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效果

2021-10-23 09:12颜昌昌张辅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4期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

颜昌昌,张辅清

(1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 文山;2云南省马关县人民医院,云南 马关)

0 引言

中风后呃逆为临床中风常见并发症,以声短而频、喉间呃逆连声、无法自主为主要病理表现,现代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脑组织受损,脑干、下丘脑功能失调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异常兴奋相关[1,2];同时考虑与胃黏膜缺氧、缺血因素刺激隔神经相关,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3]。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中风发病与气郁痰阻、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诱导的虚风内动具有直接关联性,于发病后胃气夹痰上逆具有高度关联,若没有及时给予治疗,久经不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探究适配治疗手段具有重要课题探讨价值[4,5]。近年随着我国传统医学不断复兴,中医特色疗法于中风后呃逆应用中取得较好应用反馈,本研究特采用针灸疗法,借助和胃降逆、宽胸理气、开窍醒脑、开辟邪热等治疗手段,改善呃逆症状,开展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两院收诊中风后呃逆患者72例,病例入组时间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小组,参照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43-77岁,平均值(58.93±2.01)岁,病程1-13个月,平均值(6.01±0.53)月;试验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1-75岁,平均值(58.89±.96)岁,病程1-12个月,平均值(5.96±0.49)月;两组中风后呃逆患者资料差异细微(P>0.05),具有比对价值。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给予中药口服,选用降逆止呕汤加减治疗,基础药物包括陈皮15g、代赭石20g、太子参12g、旋复花12g、沉香10g、麦冬9g、黄芪9g、甘草9g;针对合并津亏热结患者,增加大黄9g;针对合并痰热胶结患者,增加厚朴10g;针对合并淤血内结患者,增加赤芍9g,上述药物浸泡半小时后,加水煎煮,分早晚2次服用。

试验组患者于中药内服基础上联合使用针灸治疗,指导患者呈端坐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胸背头及双下肢,选取膈俞、膻中、百会、神门、足三里、太冲、中脘穴位,借助安尔磺进行穴位消毒,常规进针操作,平补平泻,加用电针治疗。并配合针刺素髎选取华佗牌毫针进行针刺,向鼻跟直刺1.5-2寸,朝一个方向强刺激捻针,持续留针30min,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0d。

1.3 评价标准

依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呃逆症状量化评分;依据呃逆频次评估有效性,若呃逆频次减少50%以上,则为显效;若呃逆频次减少30%-50%,则为有好转;若呃逆频次减少不足30%,则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36×100%[6,7]。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对

治疗前两组患者呃逆临床症状积分具有一致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呃逆症状积分较比治疗前降低,试验组患者呃逆症状积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对(±s/分)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对(±s/分)

?

2.2 两组疗效比对

参照组最终疗效评估无效人次9例,试验组最终疗效评估无效人次1例,有效率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对

3 讨论

中风后呃逆常见于中风后,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中风后呃逆病灶以脉络与脑髓之间为主,与肝、脾、心、肾等器官具有直接关联性,主要指痰邪、瘀血、火邪、风邪上饶导致脑络失养、神机失常,加之中风疾病发生后,机体正阳亏虚,胃失和降、风逆动膈诱发呃逆症状。现代医学常选用解痉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药物具有较高戒断反应,于停药后复发几率较高,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无显著增益效果[8,9]。

传统中医针对中风后呃逆多以和胃降逆为首要治疗原则,依据不同病因病机开展辨证施治的方式,现代医家在前人经验上,自拟中风后逆经验方,选用和胃止呕治疗原则,选用陈皮、代赭石、太子参、旋复花、沉香、麦冬、黄芪、甘草进行针对性治疗[10,11];本研究笔者于临床多年治疗中风后呃逆病例中采用传统中药口服与针灸治疗方案,近年随着针灸疗法不断发展,临床应用方式呈现多元化改变,可采用配穴方式,选取单穴、经验要穴、经外奇穴进行针对性治疗。本研究选膈俞、膻中、百会、神门、足三里、太冲、中脘穴位,特别是素髎加强经络调节,改善呃逆症状。同时传统中医针灸与西医注射疗法相结合,确立穴位注射疗法,于中风后呃逆同样具有一定可行性,将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通过药液与针刺的双重刺激,强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效果,刘卫仁学者[12]通过于足三里、内关、中脘穴注射维生素B12,其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口服药物患者;本笔者于传统中药口服治疗基础上,采用针药合用疗法,经比对数据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呃逆临床症状积分具有一致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呃逆症状积分较比治疗前降低,试验组患者呃逆症状积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最终疗效评估无效人次9例,试验组最终疗效评估无效人次1例,有效率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合用疗法临床反馈更佳。

综上所述,针灸于中风后呃逆应用中具有一定优势,于临床治疗时可依据患者机体状况及治疗需求,合理选择治疗手段,可结合现代化中医,联合使用针药疗法,加强内外因施治,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中风针灸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
自我心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