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强 胡新元 罗爱花 孙小花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兰州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730070)
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是粮、菜、饲和工业原料兼用型经济作物,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应性强,抗旱耐瘠薄,在寒旱区大面积种植[1]。中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施行以来,种植面积接近1亿hm2,60%分布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长城沿线以北区域,这些区域土壤干旱瘠薄、海拔较高、年积温低、季节降雨分布不均、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年降雨量少,属高寒旱区。干旱和有效积温低成为影响该区域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1-2]。垄膜覆盖集雨模式具有集雨提墒、吸热保温、减缓蒸腾、缓解寒旱区气候对马铃薯生产影响的作用[3-4],也适用于新时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要求。垄膜覆盖集雨模式关键技术系统化,对寒旱区马铃薯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1 全膜双垄沟播模式全膜双垄沟播模式适宜于西北干旱山地、陇东旱塬山区、黄土高原梯田地区、高原荒漠交错地带的干旱(极旱)偏寒冷区域。全膜双垄沟播把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黑膜提温抑草等技术融为一体,在起垄时形成两个大小弓形垄面,大小垄相接处为播种沟;起垄后用塑料膜全地面覆盖,膜间不留空隙,相接覆盖,在播种沟内按株距打孔点种,大小垄形成微型集雨面,垄沟接纳降雨,吸收提墒(图1)。参数为:大垄垄宽70~80cm、高15~20cm,小垄垄宽30~40cm、高8~10cm。大垄沟播2行,大行距70~80cm,小行 距30~40cm,播 深8~12cm,穴 距25~35cm,密度基本保持3.5万~6.0万株/hm2。地膜选用幅宽120~140cm、厚0.007~0.008mm的黑色地膜。该模式适宜抗旱性强、水分利用率较高或具有较强抗逆性的马铃薯栽培,可选择青薯9号、陇薯6号、庄薯3号、定薯1号、克星21号、陇薯8号、宁薯18号、延薯6号、东农303等品种。
图1 全膜双垄沟播模式图
1.2 垄上微沟垄播模式垄上微沟通过小垄沟集雨补偿马铃薯近根系,大垄集雨侧沟入渗提墒,覆盖减少蒸腾,黑膜阻隔杂草光合作用,实现节水抗旱、高效增益(图2)。参数为:垄宽120~130cm、高20~30cm,微沟顶距60~70cm、深5~8cm。微沟双侧垄上播种2行,行距60~70cm,播深7~10cm,株距30~40cm,密度3.0万~6.0万株/hm2。地膜选用幅宽120cm、厚0.008~0.010mm的黑色地膜。较高寒区域适宜种植青薯9号、庄薯3号、陇薯8号、天薯11号、庄薯4号、宁薯18号、冀张薯8号、青薯10号等品种;较低海拔偏湿润区域可种植LK99、冀张薯12号、大西洋、新大坪、中薯19号、陇薯7号、克新19号等品种。
图2 垄上微沟垄播模式图
2.1 种薯处理播前10~15d开窖通风,提温晾晒,新芽萌发,分拣种薯。切块区域用生石灰粉消毒后开始切块,切块时剔除病薯、烂薯和损伤薯块,保持切块大小均匀,芽眼居中,单块重25~35g。切块后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旱地宝(1∶3)混合拌种,摊晾2~3d即可播种。
2.2 旋耕施肥3月下旬至4月上旬,待土壤解冻后15~30d,用1GQN-160D旋耕机进行旋耕,耕深20~30cm,以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物理状态,促进前茬秸秆腐化[5]。每hm2施N 120kg、P2O560kg、K2O 90kg,有机肥600kg或腐熟农家肥1200kg、微量元素40kg、生物菌肥75kg。
2.3 播种当耕层温度高于6℃,终霜日后20~30d可适期播种。偏寒旱区可在4月中旬播种,高寒区在5月上旬播种。播深7~10cm,密度4.5万~6.0万株/hm2。采用垄作覆膜,起垄增强气流,利水提墒,覆膜抑制蒸腾、集雨、抑草和保水。
2.4 中期管理中耕培土厚度4~6cm,可每hm2追施尿素150~180kg+磷酸二氢钾90kg,采用机械除草。中耕除草工作以6月中旬至7月上旬,即现铃前进行为宜,可采用2TD-S2型马铃薯培土机作业。
2.5 收获整地寒旱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早霜前完毕。机械杀秧:用1JH-100型杀秧机割除或粉碎茎叶,地表晾晒2d。杀秧能消除杂菌,减少病菌传播,干燥土壤,提高收获质量。收获:用4U-90型马铃薯收获机收获,并严格剔除病烂薯和伤薯。清膜: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地膜,减少残膜对农田生态污染。深松:1月上旬,封冻前10~20d,用ISQ-340深松机进行深松,深度35~40cm,深松后土块立体,冬季形成冻土,具有杂菌消杀、优化土壤微生态结构作用[4-5]。
寒旱区马铃薯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黑胫病和病毒病,虫害为蚜虫、蛴螬、地老虎等。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可用8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60%琥·乙磷铝500倍液、10%氰霜唑20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早疫病时可添加0.4%磷酸二氢钾溶液缓解叶片失绿。马铃薯黑胫病用80%烯酰吗啉1000倍液、60%氨基寡糖素800倍液及疫病用杀菌剂进行防治[6]。马铃薯病毒病用32%核苷·溴·吗啉胍600~1000倍液、20%盐酸·吗胍酮800倍液进行防治。蚜虫为地上害虫,用60%腚虫咪乳液1000倍液防治,蛴螬和地老虎为地下害虫,用3%辛硫磷粉剂或2.5%溴氰菊酯粉剂按照药剂∶黄土为1∶3比例混合撒施,用量20kg/hm2。
机械化防控中,病虫害防治一般采用综合系统防治,即药剂结合优种、农艺、耕作措施。采用混合型药剂,每隔15~30d施用1次,发病后5~10d施用1次,不同药剂交替施用;优种方面选用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种植;农艺方面培育健株,提高群体免疫,强化预警,提早预防,减少流行;耕作方面采用冻前立式耕作,减少杂菌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