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茂抗战口述史料评述

2021-10-26 05:41:35覃棉
今古文创 2021年38期

【摘要】 抗战期间,侵华日军闯入广西钦州市屯茂村,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了屯茂村民的武装反抗,屯茂成为当地抗日的典范。因文献记载不足,学界较少关注,迄今无学术成果问世。随着当事人不断离世,尽快采录相关口述史料,成为加强抗战史乃至地方民族史研究迫在眉睫的工作。

【关键词】 屯茂村;日军暴行;壮丁团;口述史料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55-02

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屯茂抗战口碑史料拾摭”(YSCW202007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两度入侵广西,蹂躏无辜民众,罪行罄竹难书。屯茂村既是受害的代表,又是反抗的典型。这样一个在钦州乃至广西有名的抗日村庄,迄今尚无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予以关注。为此,笔者两次前往该村考察,对其抗战事迹略加梳理,并从口述史料蒐集的角度略抒拙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屯茂村抗战概况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把战火从华北引向华南,企图切断国际援华物资供应,以迫使中国投降。国际援华通道中的一条——由越南进入广西的桂越通道成了日军觊觎的重点。

(一)屯茂村基本情况

民国时期,屯茂村属广东钦县小董镇板城圩(今属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管辖,位于板城东南端,与小董镇那兰村接壤,下辖坪心、叭塘等10个自然村。整个村子坐落在钦县北部丘陵地带的狭长谷地,呈西南—东北走向。村东有高大的山岭作屏障,西边的屯茂江自北向南流过,沿江小路是当时村民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日军正是经此道进入屯茂扫荡的。

屯茂是汉族居多,与壮族和睦相处的村落,周边还有诸多壮族村寨,村落间互相通婚。抗战时期,屯茂约有1000人口,多以种田为业,偶尔弹棉花、贩烟草来补贴家用。

1939年11月中旬,日军第5师团从钦州港秘密登陆。16日,其台湾混成旅团抢先登陆,担任第5师团的保障任务,先后攻占钦县县城和小董镇,北上重镇南宁。为此,日军盐田支队一部“进占平吉、屯茂之线。随后,沿途设立据点”[1],担任右翼警戒任务。因地缘关系,屯茂村处于日军威胁之中。

(二)屯茂村遭劫

日军在附近村庄设立据点后,于11月19日派小股日本兵到屯茂招降、胁迫老百姓当“顺民”。遭到拒绝后,日军于次日进村抓走了许多青壮年当挑夫修公路。第三天,又有十几个鬼子到庙岭园掠夺村民的猪、牛、粮食,连稍微值钱的物件也不放过。鬼子的恶举激怒了青年罗桂香、罗岳卿等人,他们在高处设伏,趁鬼子满载而归时,开枪打伤了领头的一个日本兵。此举向侵略者表明了绝不任人宰割的决心,但也由此给屯茂村招致灭顶之灾。

11月22日,日本兵从小董镇调遣人马,用机枪和迫击炮扫射、轰炸屯茂。村民四散而逃,或被炸死,或受重伤:村民罗志寅被炮弹炸伤,致使一只眼睛失明;村民罗永养被刺刀捅破肚子,肠子流出,遗体被鬼子丢进水沟里;村妇邱大婶被鬼子强暴时拼死抵抗,被活活烧死于家中;男童罗士满被鬼子开枪射杀;女童罗凤珍脸颊被弹片划伤毁容;卧床不起的病人罗永管被日本兵烧死在床上……鬼子还纵火烧掉村中600多间房屋,致使村民无家可归。

(三)村民的反击

遭此重大劫难,屯茂人在乡绅罗华国、罗焕南等人的组织下,成立了抗日义勇壮丁团,在屯茂村周边、邕钦路一带伏击来往日军。壮丁团力量虽微弱,但也创下了不少辉煌战绩:斩获一名日本军官,收缴其作战日记、军用地图;配合国军蔡廷锴部炸毁金星岭的碉堡,拔出安插在屯茂村的眼线;还参与著名的泗合坳之战,重创敌寇。

因战功显赫,壮丁团于1940年被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授予“忠义可风”奖匾,这在钦州地区不多见,在广西亦是少有的荣耀。

二、屯茂村抗战口述史料的功用

几遭兵燹,屯茂村民敢于抗争的事迹,留下了丰富的资料,这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残害中国人民的铁证,也是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凯歌,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学界之所以忽视屯茂抗战,文献史料不足是首要原因。1947年版《钦县志》、2000年编的《钦州市志》略有记载,但多语焉不详。20世纪80年代以后,钦州地方文史工作者也搜集、编纂了为数不多的回忆录等小文,仍因种种缘由,对屯茂抗战的描述微不足道。这样,要推进屯茂抗战的研究,便遇到史料不足的瓶颈,猶如孔夫子所说不能从杞人那里验证夏礼、不能从宋人那里验证殷礼乃“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46

