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书法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探索

2021-10-27 01:20邓红星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4期

邓红星

(1.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 610101;2.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0)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作为中小学教育应该怎样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呢?熊秉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因此,书法教育无疑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1 书法是以汉字的书写来进行表现的艺术,汉字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造字之始就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系辞·下传》第二章便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所以要在中小学识字过程中适当了解汉字的起源,从而调动学生兴趣,“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汉字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法。因“仓颉之初作书,盖以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所以在学习中可以指示和单体象形字等简单的古体字(如上下日月等)来和现在的字加以对照学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对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感性理解。

2 通过书法家的人生事迹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刘熙载的《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在五千年文化滋养中产生了很多德艺双馨的书法艺术家。他们几乎都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被传统的人文精神所化的人。如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人文风流、遒劲秀媚的王羲之;刚正不阿、威武不屈、忠义殉国、刚毅雄强的颜真卿;一生坎坷多次贬谪仍然乐观豁达、百折不挠的苏东坡。书法史的长河中数不胜数。

3 通过书法的工具材料认识传统文化

在书法学习中纸笔墨砚文房四宝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书法用纸以宣纸为主。宣纸是安徽宣城范围内草本植物为原料制作的纸。分为生宣纸和熟宣纸。生宣纸因质地柔韧洁白吸水性好笔墨沁润效果好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熟宣是在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在练习书法或创作书法作品时,也因追求不同的效果和书写不同的字体也会对宣纸有不同的选择。2009年9月,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通过书法本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书法学习中笔法有中锋和侧锋之分。而初学者往往要强调中锋的把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和敦厚的儒家思想和笔力含而不漏美学风格。项穆著《书法雅言》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书写过程中对字体结构的把握中也充满了正奇、疏密、主次、动静等传统的哲学辩证思想。“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的章法充满了动态整体的辩证思想。从第一字的第一笔到最后一字的最后一笔一气呵成。过程中包含了紧松张弛快慢等因素。经典的书法作品大都书写优美的文辞更能直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书法的形式美与文辞的内容美能相得益彰文质彬彬。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而人文风流的《兰亭序》;又如“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而浩气长存的《祭侄文稿》(图1);再如“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而伤感失意而超然豁达的《黄州寒食帖》。到三山五岳名胜古迹的名家书法作品中去学习书法更能在情景交融的文化语境中体悟书法之道提高人生境界传承中华文明。

图1 颜真卿·祭侄文稿

综上所述,书法是以汉字为文化载体,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艺术。从字的起源和结构,使用材料,即笔法、章法、墨法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因此通过学习书法是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文化自觉”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书法教育如果能找到正确的途径,将提高整个民族的书写水平, 为学生深入认识中国文化留下一条通道。”只有文化自觉后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只有文化自信才有可能文化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包括这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民族的复兴必然要被中国文化所化的人来弘扬,正所谓人能弘道。所以,中小学书法教育任重而道远。

注释

(1)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2019.9 重印)P4.

(2)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1 (2006.3 重印)P112.

(3)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1(2006.3 重印)P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