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曦,高灵宝
(泰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 泰州 225306)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之首,临床致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重大隐患[1]。恶性肿瘤的发生可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异常,而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肿瘤的转移。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均是与凝血功能相关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变化可能与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有关[2]。目前临床关于APTT、PT、D-D、PLT在胃癌患者中水平变化的相关研究尚少,基于此,本研究对胃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T、APTT、D-D、PLT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其变化趋势与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制定的TNM分期标准[3]与浸润程度进行分组,其中根据TNM分期将患者分为胃癌Ⅰ组(35例,肿瘤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胃癌Ⅱ组(57例,肿瘤浸润至固有肌层)、胃癌Ⅲ组(43例,肿瘤穿透浆膜层,但未侵及邻近器官)、胃癌Ⅳ组(33例,肿瘤侵犯浆膜与邻近组织);根据浸润深度将患者分为早期组(17例,肿瘤浸润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和进展组(151例,肿瘤浸润固有肌层、浆膜、邻近器官或组织);另选取同期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75例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作为健康对照组。胃癌组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83例;年龄47~68岁,平均(57.27±3.64)岁。健康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37例;年龄46~69岁,平均(56.93±4.02)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胃癌组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肿瘤临床诊疗指南》[4]中关于胃癌的诊断标准者,并经手术病理检查(金标准)确诊者;无化疗、放疗史者;临床资料完整者;无精神障碍、语言障碍、听力障碍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胃部手术史者;合并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等。本研究获泰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一部分血样使用血凝仪检测APTT、PT水平,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水平;另一部分血样经过抗凝处理后,取血浆,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D水平。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APTT、PT、D-D、PLT水平。②比较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APTT、PT、D-D、PLT水平。③比较不同浸润深度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APTT、PT、D-D、PLT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 胃癌组患者血浆D-D、全血PL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的APTT、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表1 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注: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D:D-二聚体;PLT:血小板计数。
组别 例数 PT(s) APTT(s) D-D(mg/L)PLT(×109/L)健康对照组 75 12.79±3.81 32.25±4.27 0.25±0.09 220.43±48.83胃癌组 168 13.75±3.45 33.41±4.78 1.01±0.15 264.24±88.52 t值 1.939 1.804 40.702 4.019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 胃癌Ⅰ组、胃癌Ⅱ组、胃癌Ⅲ组、胃癌Ⅳ组患者PT、APTT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胃癌Ⅰ组、胃癌Ⅱ组、胃癌Ⅲ组、胃癌Ⅳ组患者血浆D-D、全血PLT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胃癌分期增加,血浆D-D、全血PLT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s)
表2 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P < 0.05;与胃癌Ⅰ组比,#P < 0.05;与胃癌Ⅱ组比,ΔP < 0.05;与胃癌Ⅲ组比,▲P < 0.05。
组别 例数 PT(s) APTT(s) D-D(mg/L) PLT(×109/L)健康对照组 75 12.79±3.81 32.25±4.27 0.25±0.09 220.43±48.83胃癌Ⅰ组 35 13.54±3.78 33.26±4.34 0.33±0.12* 248.29±51.40*胃癌Ⅱ组 57 13.67±3.31 33.35±4.67 0.82±0.31*# 248.58±53.28*胃癌Ⅲ组 43 13.81±3.45 33.57±4.57 1.25±0.40*#Δ 272.82±55.22*#Δ胃癌Ⅳ组 33 13.97±3.75 33.61±4.56 1.95±0.69*#Δ▲ 298.32±53.79*#Δ▲
2.3 不同浸润深度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 早期组、进展组患者APTT、PT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早期组和进展组患者血浆D-D、全血PLT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进展组显著高于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不同浸润深度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比较(±s)
表3 不同浸润深度胃癌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比较(±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P < 0.05;与早期组比,□P < 0.05。
组别 例数 PT(s) APTT(s) D-D(mg/L) PLT(×109/L)健康对照组 75 12.79±3.81 32.25±4.27 0.25±0.09 220.43±48.83早期组 17 13.31±3.71 33.13±4.32 0.32±0.11* 252.32±63.82*进展组 151 13.81±3.42 33.75±4.57 1.22±0.32*□ 298.40±79.35*□
胃癌是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早期胃癌的确诊率为8%左右,超过70%的胃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5]。临床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大多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抗凝血系统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紊乱,可使患者血液进入高凝或纤溶亢进状态,最终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可造成患者死亡[6]。
APTT、PT是内源性凝血功能的重要敏感性指标,血小板、多种纤维蛋白及肿瘤细胞会参与到人体凝血功能中,促使微血栓的形成,进而造成肿瘤细胞逃逸,在此过程中会导致大量的凝血因子被消耗,导致APTT、PT延长[7]。而本研究中APTT、PT在不同病情分期胃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之间均无差异,可能在于本研究选取病例数较少所致,后续可扩大病例数,进一步研究胃癌患者病情进展情况与凝血功能的关系。D-D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其在胃癌患者血液中水平升高说明患者发生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或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随着患者疾病的进展,其水平升高越显著。临床研究发现,血浆D-D升高与胃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同时其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8]。血小板功能异常也是导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的发生会导致胃癌患者PLT水平异常升高,其过度活化也是导致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重要原因,而血液的高凝状态又会导致患者血小板聚集,进而引起血栓的发生,因此胃癌分期、浸润深度越高,PLT水平越高[9]。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患者D-D、PL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与浸润深度发展,血浆D-D水平和全血PLT水平均逐渐升高,说明与健康体检者相比,胃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的现象,同时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状况逐渐加重。
综上,胃癌患者血浆D-D、全血PLT水平异常升高,且随着胃癌临床分期与浸润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因此对胃癌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的不足,因此仍需临床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