近年来,屯茂村有热心人编写过《屯茂村史》《抗日英雄罗华国的故事》等小册子或短文,但因未受过专业训练,多有词不达意之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言之无物,说服力不强。可见,在文字记录不足的情况下,搜集亲历、亲见、亲闻者的口述资料,是何等的重要。

(二)积聚地方史研究资料

钦州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抗法英雄刘永福、冯子材有口皆碑,屯茂抗日英雄人物和事实亦不应被历史湮没。前者因现存文献史料较丰而被研究者青睐,后者则因记载不多而应加强口述史料的搜集,因为口述史料“是些很有价值、可以利用的历史原料”[3]11,在钦州乃至广西地方史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地方历史,文献史料固然重要,但由诸多个体口述的生动史料亦不应偏废。要知道,“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4]71 屯茂抗战本身就是由单个个体组成的群体斗争,要反映其可歌可泣的抗争事迹,那些鲜活的口述史料尤其重要。钦州以其作为广西的出海通道而风生水起,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积累地方史研究资料,其中的口述史料不容小觑。

(三)为民族史研究提供依据

广西是以壮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区,境内有上十个世居民族,各族人民为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保卫祖国南疆的安宁勋绩卓著。因此,民族史研究是广西学术界理应担承的责任。

中国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广西各族人民的功劳,有许许多多像屯茂这样的英雄村庄。遗憾的是,广西学者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有许多缺陷,比起金春善教授主编2000万字的《中国朝鲜族史料全集》(延边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所展现的朝鲜族抗战史料相比,差距一目了然。

人口逾千万的壮族,饱受日军荼毒,全面搜集其抗战史料,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三、采集整理屯茂抗战口述史料的紧迫性

屯茂抗战口述史料的学术价值,无论对广西壮族史,还是壮族抗战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远的不说,单就回应当地村民强烈要求建设村史馆这一愿望来讲,即可凸显加紧搜集整理其口述史料的必要性。缘何?

一是亲历者所剩无几。亲历者是口述历史的主体之一,他们关于亲历事件的记忆,被法国学者、集体记忆开创者哈布瓦赫称为“自传记忆”。自传记忆根植于人脑中,受人的生理规律影响,年龄大小、身体强弱、记忆力好坏都影响着记忆的存储与呈现效果。“自传记忆会趋于淡化,除非通过与具有共同的过去经历的人相接触,来周期性地強化这种记忆”[4]42,否则,个体记忆脱离群体成员的强化,面临濒于消失的危险。两次考察,我们能采访到的亲历者仅有罗灵怀老人,日寇入侵时他尚是小孩,如今已是鲐背之年,受访时需由亲属在旁协助,他才能忆起片段细节。如今,抗战亲历者在世的已然不多,他们在回忆过去时,常出现时序混乱、人物事件张冠李戴、因果关系错乱的情况,同时也面临“失忆”的危险,尽快辑录亲历者的口述史料已是迫在眉睫,过不了几年,想要收集这方面的内容,就无从谈起了。

二是亲历者后人记忆逐渐模糊。调查发现,屯茂抗战亲历者的后代,详悉这段历史者已然不多,且受个人经历、家庭关系、教育背景及身体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父辈、祖辈的事情,大多说不出所以然。对一些模糊或难以查证的情节,出于感情因素,他们会采取夸大的说法,如屯茂村乡绅罗华国曾在广州供职,他的后人给他安上了广州禁烟局局长这样的职务,查史籍却无这样的记载。像这样的情况,采录口述史料时常常碰到。时不我待,趁着亲历者后人及知情者头脑清醒时尽快收集其口述资料,成为当务之急。

三是遗迹加速消失。屯茂的山林、田野、水沟、房屋是历史的见证——土地山的大榕树见证年幼的罗之兜被炸死,灌水沟渠曾躺着被刺死的罗永养遗体……然而,岁月在无情地加速一个个遗址的消失,当年村中被日军烧毁的600多间房子,因重建而无法辨认侵略者的罪证了。自然侵蚀与保护意识不强,乃至无意中的人为破坏,使屯茂的抗战相关痕迹在消失之中,不禁令人痛心。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战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关键。面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历史、篡改教科书的频频动作,中国人民要以充分的证据、翔实的资料,澄清事实,驳斥侵略者美化战争、否认历史的行为。屯茂村民积极主动建设爱国教育主义基地,弘扬先辈斗争精神,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把屯茂的故事讲好,为中华全民族抗战史研究添砖加瓦,抢救屯茂村抗日口述史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树国.第一次侵桂日军番号及经由路线[J].广西地方志,1995,(03):58-65.

[2]孔丘,陈国庆等注评.论语[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3](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 口述史[M].覃方明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覃棉,女,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9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广西地方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