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林兰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广东 深圳]
新生儿黄疸为儿童时期常见疾病,由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以皮肤、巩膜、黏膜感染为典型临床表现,按照病理类型划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24h后因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躯体、巩膜黄染现象,多在2-3d后自行消退[1]。而病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27d内出现胆红素代谢异常,疾病具有发展速度、进展快等特点,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临床多采用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治疗期间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实施精细化护理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患儿,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日龄最长为20d,最短为2d,平均日龄(10.4±4.4)d;其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0例;体质量最多为5.8kg,最少为2.2kg,平均体质量(3.7±1.7)kg。观察组患儿日龄最长为18d,最短为1d,平均日龄(10.6±4.6)d;其中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18例;体质量最多为5.6kg,最少为2.1kg,平均体质量(3.5±1.9)kg。两组患儿上述资料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有对比分析的价值。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出现皮肤黄染、黏膜感染等症状。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严重并发症者;(2)排除合并先天性疾病者。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儿情况和家长阐述了解患儿病情,根据医嘱对患儿进行临床护理,期间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护理方案。观察组患儿实施精细化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卫生护理。保持患儿病房温湿度适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对患儿进行护理,做好每日消毒和清理工作,勤为患儿剪指甲,必要时可将其双手束缚,以免其抓破皮肤;维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加强感染的防治,有效控制病情。(2)抚触护理。护理人员可对新生儿全身进行抚摩,抚摩时须掌握力度,最大化地保证患儿舒适度,以增强患儿安全感 ,使其放松身心,加快胃肠蠕动,顺利排出胎便。(3)光疗护理。蓝光治疗前,护理人员须对患儿皮肤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并注重眼睛、会阴、肛门等部位的保护,及时纠正水电解质。(4)健康宣教。患儿家属多对该疾病缺乏了解,所以护理人员须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儿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让其意识到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积极配合。
观察量两组患儿护理质量,并对黄疸消退时间和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分析对比。其中护理质量采用本院资质的护理质量评分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心理、生活、治疗、健康知识宣教等方面,评估项目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儿护理质量越好。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精细化护理临床效果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以(±s)表示黄疸消退时间和血清胆红素水平,采用t检验;若P<0.05则代表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护理质量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s),分]
表1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s),分]
?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较好,组间数据存在对比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对比(±s)
?
新生儿黄疸属于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由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裂、血清胆红素大量释放,引起皮肤、黏膜黄染症状,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胆汁排泄障碍有着密切联系,多伴有胆道闭锁、肺炎、败血症等临床症状,会对新生儿中枢神经造成损伤,使新生儿智力和听力下降,出现手足徐动症,严重时还会出现溶血和核黄疸,从而增加患儿死亡的风险,所以必须及时有效采取干预措施[2-4]。
常规护理因具有机械性的特点,护理流程较为繁琐,不仅使护理人员工作量增大,也无法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取得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5,6]。而精细化护理以“生理-心理-社会”等医学模式为基础,旨在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不仅保证了治疗效果,也避免了新生儿生殖器损伤,有利于患儿病情的改善。该护理模式通过对新生儿皮肤、骨骼、器官等方面进行全面干预,可维持新生儿体内血清胆红素水平稳定,并通过抚触护理对患儿进行全身按摩,以加强对皮肤感觉的刺激,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使之产生生理反应,释放出体内胃泌素,排出胎粪。对患儿进行生活环境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温湿度适宜;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7,8]。
本次研究表明,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实施精细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病情,全面提高各项护理质量,促进新生儿黄疸疾病的治愈。
综上所述,将精细化护理干预运用于新生儿黄疸护理中,能够尽早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护理服务满意度,临床推广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