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老人不同类型的劳动供给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10-25 08:54:36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供给劳动老年人

贺 青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数学与经济学院,武汉 430205)

1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1]-[2]使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愈加严重,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农村生产的中坚力量。[3]在农村养老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老年人需要通过“不辞辛劳”的劳动才能获得微薄的收入,以保证他们自身以及家庭能够应付各种日常生活的支出。[4]农业劳动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经济活动的形式之一,但在农村地区,仅仅依靠农业劳动的收入太低,[5]-[6]而且长期繁重的农业劳动也影响到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福利与健康福利。[7]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8]随着现代城市经济逐步融入农村,有手艺的农村老年人抓住机会,依靠自己的传统手艺进入农村经济市场,具有一定程度人力资本的老人受雇于农业企业,还有一些有经济头脑的老人敢于接受新事物,凭自己的精明和能干从事经营商店、餐馆等非农经济活动,从而获得比农业收入更高的非农收入。[9]- [10]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呈现更多元化的趋势。[11]- [12]根据实际情况,本文把有收入的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分成三大类:农业劳动、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将分别探讨这三种类型的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特征及影响因素。

2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2.1 模型设定

假设在一个由多人组成的家庭里,家庭成员有男有女,有老年人和年轻人,劳动者的时间可在家庭农业劳动、市场工资劳动、无报酬的家务劳动、闲暇之间进行分配。在家庭预算的限制条件下,根据家庭总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来决定每个家庭成员的最优劳动力分配。假设单个家庭成员i的时间禀赋Ti主要分配到4个方面:家庭劳动Ni、农业劳动Fi、市场受雇劳动Mi和闲暇li。假如非农工作的实际工资Wi为常数,Xm为购买的市场商品,K为固定资产投入,Z=Z(Ni,K)表示家庭劳动和时间投入的商品产出函数;P(Fi,A)为家庭自产农产品的生产函数,Fi表示家庭劳动,A表示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家庭生产的产品Z、家庭自产的农产品P、市场购买的商品Xm三者可以互相替代。家庭最优决策模型如下:

U=U(C,l1,l2,...,lm,B)

s.t.C=Xm+Z

Z=Z(Ni,K)

Xm=P(Fi,A)+WiMi+V

Ti=li+Ni+Fi+Mi

Mi≥0

(1)

其中,C是家庭总消费水平,B是影响劳动者偏好的个人、家庭和环境向量,V是家庭财富。将约束条件带入效用函数,得到拉格朗日函数:

U=U[Xm+Z(Ni,K),Ti-Ni-Fi-Mi,B]

+λ[P(Fi,A)+WiMi+V]+μiM

(2)

λ是跟家庭收入有关的拉格朗日乘子,μi是跟市场劳动供给有关的拉格朗日乘子。对拉格朗日函数最大化,得到一阶条件:

(3)

根据拉格朗日函数最大化的解,可得到闲暇需求函数:

li=li(Wi,Vi,B)

(4)

相对应的劳动供给函数:

Hi=Hi(Wi,V,B)

(5)

其中,Hi=Ti-li表示家庭成员用在农场生产、自家商品生产和市场工作的劳动时间总和。当Mi=0时, Hi=Ni+Fi;当Mi≥0时,Hi=Ni+Fi+Mi。

综上所述,在家庭效用最大化决策条件下,家庭成员劳动时间配置是市场工资率、家庭财产,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环境特征等向量的联合函数,建模时可以把家庭财产纳入家庭特征变量中。根据以上的分析,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时间模型可设定为:

lnHi=β0+β1ln(Wi)+β2Bi+ei

(6)

其中Bi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环境特征变量,它包含一系列影响劳动者i工作的因素,例如年龄、受教育年限、健康、家庭规模、家庭资产,环境情况等;ei为扰动项,涵盖了不可观测的因素。在此模型里,考虑到劳动供给时间与劳动报酬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并且根据劳动供给弹性的经济学定义,劳动时间和劳动收入要取对数处理。

2.2 数据来源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的基线调查数据。除了CHARLS数据,本文还采用了中国政府公开发布的一些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2.3 变量选取

根据 CHARLS调查问卷的工作、退休和养老金模块,把农村老人的劳动分为农业打工、自家农业生产劳动、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几个方面。本论文研究的劳动类型主要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劳动供给行为,对于没有收入的劳动类型,如在自己家庭进行的家务劳动则不包含在内。因此本文在实证分析时,把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分成三大类:农业劳动、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因此因变量为一年中从事三种类型劳动的供给时间,内生变量为农村老年人在每种类型劳动上获得的劳动报酬。很多因素会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和周围的环境特征变量。农村老人不同类型劳动供给的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和表2:

表1 变量选取及说明

表2 不同类型劳动供给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3 农村老人不同类型的劳动供给特征

