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面肌萎缩定量超声图像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初探

2021-10-23 08:02吴优宋庆李长生蓝志英张黎许金水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8期
关键词:肌萎缩肌纤维面瘫

吴优 宋庆 李长生 蓝志英 张黎 许金水#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级针灸推拿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3江西中医药大学2020级针灸推拿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4)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因面神经受累导致面部表情肌瘫痪的针灸科常见病,面部表情肌萎缩(面肌萎缩)是面瘫久治不愈常见的后遗症[1]。迄今为止对面肌萎缩的诊断一直停留在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与描述,缺少数据性定量或影像学诊断,肌电图是判断面神经是否损伤及损伤程度的常用定性检查手段[2],但缺少针对肌肉本身问题的定量分析,导致临床准确评估肌肉功能、及时优化治疗方案的难度较大。研究表明超声测量表情肌厚度可精确到0.1 mm,图像清晰,对于肌萎缩的敏感性较高,面部表情肌位置表浅,呈薄片状,其厚度减薄可间接反映肌肉的情况[3]。本研究通过超声影像,观察对比临床症状诊断为面肌萎缩患者的双侧面部表情肌厚度改变、平均回声强度及肌纤维改变,并与临床未出现面肌萎缩症状的患者进行对比,探讨面部定量超声对面瘫面肌萎缩的评估质量及对针灸临床治疗的参考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9年9月~2021年5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临床已出现面肌萎缩症状的周围性面瘫患者30例为观察组,临床未出现面肌萎缩症状的周围性面瘫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面瘫类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面瘫类型比较(±s)

表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面瘫类型比较(±s)

面瘫类型(例)贝尔 亨特面瘫 面瘫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性别(例)男 女年龄(岁)最大 最小 平均平均病程(月)30 30 18 16 12 14 77 75 21 18 48.4±10.4 45.6±11.1 7.01±0.61 7.03±0.58 13 14 17 16

1.2 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疾病诊断学》[4]中面肌萎缩诊断及分级。轻度:患者患侧眼裂变小,部分患者肌张力减低时,面部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中度:患者患侧眼裂变小,鼻唇沟变深,部分患者肌张力减低时,面部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重度:患者患侧眼裂变小,鼻唇沟变深,鼻唇沟、人中沟及口角歪向患侧,部分患者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消失,面部关节的运动范围扩大。

1.3 入组标准纳入标准:单侧面瘫,病程至少为6个月未痊愈,面肌萎缩诊断参考《神经疾病诊断学》;首次发病;年龄≥18岁。排除标准:双侧面瘫或有面瘫病史;年龄<18岁;曾有面部外伤史或手术史;病程<6个月。

1.4 研究方法对面肌厚度的测量方法如下。(1)技术设备。超声主机:PHILIPS EPIQ7,探头:PHILIPS eL8-4,主频率:18 MHz。(2)检测面肌。检测健、患侧额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研究表明[5]上述面部表情肌测量部位位置表浅,与其他面部表情肌无重叠,易于定位和测量,成年后面肌厚度不受年龄因素影响。(3)测量方法。患者充分休息后,仰卧位,口微张,放松。于眉上1 cm,瞳孔正中垂线处测量额肌;口角与下颌缘连线,连线与口角中点处测量降口角肌;下唇与下颌缘的垂线,垂线与下唇重点处测量降下唇肌,每块肌肉厚度测量3次取平均值。由同一名医生完成全部操作。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肌肉厚度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健-患侧面肌厚度对比对照组健-患面肌厚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健-患侧面肌厚度对比(mm,±s)

表2 对照组健-患侧面肌厚度对比(mm,±s)

靶肌 健侧(n=30) 患侧(n=30) t P额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1.70±0.30 3.10±0.60 1.60±0.40 1.70±0.40 3.00±0.70 1.50±0.40 1.14-1.30 0.76 0.31 0.15 0.24

2.2 观察组健-患侧面肌厚度对比观察组健-患面肌厚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观察组健-患侧面肌厚度对比(mm,±s)

表3 观察组健-患侧面肌厚度对比(mm,±s)

靶肌 健侧(n=30) 患侧(n=30) t P额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1.70±0.40 3.10±0.70 1.60±0.40 1.40±0.40 2.70±0.60 1.40±0.40-14.75-14.73-14.34 0.00 0.00 0.00

2.3 两组异常超声表现出现情况对比对照组内出现2例肌纤维模糊、增粗等不良情况;观察组患者均检测到异常回声信号,并出现19例肌纤维模糊、增粗等不良情况,且临床症状无好转趋势,肌纤维改变考虑与治疗及预后相关。见表4。

表4 两组异常超声表现出现情况对比(例)

2.4 健康面肌(额肌)与萎缩面肌(额肌)超声图像对比左侧为健侧额肌超声表现,厚度适中,肌纤维清晰,平均回声强度未见改变;右为患侧萎缩额肌,超声可见肌肉厚度明显变薄,肌纤维模糊,平均回声强度明显增强。见图1。

