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张月松,张汉宏,朱荣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湖北 武汉)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炎症、腹腔异物、腹腔内出血、子宫内膜异位、感染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腹膜炎症反应,其占全部肠梗阻患者比例约为50%,而粘连性肠梗阻中行腹部手术的患者约占70%-80%[1,2]。一般情况下,临床先给予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症状,然而因为梗阻的解剖因素未解除,不少患者经常反复发作,甚至病情恶化,发展至绞窄性肠梗阻,因此手术仍然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3]。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均是人体重要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均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二者均能反映出术后机体炎性反应情况,将其应用到术后感染早期预测、诊断已受到外科关注和研究[4]。为探究腹腔镜技术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及疗效,本次研究回顾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回顾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分为开腹组(n=60,给予开腹手术治疗)及单孔腹腔镜组(n=55,给予单孔腹腔镜治疗)。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结合体征、病史、立位腹部平片、B超、腹部CT(口服泛影葡胺6-8h再检查)明确梗阻部位[5];均有1次腹部手术史;立位腹部平片检查结果表明存在肠道积气或者气液平面;满足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肿瘤性肠梗阻患者;精神疾病;心、肺等脏器疾病;多次腹部手术引起的广泛腹腔内粘连;合并肝肾功能不全;麻醉禁忌证;急诊胆道引流术;中转开腹。
两组患者手术前均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等治疗,基于全麻下行手术。开腹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通过电刀或剪刀锐性游离肠管与腹壁、肠管间粘连或与膀胱等脏器粘连。单孔腹腔镜组患者给予单孔腹腔镜治疗,首先行手术切口,构建人工气腹。在直视下插入气腹针,构建人工气腹,压力在10-14mmHg,插入腹腔镜,探查腹腔内情况,明确梗阻部位。符合单孔操作条件后扩大脐部切口至3cm,放入切口扩张器,安置单孔操作平台,置入Troca及腔镜,术中见肠管扩张明显,腹腔操作空间小,可先经切口扩张器行肠减压术,缝合肠管后放回腹腔,以利于创造更大操作空间。
术后,两组患者均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开腹组患者术后第2d对肛周皮肤及创面进行常规消毒;单孔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第2d对肛周皮肤及创面进行消毒,应用好医生康复新液(国药准字Z51021834,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倒入换药碗中,浸泡6-8层纱布,敷贴于创面且盖上医用敷料,治疗1个月。
(1)血清指标:测定术前及术后不同节点的血清PCT、CRP水平。(2)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h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及再梗阻等情况[6]。其中,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评估,评分范围0-10分。其中,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切口疝、出血、6个月内再发梗阻。
经重复方差分析,两组患者血清PCT、CRP表达水平趋势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d血清PCT、CRP均达到最高峰,术后1d较术前提高,而术后1-3d两组患者血清PCT、CRP逐渐下降。
单孔腹腔镜组术后6h疼痛评分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组低(χ2=6.176,P<0.05),详见表1。单孔腹腔镜组无再发梗阻,开腹组6个月内再发梗阻为13.33%(8/60)(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6h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得到应用,而且外科医师在缩小切口长度及减少切口数量方面不断进行研究,进而单孔腹腔镜手术应运而生[7]。单孔腹腔镜技术治疗能够尽可能减少腹壁与肠管粘连的风险,而且站立后由于存在重力,让切口可能被脐孔遮盖,显露瘢痕面积较小,提高美观程度。康复新液是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含有18种氨基酸、多元醇类、肽类多种促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康复新液养阴生肌、益气敛疮,可以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细菌、抗病毒的吞噬能力,在促进炎症反应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中,单孔腹腔镜组术后6h疼痛评分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组低(χ2=6.176,P<0.05)。原因在于单孔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提高舒适度,另外,康复新液外敷能够降低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单孔腹腔镜术后联合康复新液湿敷创面,炎性反应指标水平更低,降低患者机体应激反应,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发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