3.1 农村老人不同类型的劳动供给特征分析

(1)从样本的个人特征看,性别方面,农业劳动男性占50.2%,女性占49.8%,受雇劳动男性占48.8%,女性占51.2%,个体经营男女性别比例和受雇劳动接近,男女样本比例相差不大。年龄方面,农业劳动样本平均年龄最大,约为66岁,受雇劳动平均年龄居中,约64岁,个体经营平均年龄最小,约为63岁。从受教育程度看,农村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80%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小学及以下的受教育程度,其中高中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在个体经营劳动中所占比例最高,为8.9%,受雇劳动8.5%,农业劳动仅有6%。婚姻状况方面,受雇劳动在婚比例最高,达到94.5%,个体经营为93.1%,农业劳动在婚比例稍低,89%的人已婚,另外11%的人单身或丧偶。三类劳动老人平均自评健康比较接近,为3.5左右。在参加养老保险方面,农村的老年人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其中农业劳动为19.2%,受雇劳动25.8%,个体经营最低仅仅17.1%。

(2)从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特征看,家庭的收入差异较大,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的家庭收入远远高于仅仅从事农业劳动的家庭,其中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家庭收入分别为36562.6和35610.65,而农业劳动家庭收入只有25512.6。恩格尔系数的平均值差值较大,农业类型的家庭占比47%,即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平均占总支出的47%,而个体经营劳动类型为40%,这说明个体经营家庭比农业劳动家庭生活要富裕些,但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15岁以下小孩的数量,农业劳动类型家庭比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多,农村老年人家庭所经营的耕地面积偏小,个体经营的耕地面积最小,只有1.75 亩。样本中,有48.3%的样本农业劳动家庭拥有农业机械,受雇家庭农业机械拥有率为49.8%,个体经营家庭拥有农业机械的比率达到50%。

(3)从外部环境特征看,农业劳动类型家庭所处的外部环境明显比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差,西部地区从事农业劳动的比例为40%,要高于平均为30%的东、中部地区;从事受雇和个体经营劳动类型的老人比例东部地区较高,分别为39.4%和38.4%,中部为32.8%和28.8%,西部为27.8%和32.8%。农业劳动类型参与率:西部>中部>东部,受雇劳动类型参与率:东部>中部>西部,个体经营劳动类型参与率:东部>西部>中部。

3.2 农村老人劳动报酬与时间配置的特征分析

利用CHARLS数据作图分析三种不同劳动类型的劳动供给时间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关系,具体见图1至图3。由图1-3可知,农村老年人不同类型的劳动供给时间与劳动报酬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变化关系,这种正向变化的关系在农业劳动、受雇性劳动、个体经营劳动三种劳动类型上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比较农村老人三种劳动类型的劳动报酬与劳动供给时间之间关系的线性拟合图,发现图1的线性拟合线比较平坦,图2和图3的拟合线比较陡峭,说明农业劳动、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三种类型的劳动供给中,农业劳动收入增加对农村老人劳动时间增加的影响效应比较小,而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的供给时间受收入影响更大,即当劳动报酬提高时,农村老年人会愿意提供更多的非农业劳动时间供给。

图1 农村老人农业劳动时间与劳动报酬的关系

图2 农村老人受雇劳动时间与劳动报酬的关系

图3 农村老人个体经营时间与劳动报酬的关系

4 不同类型的农村老人劳动供给模型估计

分别对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的三种类型进行模型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从实证结果可知:

表3 不同类型劳动供给的估计结果

4.1 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对农村老人农业、受雇和个体经营三种劳动供给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业劳动弹性系数为0.2447~0.3079,受雇劳动弹性系数为0.4961~0.551,个体经营劳动弹性系数为0.8022~2.123,可以看出当劳动报酬每增加相同的比例时,农村老人劳动供给时间增加的程度大小依次为:个体经营劳动>受雇劳动>农业劳动。其中个体经营的劳动弹性比较大,甚至超过了1,属于富有弹性的商品,这与中国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一致。在农村地区,仅仅依靠农业劳动的收入较低, 随着现代城市经济逐步融入农村,一些有手艺的老年人和有经济头脑的老年人,敢于接受新事物,抓住农村经济开放的机遇,从事一些非农经济活动,从而获得比农业收入更高的非农收入。

4.2 个体特征变量

性别对农业劳动和受雇劳动的回归估计系数为负,说明农村女性在农业劳动和受雇劳动的供给时间更多一些,这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类似,由于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男性劳动力出去打工,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所以女性劳动力就留在家里务农。性别对农村老人的个体经营劳动供给有着正向的影响,说明在个体经营劳动中,农村老年男性的劳动供给明显比农村老年女性高。

年龄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时间供给存在正向变化的关系,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老年人未能明显减少其劳动供给时间,一方面说明农村老人“无休止的劳动”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说明老人劳动供给的关键是看老年人的身体硬朗情况,年龄大点不是主要的问题,老人年龄大,如果还如以前一样健康,则可照样劳动和工作。年龄与受雇、个体经营劳动供给之间具有负向的关系,即伴随年龄增长,受雇和个体经营劳动供给时间的逐渐减少,但是减少的速度较慢。这是因为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年龄关系密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劳动者的工作能力越来越强,与同事关系处理更加融洽,因此工作越来越顺利,甚至会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工作。但是当劳动个体超过特定的年龄,又会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退休制度的约束和身体综合健康素质的降低。健康对老人的农业劳动、受雇劳动、个体经营劳动三类劳动项目的劳动供给有着统计上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本质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明显下降,这是由于老人综合健康素质下降造成的。

