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明
乳腺癌是典型的女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世界发病率中居于第三位[1],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于首位[2],相关研究显示本病的发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尤其是近些年出现了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乳腺癌群体。与老年乳腺癌患者相比,其生物学侵袭性更加猛烈,导致术后预后不良。在相关文献中指出,女性乳腺癌患者不同的分子型和病理特征之间存在一定能的差异,并直接影响手术预后效果[3],因此了解不同分子型、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青年乳腺癌化疗术后预后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对2014年4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青年乳腺癌并进行化疗术治疗的132例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观察分子分型、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青年乳腺癌化疗术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可参考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青年乳腺癌并进行化疗术治疗的132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免疫组化法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其中包括luminal A型62例(55.35%)、luminal B型38例(33.92%)、人表皮生长因子-2型 (HER-2+型)22例(19.64%)、三阴型乳腺癌10例(8.92%)。所有患者均为35岁以内的青年患者,入院时经病理检查后均被确诊为女性乳腺癌患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包括经典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以及保留根治术。术后评估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以及淋巴结等病理指标采取辅助化疗、放疗以及内分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形式包括电话随访和入院复查,将患者入院后第一次手术时间为研究起始时间点,将治疗后出现复发或者远处转移作为生存情况的终点事件。复发是指治疗后又出现患侧乳腺、胸壁或者区域淋巴结的病变,远处转移是指在出院后经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观察后,在病理的观察下又出现了远处器官的淋巴结转移。
据免疫组化法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并观察其分型、临床病理特征和化疗术后预后之间关系。
对于本次调查中的数据将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包予以处理,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分子亚型患者在病理分型和触及肿块至就诊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分子亚型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例(%)]
不同分子亚型患者在5年无病生存率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分子亚型之间的生存情况对比
经临床研究发现,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较高的疾病,其在遗传和分子的背景下体现出了不同的临床病理差异,尤其是在遗传因素的影响下差异更加显著,同时即使病理类型相同的乳腺癌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包括生存状态也有一定的差异。基于本病的异质性,研究者利用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对乳腺癌分成不同的亚型[4],目的为与其他以肿瘤形态学为主的肿瘤类型进行区分,以更好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对于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定义还在不断完善中,其中以R、PR、HER-2型生物指标应用比较广泛。
临床对于不同分子压型之间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学者之间的研究结果却不尽相同。有学者指出[5-6],青年乳腺癌患者各亚型之间的病理特征,例如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肿瘤分级等方面差异并不大。而有学者研究结果则显示[7-8],在淋巴结情况、肿瘤直径和病理分级方面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而在本次研究中则显示,不同分子亚型患者在病理分型和触及肿块至就诊时间方面存在差异,在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淋巴结节转移数以及AJCC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所以每个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与研究对象的遗传背景、检测方法、样本量、实验环境以及分型标准有一定的关系[9-10]。
由于青年乳腺癌患者的肿瘤侵袭力较强,病情进展较快,因此多数患者预后较差。在相关研究中显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发作率和远处转移率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和HER-2+型相比较高[11-12]。同时在相关研究中也发现,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普遍较小,且临床病理分期较高,常见淋巴转移,雄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较低,预后相对较差[13-15]。但是在本次研究中则发现,不同分子亚型之间的转移、复发率并不存在差异,并且在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治疗过程中健康干预效果不同所致,因此针对青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应注重全面治疗和相应的健康教育干预,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青年乳腺癌患者不同分子型分别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但是在化疗后5年无病生存率均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