第四,现象和脉络的边界模糊不清时。

本研究兼用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新世相”为案例,将它归来后两年内所办的约19个活动,依时间顺序,以一条向右无限延伸的轴线呈现时间,并以英文26个字母依序编号,然后逐一叙述、分析这些活动的内涵与成效(限于篇幅,原19个活动的论述在此省略)。在缺乏后台最终阅读量、阅读讨论量的状况下,研究者希望透过这样的析论,能抽绎出几个具代表性的检验指标,再用这些指标去检验这19个堪称刷屏的活动,然后归纳出其中几个特别成功的活动,加以分析,希望能探讨出新世相成功的原因及运作秘诀。表1为时间轴加上新世相在2015-2017年内所举办的19个活动及其编号、名称与日期。

表1 新世相2015-2017年所办19个活动暨其中9个特别成功活动与举办日期

研究者从经验中已经知道“互动”是新世相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互动又可分为:O2O(打通在线线下)以及粉丝UGC讨论/分享两种。此外,一个煽情的口号(相关分析见后面),浏览量(唯一能在频幕上看得到的官方数据,新世相几乎都是10万+起跳),以及活动是否被人模仿(以研究观察时限为止),都很适合用来判定活动是否非常成功的指标。最终,研究者抽绎出下列五大检验指标:1.O2O,活动打通在线线下;2.有大量的UGC;3.有具煽动性的活动口号;4.浏览量破10万;五是活动IP被模仿。

再以这五大指标去检验这19个活动,就得到表2。

本研究的操作定义是,如果在这19个活动中,任何一个活动具备了五项检验指标中的四个,就表示这个活动非常成功,其编号也就改成大写字母,底色也加深,见表2,复及表1。结果共有九个活动出线。其中第3项指标与叙事有关,它的认定也像叙事——是件较主观的事,但适巧这九个出线的活动,第3项均得到勾号(见表2),显示一个好的口号,确实是活动成功的基础,尤以新世相为然。

表2 新世相2015-2017年所办19个活动及与“指标”检验出的九个特別成功的活动

这样一来,新世相这两年内所办最成功的九个活动,就赫然出现了。

四、析论九个成功活动

根据上述研究,新世相在2015—2017年间,举办了9个很成功的活动,使它声名大噪,这其中三个编号为C、J、K的活动,竟然有五项指标全部获取勾号,堪称满分。限于篇幅,下面就依照英文大写编号及其顺序,概略析论这九个活动。这些活动中有几个得到网络上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因此有一些足以佐证的后台数据可资引用,对于这种案例,本文所花的篇幅也就相对多一些,因为这表示它们正是爆款活动。

B.“凌晨四点的北京”:2016年5月,新世相开始启动系列深夜城市活动,展现大多数人睡梦中的世界。同年6月,新世相在深夜推送了《凌晨四点的北京》,引起广大网民的共鸣,用户发来数千个凌晨四点的故事,新世相从中挑了40多个放到网上,结果在微博、微信上分别获得200万的阅读量。这些故事有的很离奇,有的很普通,有的很励志,有的很痛苦;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真实。之后新世相又联合“映刻”直播,从中挑了13人——安保监察员、鬼故事主播、值班手术医生、钢管舞娘等,安排他们共同直播凌晨四点钟是怎么过的,结果吸引近33万人观看,微信阅读量70万。这次活动被评为一次“有预谋的集体熬夜”,营造出一种与用户一起冒险的感觉。

根据张伟的看法[23],熬夜是很多优秀城市人的常态,这群人都很无聊、孤独,深夜孤独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新世相就是要让人知道,在这座城市里其实很多人跟你一样,晚上睡不着,同处于无聊的无助状态,这种生活其实很精彩,不要把它看成负面的。2017年5月,新世相透过读者提供的真实故事,请电影人拍摄短片《凌晨四点的上海》和《凌晨四点的重庆》,前者播放量超过三千万,后者超过一亿。