受教育程度与农村老人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性劳动时间供给之间呈显著的正向变化关系,从受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农村老人文化程度越高,越愿意增加受雇和个体经营劳动的供给时间,这是因为较高的文化程度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文化程度越高,对所从事的行业就越了解,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就越高,从而获得更高报酬的可能就越大,就会有增加劳动供给时间的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因为农村老人文化程度越高,就越可能去寻找报酬更高的非农业工作,所以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就越减少。受教育程度对男、女老人的劳动供给影响也存在差异:教育变量对男性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更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男性老人在受雇劳动、个体经营劳动项目上的供给时间较长,而在农业劳动的供给上却越低。

婚姻这个变量对农村老人的农业、受雇和个体经营劳动供给时间都为正向的影响,婚姻通常意味着老人有更大的家庭责任和负担,因此,他们面临的经济压力不断上升,继续劳动的可能性持续增加。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为正,因为农村的养老保险政策并不普及,养老金的比例较低,对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改善作用不明显。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为负,这说明在其他因素相同条件下,有养老保险保障的老人,所提供的受雇和个体经营劳动供给时间就会越少。而没有养老保险,需要自己劳动养老的老人,就会增加劳动供给时间。

4.3 家庭特征变量

从家庭收入水平来看,对农业、受雇和个体经营劳动供给时间都具有显著负向的影响,更低水平的家庭收入将导致老年人更长时间的工作。三种劳动类型家庭收入系数分别为:-3.32e-07~-4.78e-0,2.40e-06~-4.71e-06和-3.22e-06~-4.28e-06,即当家庭收入每增加1000元时,农村老人农业供给时间会减少3.32%~4.7%,受雇劳动时间会减少2.4%~4.71%,个体经营劳动时间会减少3.22%~4.28%。家庭人口对农村老人农业劳动时间供给为负向影响,由于其他成员的劳动参与,可以减轻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压力。家庭人口对农村老人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供给时间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人口越多,家庭的经济压力越大,各种家庭费用开支都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老人的受雇和个体经营劳动供给会增加。

农业机械对农村老人是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供给时间影响均为正,农业机械的使用减少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强度,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非农业性的生产活动,所以个体经营劳动时间的供给增加。

4.4 外部环境特征变量

道路是反映村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变量,它对农村老人农业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为负,对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的时间供给影响为正。村级的交通道路情况越好,说明这个区域经济状况发展得越好,就业机会增多,越有利于老人从事受雇性和个体经营性的劳动,所以对老人的受雇和个体经营劳动供给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改善村级交通基础设施,可以方便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小农业生产的强度,使得农业生产更加轻松,农村老人会有更多的时间寻找其他工作,从事非农业性生产劳动供给时间增加。

农业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估计系数都为负,受雇劳动的估计系数都为正,说明相对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供给减少,这也与我国国情相符合,从地区发展情况而言,东部地区相对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受雇劳动机会比较多,农村老人从事有工资的劳动比率更高,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如果老人没有其它额外的经济收入来源,他们只有通过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增加收入,或是做些小生意,从事一些个体经营活动以增加家庭收入,所以西部农村的老年人不得不比东、中部老人提供更多的劳动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别探讨了三种类型的农村老人劳动供给差异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

5.1 当劳动报酬增加相同的比例时,农村老人劳动供给时间增加的程度大小依次为:个体经营劳动>受雇劳动>农业劳动;说明当劳动报酬提高时,农村老年人会愿意提供更多的非农业劳动时间供给,其中个体经营的劳动弹性最大,甚至超过了1。

5.2 年龄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时间供给存在正向变化的关系,与受雇、个体经营劳动供给之间具有负向的关系,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老年人未能明显减少农业劳动供给时间,说明收入越低的农村老人劳动供给时间越长,“无休止的劳动”现象仍然存在;受教育程度与农村老人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性劳动时间供给之间呈显著的正向变化关系,与农业劳动时间呈负向变化的关系,说明农村老人文化程度越高,就越可能去寻找报酬更高的非农业工作,而且老人文化程度越高,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就越高,从而获得更高非农报酬工作机会的可能性就越大,就更有增加非农劳动供给时间的动力。健康对三种类型的老人劳动供给影响都为负,婚姻都会正向地促进老人的不同类型劳动供给的时间。

5.3 农业机械对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时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供给时间影响均为正,农业机械的使用减少了农业劳动强度,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非农业性的生产活动;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老人农业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为负,对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的时间供给影响为正,交通道路情况越好,说明这个区域经济状况发展得越好,非农就业机会增多,越有利于老人从事受雇性和个体经营性的劳动;从地区看,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时间供给:西部>中部>东部。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问题的关键因素。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增加农村老人的非农劳动供给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农村老人生活水平和福利的提高,也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供给劳动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40:44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16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4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