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珠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30700)
现阶段,我国结核病患病人数相对较多,同时我国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相对较高[1]。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逐步提升,抗结核药物治疗已经成为对抗结核病的重要方法,但是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其肝功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损害[2]。特别是若结核病患者同时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则更加容易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问题,一旦出现将会造成肝功能衰竭问题的进一步提升,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3]。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在结核病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临床诊治时,配合科学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从而促进其诊治效果的提升。本文也将从此观点出发,展开如下研究。
1.1 一般资料。选取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因结核病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患者,利用单双号分组法对其进行分组,其中联合组共计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32~74岁,平均(52.15±3.65)岁;常规组共计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1~73岁,平均(52.08±3.71)岁。比较组间差异较小,P>0.05,可开展分析研究。在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常规组患者施以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如下:异烟肼片每日口服一次,每次0.3 g,利福平每日口服一次,每次0.45 g,乙胺丁醇每日口服一次,每次1.0 g,吡嗪酰胺每日口服两次,每次0.75 g。按照此标准连续治疗6个月。对联合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另配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每日口服一次,每次0.5 mg,按此标准同样连续治疗半年。
1.3 观察指标。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改变情况作出比较与分析,该项观察指标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氨转移酶、白蛋白以及乙肝病毒DNA共计六项内容。针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做出对比分析,内容主要涵盖显效、好转以及无效三个方面,若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后,其结核病灶全部吸收,肺结核痰菌检验结果为(-),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则评定结果为显效;若患者经过治疗,其结合病灶吸收不明显,临床症状得到部分改善,不过肺结核痰菌检验结果依然为(-),则评定结果为好转;若患者病灶面积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或反而增多,极少数患者乙肝病毒DNA水平出现增高,同时出现肝功能损害,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加重,则评定结果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按照显效率+好转率的方法进行计算。针对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作出统计和分析,此项指标在患者完成临床诊治后作出评价,评价内容经由院内自拟而成,患者通过匿名填写的方式进行评价,问卷内容包括10项,每项评分范围从1~10分不等,总分范围为10~100分,若分值结果>90分,即可判定非常满意,若分值结果>70分且≤90分,即可判定为基本满意,若分值结果≤70,即可判定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按照基本满意度+非常满意度的方法进行计算。
1.4 数据处理。通过统计学软件包SPSS 23.0对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展开分析与研究,计量资料中涵盖临床指标,表达方法为均值±标准差,行t检验,计数资料涵盖临床疗效及治疗总满意度,表达方法为率,行卡方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临床诊治之前,其各项指标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别,P>0.05,在接受治疗后,联合组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统计学存在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改变情况()
表1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改变情况()
乙肝病毒DNA(IU/ mL)联合组 38 治疗前 38.44±3.65 45.39±9.10 128.45±10.25 25.90±2.81 176.54±12.33 7.49±1.70治疗后 5.24±4.07 53.41±6.64 66.68±27.14 36.98±2.58 170.02±6.25 1.01±0.28常规组 38 治疗前 38.60±3.49 45.44±9.37 128.39±11.01 26.08±2.46 175.99±12.54 7.55±1.49治疗后 12.41±3.44 50.02±6.74 96.02±12.54 30.33±3.25 173.13±6.28 1.95±0.64 t/P组间治疗前 - - 0.1953/0.8457 0.0235/0.9812 0.0245/0.9805 0.2971/0.7672 0.1927/0.8477 0.1636/0.8705 t/P组间治疗后 - - 8.2939/0.0000 2.2087/0.0303 6.0495/0.0000 9.8789/0.0000 2.1637/0.0337 8.2948/0.0000组别 例数 时间 总胆红素(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L)谷氨酰氨转移酶(U/L)白蛋白(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
2.2 治疗总有效率统计结果。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78.95%相比,联合组97.37%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情况[n(%)]
2.3 治疗总满意度统计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常规组明显更高(97.37%>76.3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满意度对比情况[n(%)]
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中并不罕见,且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目前我国对此类患者采取的诊治方法类型较多,不过还是以抗结核药物治疗为主[4]。其中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吡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等,均属于一线抗结核药物,在对患者施以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容易对其肝细胞造成损伤,对其生命质量同样带来一定的威胁[5]。相关研究显示,若患者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则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时,更加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在患者接受诊治的过程中对其肝功能进行密切关注,重点对其相关指标及时检查,以便及时接受到更为科学有效的诊治措施,使之治疗效果能够得到良好提升。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适当配合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从而降低其肝功能损伤发生概率[6]。
本次研究数据结果表明,与治疗后常规组临床各项指标相比,联合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氨转移酶、以及乙肝病毒DNA均显著更低,统计学差异具有意义,P<0.05;同时其白蛋白均显著更高,组间统计学差异存在意义,P<0.05;与治疗后常规组临床总疗效相比,联合组明显更高,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总满意度同样较常规组更高,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结核病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临床诊治时,运用抗结核药物结合抗病毒药物的方式能够对其诊治效果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