C.“逃离北上广”:编号C和K分别是逃离北上广的第一和第二季活动,因此把它们写在一起。“逃离北上广”是最早引起笔者注意的活动,“逃离”二字加上当时由于空气、房价、压力等常引起人们讨论的“北上广”,注定了红火的命运。逃离北上广系与“航班管家”共同举办,新世相在2016年7月8日周五早上八点推文告诉用户:我准备好了30张往返机票,只要你来,就让你走……只要你在四小时内赶到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机场,就可以马上起飞,去一个未知但美好的目的地。你会问:我可以吗?……你可以自己为自己作主,去冒险,成为你想当而没有当成的人。

全文第二人称,好像在下指令,很容易激发人去行动。此外,还有些符合文青的任务设定,例如:喝一瓶崂山白花蛇草水后,再喝一瓶崂山可乐;捡一段长白山小树枝,去香港找黄大仙算命,在三亚把一封信装进漂流瓶……这30个人出发之后,还会有后续的游记、心得、照片等。

结果这个文案在公众号和微博上的阅读量近2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3 500万,北上广直播总观看量120万,文章留言5 200条,后台互动留言8万条,当天涨粉过10万。为什么反响这么大?确实有不少在大城市讨生活的人,厌倦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而想逃离。新世相抓住这个心理,瞬间戳中了无数上班族的心。此一活动可说是新世相发展的转折点,之所以空前成功,不仅因为活动本身与粉丝群高度吻合,并且还有深层的追求和鼓励。

新世相自归来后,一直努力培养与用户的“情感链接”,其用户60%为女性,年龄在18~35岁之间,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及杭州、成都等准一线城市,凡此都为这次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当时有人说这个活动应该是“2016年营销事件的top3了”,张伟仍不以为然,认为它不仅只是营销事件,还是个与旅行有关的商业设想,“新世相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目的”[24]。

十个月后,第二季的逃离北上广活动展开,活动诉求一样,但商业气浓厚许多,免费机票也增为100张。在短短半小时以内,阅读量就破万,共有近17,000人报名,超过一万人以上涌进机场。合办的有“一直播”平台,及13位演艺界人士——陈可辛、陈妍希、杨佑宁、万茜等,也同样为每个目的地设置了任务。譬如张亚东希望你乘坐Audi A3去西湖湖畔找一家百年老店,陈数希望你去香格里拉寻找一个彝族孩子,送他几本儿童读物,听他讲一个民间故事等。新世相还为大家准备了Lancme“逃离包”,里面有防晒乳、精华液,还邀请了QQ音乐、滴滴、摩拜、“必去机票”等11个品牌一起加入,后者每天提供20张1元机票。新世相还联合“BOSS直聘”,给真心想离开的人,提供可靠的二线城市工作机会。

张伟曾说,活动只是一个载体,最终要实现的是新世相的产业化转型。果然没几天后,新世相就宣布逃离北上广将被开发、制作成一部网剧。这是新世相正式走向影视化的开端。张伟直言:从第一季的活动开始,我们心里就一直藏着一个IP化、社群故事化的想法,可以是网剧、电影,甚至综艺真人秀[25]。

D.“中秋不想回家”直播:新世相和“科沃斯机器人”、“一直播”合作,在中秋节当天下午,召集十位“有故事”的素人,在中秋节时,和自己的父亲直播深聊,话题包括单身、出柜、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心理健康等北上广的年轻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中秋为什么不想回家》这句话戳中了无数住在大都市年轻人的痛点,微博话题达2700万,直播总观看人数超过470万,同时在线人数最多达到50多万。

此时的新世相,不仅内容策划渐趋成熟,商业模式也次第显现。对任何自媒体而言,从在线互动转移到线下活动,一向是最难的,而新世相做起来却轻而易举,每次都成功拉近粉丝的距离,与用户产生强烈的情感链接,尤其“素人”又有很强的感染力,很能调动粉丝参与的积极性。新世相曾说:“我们的读者大多是从小好好读书,不敢做大的安全线外的突破,整体上安分守己生活的一群人”[26]。这群人需要安全线内的一点意外,一点安全的“挑战”,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一点调剂。所以,新世相的活动,都是正常生活中做不来的事,但新世相的策划,给了他们推力与勇气。付晓萌认为[27],这次中秋的活动比起逃离北上广更细致,也更有深度,在微博和直播的表现,也更胜一筹。

