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构裕 曾海龙 梁海燕
突发性心脏负荷加重、心肌受到损伤被临床称之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后,肺循环压力增加,心排出量明显下降,同时,心脏周围组织循环阻力显著增加[1]。病情严重时,易诱发急性肺水肿、肺淤血等情况,同时,伴有心源性休克、器官灌注不足等风险,急性心衰在急诊科较为常见[2]。此疾病病情发展较快,具有较高死亡率,呼吸困难、全身无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在治疗不及时情况下,极易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国际学者研究证实,65周岁以下患者患病率约为0.1%(男)、0.04%(女),而65周岁以上患者患病率高达1.1%(男)0.5%(女),说明年龄与心衰发病率呈正相关性[4]。有研究表明[5],急性心衰患者在治疗期间,行以集束化治疗手段效果明显,可有效提升其生存质量,同时,促进机体康复。基于此,本院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究对其实施急诊集束化治疗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此次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的10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遵从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对其进行分组研究,分别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由27例男性、23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52~78岁,平均(64.58±1.52)岁,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17 h,平均时间为(8.86±2.34)h,研究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51~77岁,平均(64.61±1.48)岁,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16 h,平均时间为(8.89±2.23) h。观察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价值。
纳入标准:(1)符合陆洋等[6]对急性心力衰竭诊断研究结果;(2)认知功能与精神正常;(3)家属对知情同意书完成签署。
排除标准:(1)将机械性阻塞性疾病患者予以排除;(2)将恶性肿瘤患者予以排除;(3)将内脏功能存在障碍患者予以排除;(4)将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将常规急诊救治方案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主要表现为:患者到院后,立即给予其吸氧、心电监护,为其创建静脉通道,根据其病情给予相应药物,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其中包括利尿剂、强心剂、扩张血管药物等。协助患者保持半卧或坐位,小腿与大腿保持45°以上,呈下垂状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在必要情况下,给予其机械通气治疗。
将集束化治疗方式应用于研究组患者中,具体表现为:患者进入抢救室后,首选对其血压进行控制,保证收缩压最高140 mmol/L,最低110 mmol/L,平均动脉压高于75 mmol/L,尿量应保证每小时高于0.5 mL/kg,与此同时,中心静脉压最大与最低不得超过11 mmHg、12 mmHg。而后给予患者氧气治疗,在患者到院120 min内,将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提升至95%以上,患者实施鼻导管吸氧20 min后,若其血氧饱和度不足90%,则给予其面罩通气,氧气浓度约为45%,每千克7 mL潮气量为宜,而后,对患者行以心律失常相应治疗。保证2 h内其窦律心率为110次/min。若患者心率较慢,应立即采用临时起搏干预,给予血糖控制,保证其水平低于7.5 mmol/L。若患者存在介入治疗指征,应里采取急诊介入治疗,将时间控制在60 min。
(1)参照《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版)制定疗效评价标准[7]:观察组间患者临床疗效,显效表现为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处于正常值;有效表现为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基本征恢复正常,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50%以上;无效表现为机体无改善迹象甚至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急诊诊疗时间与住院时间。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整理,组间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采用χ2检验,采用(n,%)表示,症状缓解时间、急诊诊疗时间与住院时间采用t检验,采用(±s)表示,数据差异表现为P<0.05,说明构成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疗效为显效患者32例,疗效为有效患者16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疗效为显效患者22例,疗效为有效患者19例,总有效率为82%,对比数据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更为优异,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间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症状缓解时间、急诊诊疗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急诊诊疗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d, ±s)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急诊诊疗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d, ±s)
?
突发性心律失常或心肌受损统称为急性心力衰竭,疾病出现后,心肌功能受阻,存在收缩功能障碍,同时,排血量受血压影响发现异常现象,致使缺氧、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8]。急性心力衰竭分为左心、右心、全心等衰竭,急性左心衰在临床更为多见,急性心衰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具有较高致死率,临床资料显示,此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群[9],因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严重,人们生活习惯及方式受经济影响逐渐改变,致使此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影响社会发展,急性心衰患者不可进行大体力劳动,否则易出现呼吸困难、咯粉红色痰、发绀等不良后果[10],同时会产生大汗以及两肺存在水泡等表现,一旦病情出现恶化,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较高,若治疗不及时,低氧血症随之出现,此时,心功能损害将明显加重,患者生命安全无法得以保证,生存质量将下降。
优异的治疗举措可有效促进患者预后,提升其生存质量,常规急诊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但用时较长[11]。为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需住院后为其建立人工气道后方可实施,此种做法的需推迟通气治疗时间,严重影响各个器官功能,无法保证病情严重患者生命安全,且在完成治疗后,会出现诸多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急诊集束化治疗是一种新型急救方式,具有较高实践性、序贯性及目标性[12-13]。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在治疗期间,实施多种治疗举措,并对治疗流程进行完善制定。临床多个科室将其应用其中,将其应用于妇产科,对母乳喂养成功率具有提升作用,将其应用于骨科能够对患者疼痛程度起到降低作用,将其应用于急诊科室,可有效提升患者救治率,使并发症发生率得以降低。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此种治疗方式,效果更为显著。在对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实施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糖、心率失常等管理,在短时间内即可有效控制患者症状表现,改善其不良体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82%,且症状缓解时间、急诊诊疗时间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时间更短,分析原因:缺氧、呼吸困难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致命因素,应尽快对其进行消除,集束化治疗过程中,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的实施,可在最短时间内改善患者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同时,促进组织灌注情况,使缺氧现象得以改善。对心率失常给予及时纠正可有效改善心脏射血功能,促进患者心功能提,使症状缓解时间加快,诊疗时间与住院时间缩短,继而促进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将急诊集束化治疗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使其机体得以快速恢复,最大程度缩短治疗用时,进而促进其生存质量提升,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