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香妹
摘 要:现代教育中,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始终坚持德育先行,立德树人,在中学地理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德育教育。地理作为高中时期的基本学科,它主要围绕人地关系加以拓展,以此彰显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联,该课程包含丰富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量较大。地理具有文理交融特性,要求學生经由图文结合加以记忆,然而,正因如此,学生实际学习过程出现了较多问题。而微课的应用,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笔者将基于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对地理微课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立德树人
微课所包含的知识点和视频,能够让学生直接观看教学画面,在高中地理教学引入微课,能够大大提高课堂灵活性。同时,还可将零碎的知识有机串联到一起,以便学生理解,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提升其综合素养。下面将对微课进行简析,研究具体的应用策略。
一、微课简析
当下,在微课教学中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然而,从应用实质角度来说,微课是一个完整的活动,其时间大约在十分钟,从地理教学层面而言,微课教学具有清晰的目标,其内容比较适合系统阐述某一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一)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其核心素养包含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等。实际教学过程,可经由微视频引导,灌输核心素养内容,帮助学生高效理解学习内容,深入感受核心素养的概念,以此来提高综合素养。
(二)可强化地理知识理解
高中地理教学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宽泛,常见的有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其中各个领域还包含具体的分支。若教师单一讲解,则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知识。把微课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够让教师依托课程内容开展针对性讲解,以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内容为例,为让学生真正理解该部分内容,可利用微视频展现生动具体的材料,强化学生的理解,并提前做好预习,及时复习,以此加深知识理解。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
(一)合理运用微视频,领悟核心价值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列出了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划分,为中学地理教学彻底转向素养培养给出了具体的要求。人地协调观在地理核心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种价值观念;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综合思维在地理素养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区域认知也是地理素养培养的重要部分;地理实践力不仅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也很重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最好的办法是带着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德育教育贯穿于各种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在每一次能力提升中,德育观念也在逐步形成并发展。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每次都需要亲近自然,微课的学习也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条件。
微课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微视频具有便捷性与高效性,赢得了广大教师的青睐,经由微视频教学,能够优化授课。若教师仅仅依托教材加以讲解,则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例如:讲授“巴西热带雨林破坏”内容,通过讲演和辩论等不同形式,切身感受热带雨林的保护迫在眉睫,形成科学的环境保护观。为此,教师可依托教学内容,合理制作视频,让学生能够将文字与视频资料巧妙整合到一起,提升个人的情感价值观体验。
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为例,在课程导入工序,可利用微视频展现西北地区的风貌,课堂中展示真实情境,学生虽不能到达西北,依然能够感受西北的干旱的景观。当完成观看后,让学生思考西北地区气候与植被等的具体特性,西北荒漠化土地实际分布情况。经由问题引导,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动力。当完成本节内容教学后,为达到学以致用目标,可经由微视频展现各个年份下对应的自然风貌,使其了解环境变化过程,展示防治措施,同时让学生思考整治荒漠化的具体模式和路径,探究荒漠化防治的一般原则,并预留充足时间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视频直观的感受,意识到西北荒漠化的严重性,以及目前治理荒漠所取得的一些成绩,调动起了保护环境的全部情感,感受环境脆弱的地方发展的不易,人民生活的不易,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环境。
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有许多与地理内容相关,让学生学习地域文化,有意识培养下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思想。如必修二第二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节,授课中播放微视频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扩展了视野。通过播放福建永定土楼、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江南水乡特色、安徽宏村、北京四合院等内容,学生从视频中找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感受地域文化的多样风采,通过讨论感受地域文化的传播性。微课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下铺垫。
(二)通过微课攻克难点教学,强化道德素养,科学施教
高中地理教材包含自然、地理等众多知识点,还包含较多的重难点内容,这些也是教师重视和教学中的问题。然而,单一的讲解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但微课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实际教学过程可通过微课划出重难点内容,围绕某一重难点展开分析,而学生可基于自身情况自主观看,以此提高学习效果。
以世界洋流为例,在本节教学中,应明确洋流运动规律和形成原因这一重难点内容,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为全面攻克这一内容,深化洋流运动规律等内容记忆,可通过微课进行讲解。正式授课前,提前制作关联视频,通过多媒体加以播放。实际展示过程,通过动画模拟洋流运动过程,经由动态演示,展现洋流的一般形成过程。也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洋流的规律,制作模型,录制微视频在课堂中展示实验结果,学生亲手实践制作洋流运动模型和录制微视频,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发现现象、探索现象的求知欲,养成克服一切困难的求真精神。经由上述具体的展现,学生能够有效掌握重难点内容,既缩短了教学时间,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展示污染物在洋流的作用下在全球的运动过程,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这一事实。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该合理排放废水,以免造成其他区域的环境污染,环境观念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借助微课适当总结,感知家国情怀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重视课后总结环节,加强学生的记忆。以往的地理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课后总结,大多是布置较多的练习题,有些要求学生生硬背诵某些知识点,此种教学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也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教师可通过微课,将知识直观呈现出来,方便学生观看和学习,同时强化课后总结环节,巩固提升,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中学地理课堂中,通过微课呈现反映我国发展成就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自豪感。在科技领域,利用微课及地理教材相关内容,展示我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位于世界前列的发展成就。例如:在讲授“喀斯特地貌”中,结合这一地形的特点,利用微课展示了我国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相关内容;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节,利用微视频介绍了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伟大成就;在“区域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一节中,利用微课介绍了我国青藏铁路攻克的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目前,正在建设难度更大的川藏铁路,展示了我国高架桥技术的发展和成就。并用微课展示了中国近几十年高铁的高速发展,这一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极大的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身为中国人而骄傲,正确认识祖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社会领域,结合地理教材内容,用微课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社会各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微视频,介绍我国在扶贫减灾、对“海绵城市”的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内容,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激发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以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内容为例,经由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展示汶川大地震视频,借此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度,同时,播放后续的救援视频和全国人民给予的关怀,以此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经由视频播放,既能让学生及时总结与回忆,还能提升复习效果。
(四)利用微课布置作业,渗透德育思想
作业是中学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提升学生的作业热情,积极认真地完成课后作业,我们可以通过微课布置课后作业。如在讲授“水循环”这节内容时,在课前发布了当地城市内涝的微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生活的城市经常发生城市内涝呢?从现象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课展示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而城市内涝这一真实情境往往被学生忽略,无法从地理专业的角度分析。那么我们通过微视频,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积极地参与到寻找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来,切身地感受城市化建设给生活带来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学生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到正确树立并加以发展,为下一步投入祖国建设树立了正确的现代发展观。在学生探寻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开发自然必须要重视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的基本事实,而且培养了克服困难、不畏艰辛的求知精神。
结束语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具有显著的优势与特性,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学生的情况与特点,巧妙运用微课教学,创建适宜的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依托自身情况开展针对性学习,以此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核心素养和德育素质。在中学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使用微课教学,在课堂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付春梅.浅谈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1(15):143-144.
[2]马中华.挖掘身边地理资源创设微课题情境开展高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21(11):139-140.
[3]董力.巧借微课窗口,洞悉地理之深邃:高中地理微课教学策略探究[J].中文信息,2020(2):166-168.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規划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立德树人在中学地理课堂的渗透途径和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Fjjgzx1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