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播下语感之“种”;揣摩品味语言,生发语感之“芽”;搭建朗读平台,盛开语感之“花”;注重迁移运用,结出语感之“果”。
【关键词】意境 情境 迁移运用 语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104-02
良好的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化的语言训练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较为直接、迅速地体会、领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紧扣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和语言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敏锐的语感。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文以生动形象、优美简洁的文字展现了简朴的农村景象,极富生活情趣,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该课的文本内容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播下语感之“种”
兴趣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思维的源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阅读。那么,《乡下人家》一课,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教师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考虑到班上大多数学生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笔者决定创设一个与课文情境相匹配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先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解读,再结合单元主题“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明确从“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的”这一点切入教学。在导入环节,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农村风光和乡下人生活质朴的画面,结合惬意的音乐背景展开语言描述,将学生带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孩子们,这里树枝摇曳、溪水潺潺,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来到这里,到处都能闻到蔬菜瓜果的芳香,到处都能听到虫鸣蛙叫……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大家熟悉的场景呢?我们天天面对这样的熟悉的生活场景,往往熟视无睹,或只是“感受”到了但没有想到利用文字表达出来。大家想知道陈醉云先生是怎么描绘乡村生活的吗?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美妙的农家小院。
此时,学生的情感受触动、思维被激活,学习欲望也被充分点燃。他们虽然还没有走进课文,还没有来得及品味文本语言精妙的文字,但鲜活的画面、柔美的旋律、教师的渲染,已经为他们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这为学生后面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悟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揣摩品味语言,生发语感之“芽”
任何看似简单的语言,在具体语境之下,都蕴藏着作者绝妙的表达意蕴。如果读者没有对其涵咏揣摩、悉心品味,只是泛泛而读,就只能处于感知或者理解的层面,无法发现其真正的语言价值。要想让学生避免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教师需要紧扣文本语境,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细细揣摩、推敲和咀嚼,真正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揣摩不再停留在表层意思上,而是在教师的点拨下,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考究,感受其独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借助朴实而精准的语言来描绘乡村景色的,笔者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进行揣摩和品味。比如,课文中描写春雨过后的芦笋,就用了一个“探”字,以精妙的拟人手法展现了芦笋的可爱与顽皮。这就是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艺术。对此,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下揣摩和品味的:一是让学生自主朗读这句话,凭借直觉,捕捉最能体现芦笋像宝宝一样可爱的词语,从而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到“探”字上。二是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如果将“探”字改为“长”“钻”或者“冒”字,可以吗?促使学生在对比、辨析和涵咏的过程中,在脑海中浮现芦笋得到春雨滋润之后快速生长的画面,深刻地意识到用“探”字更能展现竹笋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之心。三是让学生仿照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将自己所看到的某一乡村景象用文字的形式形象表达出来。经过“发现—思考—模仿表达”这一过程,学生探究语言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并在探究中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通过仿写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言”“意”兼得。
三、搭建朗读平台,盛开语感之“花”
朗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资源,更是学生体悟语言、形成语感的重要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朗读,要让学生深入地读、充分地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感受积累,在朗读中增强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比如《乡下人家》的文后揭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表面上并没有任何理解的难度,语感敏锐的学生或许能够感觉其蕴含了一定的语言价值,但未必说得出来。此时,教师不能将这种意蕴直接告知学生,而应该创设朗读平台,推动学生利用这个平台促进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发展。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朗读机会:
师:无论是在屋前屋后,还是在乡下的小河里,乡下人家都有——(请男生读)。
生(男):都有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无论是在晴天雨天,还是在阴天,乡下人家都有——(请女生读)
生(女):都有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无论是在鸟语花香的春天、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秋高气爽的秋天、白雪皑皑的冬天,乡下人家都有——(请全体读)
生(全体):都有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无论是夕阳西下时的悠闲,还是春耕秋收时的忙碌,乡下人家都有——(指名读)
生1:都有独特、迷人的风景。
教师紧扣文本中的中心句,创设了不同形式的朗读吟诵平台,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地感知和思考,既感受了文本语言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又对生动的形象和画面形成了深刻的体验。在朗读中,学生的思维意识与画面进行了交融,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清新画面,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和思考,既培养了语言感受力,又实现了与文本深入对话。
四、注重迁移运用,结出语感之“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绝不能止步于让学生感知语言,而需要在感知和赏析的基础上,形成迁移运用能力。
仍以《乡下人家》为例,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正确使用语言,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度和敏锐性,当教师发现学生在品读中已经感悟到了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幅幅优美而和谐的画面时,就可以出示這样的练笔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觉得乡下还有哪些地方、什么时候的景色也是非常迷人的呢?这样,就会促使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选择需要表达的对象。比如,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乡下的日出别有一番风味,有的学生认为乡下绿油油的麦田、黄灿灿的油菜花田有一种独特的美,还有学生认为乡村静谧之中的袅袅炊烟有着一种独特之美,等等。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把自己认为的乡村美丽的地方写下来。通过这样的迁移练笔,学生经历了“阅读—思考—仿写”的过程,从感知层面上升到了写作表达的层面,语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语感的训练和形成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在阅读期待的牵引下实现对语言的感知、体悟及表达,最终提升语言建构能力和运用能力。
【作者简介】张 林(1968— ),男,广西陆川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靖东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