新世相联合创始人汪再兴认为[26],所有的品牌都可以策划成内容,寻找和新世相内容“调性”相配的品牌,才是新世相该做的事,至于对在内容中做品牌露出和植入,则十分抵触。新世相和品牌方之间并不是甲、乙方的关系,而是靠着具备相同的价值观,再通过用户的情感链接,赋予品牌新的影响力,然后输出品牌。

E.“寄一本书到珠峰”,是新世相首次尝试的公益活动。2016年9月,新世相提供书,伙同“菜鸟网络”请粉丝寄一千本读过、写下感受的书,送给珠峰山脚下贫困的学生。一年后,新世相收到了很多小朋友的回信,于是将这些信结集,推送了“我的心像换了一样”,“我的心里有点快乐”等稚嫩的话语和笔迹给粉丝,很多人说这是几年来读过的最动人的文字。新世相的官网表示“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地被某些人随手的举动影响过,这些影响有时格外重大,但命运被改变的那个时刻,我们都不知不觉”。一本书也许真能启发一个遥远的孩子,改变他的命运,新世相及其连结公益活动,都洋溢着浪漫的色彩。

H.“丢书大作战”是一项图书分享活动,源于英国伦敦一个公益组织。《哈利波特》女主角、英国女星Emma Watson是这个活动的始作俑者。她为了激起大众读书,在英国地铁藏书,并在书中附上手写纸条,呼吁粉丝去找来阅读,就像玩游戏般寻找,并通过IG、推特、脸书等传播。新世相可以说是发起这个活动中国版的不二人选,合作方有:京港地铁、海南航空、高铁、滴滴顺风车。新世相把一万本书“丢”在北上广的地铁、航班和滴滴顺风车等各种大众交通工具里,明星黄晓明和徐静蕾则和所有粉丝一起行动,在各角落丢下他们的书和字条。捡到的人,可以用手机扫码QR code,书本就会进入新世相的追踪系统。活动登记在册的书共有21,000本,最后有5,343人扫码,约是书本数的四分之一,但也足够火了营销圈,微博也登上了热搜榜,话题量达到2.3亿,讨论也有18.3万,许多二、三线城市纷纷效仿。用“丢”这个字去形容书,注定要红,因为传统上,中国人是最看重书的,书怎么可以丢?立刻给人叛逆、好玩的感觉。新世相在活动口号的用字遣词上,总是打磨又打磨。

J.网剧《你的味道》:2017年,新世相与华帝厨电联合出品,三星盖乐世C7 Pro手机等赞助,首次尝试网剧《你的味道》。这个深夜美食迷你剧想唤起的是:每一道让你念念不忘的菜,背后可能都有一个放不下的人、一段往事。剧集在腾讯视频上线,故事来自新世相后台网友的真实案例。新世相先向粉丝发出美食故事征集,征集到了四千多个回复,然后送出十张来回机票给被选中的人故地重游,去吃记忆中“最难忘的那道菜”。但他们也有任务,得按要求自拍讲述故事,故事会被剪辑进下周播出剧集的结尾,好的故事也可能被编入正剧的剧情。《你的味道》第一期播出的主题,正是征集来的“你放不下的初恋和忘不了的味道”之《另一半烧鸡》,完美与2月14日播出的情人节契合。这是新世相往IP故事化布局、往影视内容跨出的一大步。

《你的味道》页面简介如下:这是一家传说中的餐厅,老板能复原人们想念的味道。食客们给老板写信,讲述自己与美食相关的故事。老板每天会邀请一位客人来到这家料理店,倾听客人的故事,并复现这道菜。通过食物来“复刻”他(她)记忆中的味道,并解开一段记忆中的心结。剧集的主题是:心在胃正上方。《你的味道》有《深夜食堂》的影子,都是日式居酒屋的风格,再配上与食物有关的故事。不过新世相做的比较早,故事比较用心,总共推出五集,第一集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即突破150万,包含APP、新世相微信、微博等在内,总播放量近千万,也吸引天天快报、腾讯新闻、腾讯视频、QQ空间、梨视频、即刻、秒拍,和”下厨房”的参与。

