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龙,玉香甩,罗美云,龙亚芹,罗梓文,陈林波,汪云刚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云南 西双版纳 666200)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隶属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在中国各大茶区普遍发生,是茶园主要害虫之一[1-3],主要通过刺吸茶树新梢汁液,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导致新梢萌育受阻,严重会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4,5]。近些年,随着茶园规模扩大、农药使用不规范,致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开始大面积发生。诸多学者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物理防治[6,7]、化学防治[8]等方面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展开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9,10]。如王明等[11]、赵丰华等[12]、文兆明等[13]、谢万森[14]、庄占兴等[15]分别通过植保无人机、化学农药、植物源杀虫剂对比试验等来研究防控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研究发现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优于传统大容量喷雾;溴虫腈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最高可达94.93%;0.5%印楝素速效性较好、武大绿洲YY迟效性较好;43.7%甲维·丁醚脲悬浮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最高可达95.28%,以上研究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均取得显著的效果,但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周期性重复为害,若长期重复用药,会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产生抗药性,进而影响后期的防控效果,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因此,为有效防控假眼小绿叶蝉为害,筛选高效、低残留农药,本试验对凤庆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进行全年动态监测,在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的高峰期,结合植物源农药、化学农药及色板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综合防控展开研究,并筛选出最佳防控方案,为滇红茶区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供试药剂:6.0%鱼藤酮,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制剂有限公司;0.3%印楝素,成都绿色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0%茶皂素,湖北绿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茶蝉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联苯菊酯,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24%虫螨腈,山东潍坊双星农药有限公司;22%噻虫高氯氟,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1.2.1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选在云南省凤庆县洛党镇永和村。试验设6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面积0.13 hm2,具体试验方案如表1所示。2019年6月7日于模式一和模式三试验点分别安装蓝色、黄色粘虫板,放置375片/hm2,板间距离10 m,板离茶蓬面5~10 cm。用药时间随全年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适时用药,本研究分别于6月16日、6月24日、7月22日用药防控。
表1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试验方案
1.2.2 调查方法
1)药前、药后调查。分别在喷药前,喷药后1、3、5、7 d采用百叶调查法,于清晨露水未干时随机调查各小区100张嫩叶,检查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若虫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16]。
2)调查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参照四川省地方标准DB33/T 867.4—2012,每个小区以5点取样,随机选择芽下二叶,查看时轻轻翻转叶片,检查100片叶片反面的假眼小绿叶蝉数量,每隔2 d调查1次,设3次重复。
3)调查模式一和模式三试验点蓝色、黄色粘虫板诱杀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每天调查1次,设3次重复。
4)计算公式。
试验前后,检测各处理茶叶农药残留情况(送至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检测),按照国家标准GB2736—2016进行检测,各小区农残均未超标。
采用Excel 2003、SPSS 20.0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各模式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动态监测如图1所示。自4月18日起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由2~4只/百叶逐渐增加至6月16日达到第一个小高峰,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为30~48只/百叶,此时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第一次防治。但药后7 d即6月23日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降低不明显,于6月24日再次施用生物农药进行第二次防治,防治后最低降至1只/百叶。7月22日再次达到高峰,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为34~54只/百叶,此时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防治后除空白对照和常规防治,各模式处理下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均明显降低,模式一至模式四降至4~17只/百叶。此后稳定波动。
图1 不同防控模式下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动态监测
综上所述,自6月中旬起,假眼小绿叶蝉全年共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16日、7月22日、8月6日。
2.2.1 第一次用药防效 第一次用药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如表2所示,除空白对照、常规防治和模式四外,其余3个处理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均显著降低。其中,模式一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最高,达78.85%,虫口数由药前的34只/百叶降至药后7 d的9只/百叶,药后1 d校正防效即达80.11%,药后7 d内的校正防效均在75.29%以上,具有较好的持效性和速效性。模式二、模式三药后7 d的平均校正防效较接近,分别为67.19%和68.00%,略低于模式一。而模式四药后7 d的平均校正防效最低,为49.18%,由药前的31只/百叶降至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的21只/百叶。清水处理后,空白对照处理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增加明显,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由药前的30只/百叶增至药后5 d的45只/百叶,至药后7 d降至33只/百叶。
