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及四缝穴点刺疗法联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

2021-10-27 01:00王惠敏司晓伟
宁夏医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肠系膜体征腹痛

王惠敏,司晓伟,肖 靖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常伴有食欲不振、消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不仅影响了儿童身心发育及学习,且容易反复发作,影响其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医药诊疗该疾病作用突显,中医外治法也广泛用于儿科疾病,其优势得到业内人士的公认。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经验,自拟暖脐散,以穴位贴敷联合点刺四缝穴疗法治疗儿童腹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解决了长期困扰患儿及家长的难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就诊于我院儿科门诊,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穴位贴敷组及对照组各40例。联合治疗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2±1.6)岁;穴位治疗组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1.2)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2±1.4)岁。3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1]:①发作时典型症状为腹痛、食欲不振、呕吐,兼有腹泻或便秘;②腹痛以脐周痛为主;③可表现为痉挛性疼痛或抽掣样疼痛,又或隐隐作痛;两次发作期间患儿状态正常,无明显不适;④腹部彩超可见单个肿大淋巴结,其横径>0.6 cm或探及2个及以上肿大淋巴结,其横径至少有2处>0.6 cm。中医诊断标准[2]为主症:腹痛,得温则舒,遇寒加重,可为隐痛、胀痛或掣痛。疼痛部位多为脐周或右少腹。次症:食欲减退,喜食温热食物;精神稍差;或兼呕吐腹胀,嗳气;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象:舌色淡红,舌苔白滑。脉象:沉弦或沉弦紧。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符合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患有其他消化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外科急腹症等腹痛患儿;排除患有精神病、重度营养不良、严重全身性疾病患儿。

1.4 治疗方法

1.4.1 联合治疗组:应用穴位贴敷联合点刺四缝穴疗法。自拟暖脐散由苍术、吴茱萸、丁香、木香、肉桂、乌药、小茴香、白芍、甘草组成,共研细末过筛。使用时将散剂用黄酒调匀,制成膏状,用胶布固定至穴位,持续4 h,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采用28 G注式一次性使用采血针来代替三棱针,针尖较小,便于操作。参照新世纪第四版《针灸学》[3]中定位在手指,第2~5指掌面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中央为四缝穴。具体操作:操作前使用碘伏消毒棉签消毒位于双手第2至第5指掌面,近端指间关节的中央,持28G注式一次性使用采血针,点刺四缝穴,退针后挤压穴周,挤出2滴直径3~5 mm的液体为宜,用消毒干棉球拭去血并加压。每周2次,每次间隔3 d。

1.4.2 穴位贴敷组:单纯采用自拟暖脐散贴敷,用法同上。

1.4.3 对照组:口服头孢克肟颗粒(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10940128),每次2 mg/kg,1日2次口服。连续治疗1周。

1.5 观察指标:观察3组患儿治疗前后总体疗效,观察症状与体征综合评分。

1.6 疗效评定标准:症状与体征评分项包括腹痛程度、腹部压痛、恶心、腹胀、嗳气、食欲。①痊愈:腹痛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②显效:腹痛有明显改善,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③有效:腹痛改善,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④无效:腹痛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症状、体征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4]

2 结果

2.1 3组患儿疗效比较: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穴位贴敷组总有效率为7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1,P<0.05),说明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2组(P<0.05),见表1。

表1 3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2 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评分比较:3组治疗后症状较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干预后的症状与体征评分结果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发于腹腔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阵发性腹痛或持续性腹痛,程度多不剧烈。西医临床上通常予以控制感染、调节肠道菌群及止痛等治疗[5],腹痛症状可以短期缓解,可减轻病症,但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传统医学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不仅能改善症状,减少复发率,且副作用少,具有较广的使用范围。中医外治法既可内病外治、外病外治,亦可内外兼治,弥补了中药口感差和患儿依从性低的缺点。

本临床观察应用穴位贴敷疗法,选取神阙穴与十二经脉相联,也与五脏六腑和全身相通,对全身可起调节作用。通过黏膜吸收、皮肤透入和经络传导以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刘小莉[6]等在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散剂(大黄、芒硝、延胡索各等分)外敷神阙穴以通腑降气,活血消肿止痛,应用治疗湿热内蕴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能明显改善腹痛症状,且见效快,疗效稳定。彭言等[7]自拟肉桂 、吴茱萸、干姜、丁香、肉豆蔻、延胡索、诃子、陈皮、白术等组方为温中止痛丸贴敷神阙穴配合推拿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腹痛,总有效率为94%。殷旭通过运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腹痛散穴位贴敷于神阙穴,贴敷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纯口服抗生素药物。

本病病因多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寒温不知自调,若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邪客胃肠,导致寒邪凝滞,气机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发腹痛。此时邪胜而正未虚,故治疗以祛邪为主,通过刺络放血,达到活血通络,使得邪气随恶血排出而促进疾病痊愈。本研究采用四缝穴点刺是中医外治疗法中刺血疗法常用穴位,在治疗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具有提高免疫力、健脾胃、清湿热等作用[8]。纵览古今文献,结合临床经验所得,我们发现引起腹痛患儿中,以寒证引起腹痛者居多。故今在前人经验基础上,选取苍术祛风散寒、燥湿健脾,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木香行气止痛,肉桂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乌药、小茴香温里散寒、行气止痛,白芍缓急止痛。以上八味中药组成暖脐散,取神阙穴贴敷,配合四缝穴点刺起到祛风散寒、温中助阳、畅通气血、行气止痛、扶正固本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以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非药物疗法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运用,应用暖脐散穴位贴敷联合点刺四缝穴疗法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观察结果显示,应用暖脐散穴位贴敷及四缝穴点刺疗法联合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症状与体征评分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说明在改善症候方面,联合治疗组具有明显优势,方便易行,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肠系膜体征腹痛
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意义
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请收下这份腹痛指南!!!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针药并用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56例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5例
治好了30年的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