L.“浮生15秒”人生首映:2017年4月,新世相联合“MOMO陌陌”发起了“我的人生首映”活动,给人15秒的影片时间展示自己,并选择了一些画面,在北、上、广、深的地铁屏幕上播出。仅仅一周的时间,就有67845人报名参加,有人用15秒讲了自己的爱情故事,有人害羞地笑了15秒,有人对着镜头唱rap,有人划船,有人只拍了自己的狗,一时之间,好不热闹。每个人都渴望展示自己的生活,新世相也提供了一幅现世的浮世绘。

P.“好时光列车”,活动灵感来自网易云音乐的地铁活动,网易云将用户的留言当文案,贴在地铁内。新世相则联合腾讯视频,向粉丝征集自己的故事,再把这些故事贴在地铁里,给熙来攘往的人看。这类活动屡试不爽,粉丝看到自己的故事(多数是正能量的故事)登上地铁车厢,都非常兴奋,北京地铁10号线还一度出现粉丝“找自己故事”的热潮。

五、研究发现与讨论

透过上文的叙述与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新世相的成功决非偶然。如果仔细思量,其成功可归结为四个原因:

一是以自媒体的身份广办活动。本来办活动是公关公司的专利——透过制造各种“事件营销”,在传统媒体上宣广,为客户提供各式服务。但是到上世纪末,传统媒体也开始办起活动来,如策展。但从来没有一个自媒体公众号如新世相般大办活动,并且有效操作,办得比谁都轰动。自媒体越过传统媒体自行办活动,不仅抢了公关广告公司的风头,也吸引了品牌捧着钞票上门,寻求协办或植入。这是业界的生态革命,也只有在这个人人能发声的时代才有可能。张伟一直不认为新世相是营销公司,而是“新内容”公司,但这种经营型态,确实已触碰到传统营销公司的领域,并且由于自身就是媒体,与用户/读者更为接近,也就更能掌握粉丝的喜好与脉动。更何况,这个自媒体还拥有许多内容IP,正往多平台影艺、游戏的方向走。

二是善于互动,活用UGC。从前公关讲求双向沟通,而在社群媒体的时代,互动只是弹指间的事,双向或多向沟通都不是问题,要的是用户的黏着度与归属感,此所以粉丝也需要经营。新世相每每在深夜用许多感性的话题陪伴粉丝,促使粉丝发言、宣泄,后台又经常互动,也常透过走心的活动诉求,促使粉丝集体行动,成为它的“共同行动人”,这样就能将平面的读者,一举变为高参与、高凝聚的社群成员,也是当今制造流行、增加用户的有效方式,这点新世相就算不是始作俑者,也是个中高手。新世相出手精准,粉丝的心情故事从不浪费,可以二次、三次利用,而粉丝所获得的,往往只是一个赞助商礼物,一张来回机票,或一次曝光的机会,但他们不在乎。

三是善于框架煽动性诉求。这是张伟的强项,也是新世相不太能被模仿或取代的地方。新世相的叙事能力超强,与张伟的文科背景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籍贯山东的张伟做过北漂,他懂得住在大都市苦闷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所虑所需,也有一个敏感锐利的心灵,他曾说:“我所理解的热点,不是时事相关的热点,而是大家永久在思考,只要一提及就会引起讨论的话题。比如说关于死亡、孤独、奋斗、生活不如意该怎么,等等。大部分人都在少数几种困惑、生活处境中打转。提供罕见、有价值的解读,是产生爆款文章的前提”[3]。张伟自认为找到“这个阶段丈量世界的坐标系”,那就是“传播”,所以新世相的“内容、事件、商品都用传播的属性和思维来做”,他认为做传播最重要的原则是真诚,凡事都要回到原点来想问题,譬如要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人们的痛苦[23]。

