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辉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编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统一部署、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原则,紧密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切实做好“能力提升”项目规划编制工作。《通知》还要求,要优先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短板。
(9月30日 《中国教育报》)
优先补齐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对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和整体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要把政策用好,让其发挥最大效益,要摆脱狭隘、片面的政绩观。
防止项目争抢。有的地方政府和学校片面追求政绩,不论需不需要、合不合理,只要有项目就去争抢。对此,各级项目规划和管理部门要广泛调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把项目给到最急需的地方和学校,杜绝“跑”“要”项目的风气,防止出现“关系项目”“人情项目”。
防止乱铺摊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分布点多面广,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也千差万别,哪些学校先补,哪些学校后补,哪些学校暂时不补,各地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筹规划,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不能乱铺摊子。
防止重物轻人。农村义务教育最大的短板是,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补齐农村义务教育短板,不能只盯着校舍、图书、器材等硬件,还要紧盯教师队伍建设。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备,还要通过交流、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防止“抓大放小”。《通知》明确指出,继续改善规划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多种方式保障學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以发挥项目最大效益为名,不愿意投资乡村小规模学校,而是把资金投放到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学校。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学校,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站在政治高度,持续改善规划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