表2 第一次用药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
2.2.2 第二次用药防效 第二次用药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如表3所示,空白对照清水处理后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略有增加或减少,差异不显著。常规、模式一至模式四药后校正防效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清水处理后1 d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最多,达38只/百叶,在清水处理后7 d逐渐降至最低30只/百叶,相对药前,药后各处理虫口数均有整体降低的趋势。其中,模式一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最高,为64.65%,虫口数由药前的9只/百叶最低降至药后1 d的1只/百叶后略有增加。常规处理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最低,为23.02%。
表3 第二次用药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
2.2.3 第三次用药防效 第三次用药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如表4所示,空白对照清水处理后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略有增加,差异不显著。常规防治、模式一至模式四虫口数均显著降低,其中,模式二防效最好,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为88.17%,虫口数由药前的50只/百叶降至药后7 d的5只/百叶。常规防治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最低,为53.52%,模式一、模式三、模式四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相近,为70.72%~79.96%。
表4 第三次用药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
模式一安装蓝色沾虫板,模式三安装黄色沾虫板,调查诱杀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由表5可知,蓝板诱杀假眼小绿叶蝉2~6只/d,平均每天诱杀4只,而黄板诱杀假眼小绿叶蝉效果较好,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6 d诱杀假眼小绿叶蝉最多,为65只/d,总体为19~65只/d,平均每天诱杀假眼小绿叶蝉36只。
表5 黄、蓝板防控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 (单位:只/d)
综合茶叶产量、成本以及茶农收入,分析各处理模式的经济效益。由表6可知,除模式二外,模式一、模式三、模式四的鲜叶产量分别比常规增产5.79%、3.81%、1.85%。其中,模式一茶叶鲜叶产量最高,为3 834 kg/hm2,其次是模式三,为3 762 kg/hm2。与常规防治相比,4种防控模式纯收入均有所增加。4个防控模式产投比均高于常规防治,模式四的产投比最高,为16.7。
表6 各处理模式的经济效益
滇红茶产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严重,6—8月处于假眼小绿叶蝉的高峰期,虫口数最高达45只/百叶,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药物防控已有大量研究[17-21]。但滇红茶区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以及结合假眼小绿叶蝉的全年动态监测,在其发生的不同高峰期进行药物防控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将全年动态监测与全年用药模式结合起来,探讨了滇红茶区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模式,研究得出植物源农药0.6%鱼藤酮450倍稀释液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最好,2次校正防效高达83.17%、93.10%。与朱平阳等[22]、田新湖等[23]的研究结果相近,喷施鱼藤酮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校正防效高达84.69%、82.5%。而文兆明等[13]通过鱼藤酮防控假眼小绿叶蝉,防效仅为61.8%,这是由于该研究的调查方法为拍打法,而本研究是参照四川省地方标准DB33/T 867.4—2012,逐叶调查叶片背面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从而造成防效的差异。化学农药24%虫螨腈1 500倍稀释液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效果最好,校正防效最高达90.89%,王华建等[24]研究表明虫螨腈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达85.36%,与本研究结果相近。而曾明森[25]施用虫螨腈对假眼小绿叶蝉防效高达100%,是由于该试验采用了泡沫发生装置,从而比本研究有更高的防效。本研究中,常规防治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最低,其最高也仅为67.18%,研究结果与郭华伟等[26]相近,由于近年来试验茶区使用的主要农药为联苯菊酯,使得该地区假眼小绿叶蝉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因此交替使用农药[27,28]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研究意义重大。
研究结果表明,自6月中旬起,假眼小绿叶蝉全年共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16日、7月22日、8月6日,因此本试验分别在6月16日、6月24日、7月22日用2次植物源生物农药及1次化学农药防控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第一次与第二次用药防控下,模式一(0.6%鱼藤酮450倍稀释液)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效果最佳,药后7 d校正防效平均分别为78.85%、64.65%、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25.11、41.63个百分点,分别由药前的34只/百叶降至药后最低9只/百叶,再由药前的9只/百叶降至药后最低1只/百叶。第三次用药模式二(24%虫螨腈1 500倍稀释液)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效果最佳,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为88.17%,但模式一(6%乙基多杀霉素1 000倍稀释液)的防效也相对较好,为76.20%,综合3次用药的防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分析,推荐最佳防控模式为模式一:修剪+石硫合剂封园+蓝板+生物农药(0.6%鱼藤酮450倍稀释液)+化学农药(6%乙基多杀霉素1 000倍稀释液),在该模式的防控下,3次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分别为78.85%、64.65%、76.20%,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25.11、41.63、22.68个百分点,产值比常规防治增加2 100元/hm2,产投比为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