放眼新世相特别成功的活动名称,从“凌晨四点的北京”、“逃离北上广”、“中秋不想回家”、“寄一本书到珠峰”、“丢书大作战”、“你的味道”、“浮生15秒”到“好时光列车”,活生生就是一个很完整的叙事。始于黑夜的寂寞与奋斗的焦虑,到逃离,到团圆时节却矛盾得不想回家,到寄一本书给远方的孩子,到隐含爱情记忆的美味,到短短浮生,到满载温暖回忆的时光列车。新世相所设计的活动,从名称到诉求,无不鼓励人们小小冒个险,偶尔叛逆,来点刺激,超越一下安全界线,跨越一下禁忌,然后在群里找到归属感,安心做自己。新世相的叙事非常励志,用字非常精准,例如“逃离”,就是西方广告里常用的escape。如何逃离,正是古今“唯一能令所有人感兴趣的事”[23]。

根据Mark与Pearson[28],最棒的广告,就如所有的有效传播,能触动人们最深的神经,或发掘最深的真相,张伟虽非广告人,却洞察人性,他明了人内在深藏的最根本之自我,以及生命中不同层面的冲突与背叛,包括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甚或社会体制的背叛。他善用新世相的叙事与活动,点出并调和这所有的冲突与矛盾,人们一旦认同他的诉求,就会采取行动,勇于渴望,勇敢追寻;这正是“故事”馈赠的礼物[29]。如果没有那些UGC故事和煽动的叙事和口号,新世相哪能创造这么多“共同行动人”呢?

四是调动文青积极参与。根据汪再兴的观察[26],新世相在不同的平台上产出不同的内容,再通过这些内容,和北上广的年轻人产生情感连结。张伟最看重的“共同行动人”,就是这样有意调动读者参与活动,一起产生内容,一起践行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生活方式产生的,他们多半是文青,是新世相重要的资产。

有人说,彷佛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新世相,就能成为文青似的。文青的定义模糊,这里泛指文艺青年。张伟正是典型的文青,所以总能抓住文青的心。例如“丢书大作战”,如果换成“读书大作战”,就绝不会这么有趣好玩。新世相多次推出与“书”有关的活动,也总能吸引文青关注。文青人数多、活动力强,又不停推文传播,可以说有文青就有流量。新世相得天时、地利、人和,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处在北漂人口众多的北京,靠着广大文青的参与,把自己做成了品牌。

从新世相两年内19个活动中,筛选出九个巨量刷屏的活动,乃至归纳出四大活动成功的原因,这个过程虽有助于解释新世相为什么会爆红,却不是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最终希望能建构出新世相活动的“行动方案”模式。不管新世相怎么称自己在做“传播”,本研究仍视其传播行为是一种公关活动,那么这些活动的“行动方案模式”为何?这里所谓的“模式”(model),也是一种理论,但注重的是“过程”(process),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时间上先后相承、有步骤的理论[30]。

根据张少波[31],对于每次都能制造流行,张伟自己曾提出三点方法论:一是了解人群,了解城市生活里的欲望和焦虑;二是用一个办法唤起他们行动;三是建立一个价值观共同体。这三点可谓张伟的夫子自道,透露出不少独门秘诀。据此,再加本文的上前述研究心得,我们据而建构出新世相成功活动的六步骤“行动方案模式”如下:

图1 新世相成功活动的六步骤“行动方案模式

这样我们才真正解剖了新世相成功的秘诀,也希望能给同行们提供一点启示。在这个模式里,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正如同好的电影、好的广告和好的品牌叙事,价值都是核心。此外,新世相还协助用户成就自我。国外早就有人说过,“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是现代神话,人人都向往。如果新世相活动的名称和设计里,没有这些属于“原型”(archetype)层次的诉求与挑战,就算有高科技相助,也不会有今天的巨大成功,充其量只会是个活动公司而已。正因为新世相的”行动方案模式”里隐含了价值观、归属感和成就感这些基本人性需要,让参与者的自我得到释放与满足,新世相才能在短短几年内成为自媒体业界的一个传奇,而为他人所艳羡和效仿。

猜你喜欢
世相文青张伟
冷眼旁观说世相
纳兰容若是怎样成为一代文青男神的?
艺术百家:张伟 何是雯
Killer App
世相漫画(2)
世相漫画
“垂直与平行”教案设计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真的记住了
以文青的姿态回归主流——对《后悔无期》的两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