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光辉 张绮凌 邱志雄 李奇林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反映国家对急救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抢救成功率[1]。了解掌握院前急救疾病谱及其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有利于科学合理优化急救医疗资源,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和救治水平,为制定院前急救工作规划、有针对性地加强院前专业队伍规范化培训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笔者对韶关市2016年至2019年“120”指挥中心数据库所有接警受理的呼救电话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调取韶关市“120”指挥中心数据库SQLserver2016.1-2019.12期间所有呼叫“120”事件资料;依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编码。
2.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7.0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构成比、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对疾病进行描述;样本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韶关市2016至2019年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序:2016年前5位排序分别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中毒、神经系统;2017年至2019年前5位排序均相同,无变化,分别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其中排前4位主要疾病占院前疾病总数的67.69%。见表1。
表1 韶关市2016年至2019年院前急救疾病谱构成[例(%)]
4年总发生率为1 465.03/10万,各年份疾病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创伤增幅较大,心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增幅最小。见表2。
表2 韶关市2016至2019年院前急救疾病发生率统计(1/10万)
男性患者34 303例,女性患者27 140例,男女比为1.26:1。男性和女性患者疾病构成均以创伤和心脑血管占比较多。男性总发生率为817.84/10万,女性总发生率647.11/10万。2016年至2019年男性发生率分别为719.74/10万、778.30/10万、878.00/10万、893.54/10万;女性发生率分别为570.64/10万、641.49/10万、689.10/10万/、685.92/10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男性发生疾病的风险是女性的1.26倍(RR=1.26),不同性别男女疾病构成及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表3 韶关市2016年至2019年院前急救性别疾病谱构成(%)
表4 韶关市2016年至2019年不同性别疾病年发生率比较(1/10万)
创伤以18~34岁、35~59岁年龄组占多数;中毒以18~34岁组最多;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则以60岁以上年龄组占多数。见表5。
表5 韶关市2016年至2019年院前急救疾病年龄别构成[例(%)]
创伤无明显季节性,但其高发月份时间段恰恰与国家公布的小长假(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和旅游旺季(7、8月)十分吻合。中毒、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则以冬季(12、1、2月)占多数。见表6~7。
表6 韶关市2016年至2019年排前5位疾病月分布构成[例(%)]
表7 韶关市2016年至2019年院前急救时间节点分布情况
市辖三区疾病构成和发生率以浈江区最高、武江区居中、曲江区最低。见表8。
掌握本国及本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于强化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应对患者呼叫的战略有着重要意义[2]。本研究结果显示,韶关市2016至2019年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序:2016年前5位排序分别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中毒、神经系统;2017年至2019年前5位排序均相同,无变化,分别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与杨金兰等[3]、赵艳等[4]报道相似,但与马宏飞[5]报道的2009年至2011年乌市院前急救疾病谱神经系统排名第一有所不同。前4位主要疾病构成占院前疾病总数的67.69%,且各年份院前疾病总发生率有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提示卫生健康委员会要重视和加强院前急救工作;网络医院要结合院前疾病谱制定院前工作计划,合理优化各种急救医疗资源,以确保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运作。
创伤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5位死因,发病率、致残率高,已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6]。在全世界范围内,创伤之所以如此频发,其主要原因是各国工业、交通及建筑事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工业意外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的发生也随之大幅度增加[7-8]。本研究结果显示,创伤位居韶关市院前疾病谱首位,与张在其等[9]报道的我国8个大中型城市和张琴等[10]报道的深圳市院前急救疾病谱显示创伤排名第一相似。这可能与韶关市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以及韶关市作为华南地区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城市有关。创伤救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救治效果。马柏强等[11]研究表明,创伤患者在1 h内能够得到院前急救处置服务的不足70%。同时,仅有32%的患者在现场接受过专业的急救处置。由此可见,科学合理设置急救站点,加强专业队伍创伤知识培训演练,对于提高创伤抢救成功率和救治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安全教育,尤其是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和急救知识的普及,对于预防和减少各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男女性别分布上,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疾病构成比和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男性患病风险是女性的1.26倍。与北京市[12]、湖北省武汉市[13]报道一致,这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特点、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应酬较多以及有吸烟、嗜酒等不良习惯有关,提示男性更需要得到社会和家庭多一点关爱。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年龄组前5位主要疾病构成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岁以上年龄组是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与李智红等[12]的报道基本相符。创伤和中毒则以18~34岁和35~59岁年龄组居多,与Mogaka等[1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与中青年是社会主要生产劳动力,并且是从事危险性工作的主要人群有关[15]。
在时间分布上,创伤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其高发月份时间段,却与国家公布的小长假(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及旅游旺季(7、8月)导致的人员流动量较大密切相关。而心脑血管疾病以1、2月份为高发,与胡苏珍[16]研究报道相似,但与陈伟伟等[17]报道的4、5月份高发不同。中毒以1、2月份为高发,且90%以上是以酒精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为主。这可能与1、2月份正值春节,喝酒人数较多。同时,由于天气寒冷,部分家庭因使用直排式热水器及浴室通风不良容易引发煤气中毒有关。而在每日呼叫“120”急救电话时间段上则显示,早上8:00~12:00时是市民呼叫“120”的高峰时段,这可能与当地的作息时间和民众就医习惯有关。
在地区分布上,市辖三区(市辖三区人口平均数:武江区32.42万、浈江区41.60万、曲江区31.93万)主要疾病构成比及其发病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浈江区最高,武江区居中,曲江区最低。这可能与3个区现有的医疗资源分布、城乡人口所占比重等有关。韶关市属各大医院主要集中在浈江区和武江区,由于距离医院较近,当地不少居民有病较多选择自行上医院,而不是主动寻求“120”的帮助。而曲江区原为韶关市郊区县,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加上农村居民急救意识和急救观念较为薄弱,从而导致曲江区呼叫“120”人数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韶关市2016至2019年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序:2016年前5位排序分别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中毒、神经系统;2017年至2019年前5位排序均相同,无变化,分别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男性高于女性。创伤和中毒以中青年为主,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则以老年人居多。创伤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与人员的较大流动密切相关。中毒以酒精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占绝大多数,且与寒冷天气和喝酒有关。在区域分布上则与医疗资源和居民就医习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