图1 健侧(左)与已萎缩患侧(右)额肌超声影像学对比

3 讨论

面部表情肌是面神经的靶器官,其结构和功能的维持都受到面神经支配[9~10],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会出现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骨骼肌萎缩,表现为肌纤维直径变细、数量减少等[11~12]。研究发现[13],去神经支配的肌肉湿重明显下降,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减小。神经功能已受损程度有不同程度改变,因此面瘫患者与神经断裂、断伤患者有本质区别。临床观察发现,面瘫患者面部表情肌萎缩症状通常在发病3个月之后出现,在4个月内的面肌萎缩程度随发病时间延长而持续加重[5],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萎缩临床表现改变减缓,因此选取病程6个月以上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影响因素较少,数据获取较稳定。

本研究使用超声技术观察面瘫面肌萎缩患者面部表情肌定量超声图像改变,以期为针灸临床实际工作中评估诊断面肌萎缩提供客观依据。骨骼肌厚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肌肉中肌纤维的含量[6]。超声回声强度与组织的声阻抗特性有关。正常肌肉组织呈现低回声的超声图像,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是肌肉超声图像回声强度提高的原因之一,高回声强度的肌肉组织反映了肌肉功能和质量的下降[7~8]。故面肌超声改变可评估患者肌肉功能,判断预后。

本研究中观察组健-患侧面肌厚度对比有明显差异、患侧表情肌平均回声强度均增强,组内患者均可观察到患侧眼裂变小,鼻唇沟变深,鼻唇沟、人中沟及口角歪向患侧,其中19例伴随肌纤维不良改变患者人中沟及口角歪向患侧程度较组内其他患者更明显,病情较重,疗效不理想,判断预后不良。临床症状与超声结果相符。对照组健-患侧面肌厚度改变对比无明显差异,平均回声强度较健侧无明显增强,组内患者患侧均未出现明显眼裂变小,鼻唇沟变深,鼻唇沟、人中沟及口角歪向患侧,临床症状与超声结果相符。以上说明超声检测表情肌厚度改变、平均回声强度改变对面肌萎缩诊断具有临床意义,肌纤维不良改变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病例分析发现,观察组内大部分患者有未及时接受治疗、治疗方式不当或自身体质偏弱病史,如病毒感染导致面瘫的患者未及时、足量使用抗病毒药物;贝尔面瘫患者较晚接受针灸治疗或在早期接受较强刺激,导致面瘫迁延不愈出现面肌萎缩,超声影像提示这类患者患侧额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明显变薄,平均回声强度增强更明显,萎缩程度较严重;肌纤维改变与治疗手段相关,对照组内2例患者未出现面肌萎缩但患侧肌纤维均出现模糊、增粗表现,询问病史发现2例患者均有早期连续使用电针治疗。临床发现早期接受电针治疗或长时间、连续使用电针治疗的患者,与同等病程未接受电针治疗的患者对比,前者临床症状较重,面肌萎缩、患侧肌纤维增粗,模糊出现概率较高,预后不良,考虑过早或过度使用电针治疗可能对肌肉功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这一发现与电针刺激可加快面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促进面神经组织形态学恢复正常有关,但刺激量过度会引起损伤,应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电针刺激量过大可能会提高面瘫后遗症的发生率,电针的疗效不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著,反而因刺激量的增长而逐步降低[14~16]。面肌萎缩的发生与性别无明显相关。年老患者自身体质、肌肉情况会因自然衰老下降,这类患者出现面肌萎缩的影响因素复杂,需专门研究分析。额肌厚度改变在面肌萎缩患者中出现率最高,可能与面神经损伤部位相关,额肌是否为面肌萎缩敏感测量肌肉还需进一步分析。

60例患者超声影像表现结果较《神经疾病诊断学》中面肌萎缩的诊断分级更加客观清晰,超声检测可为临床诊断面肌萎缩提供数据化及影像学客观依据。面肌萎缩与患者自身体质及治疗时间、手段等相关,准确、客观、定量地评估面肌萎缩对针灸治疗、判断预后及数据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肌纤维改变提示,临床治疗面瘫应结合病情需要,控制刺激量,而非盲目结合多种治疗手段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因此临床上在诊治因面瘫失治误治、自身体质较弱等原因出现面肌萎缩的患者时,医生应及时结合面肌超声影像表现,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并缓解患者焦虑情绪,鼓励患者坚持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受客观条件限制,纳入样本量较小,所用仪器无法采集肌肉平均回声强度变化数值,应考虑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以及不同时期面瘫面肌萎缩改变情况的研究,以期寻找到面肌萎缩的开始期、进展期及终止期及最佳观察时间点,与使用可采集回声强度数值的科室合作,精确评价面肌萎缩程度,协助诊断。

超声观察面瘫面肌萎缩患者面部表情肌定量超声图像改变,量化面肌萎缩程度,客观评价病情、治疗和康复效果,手段简便高效,过程无痛快速,易为患者接受,为针灸临床及科研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肌萎缩肌纤维面瘫
肌肉萎缩真有那么可怕吗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4个鸡品种胚胎发育后期肌纤维组织学特性比较分析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Adventurer on the wheels轮椅上的华丽冒险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首儿所关爱脊髓性肌萎缩症儿童
认识快肌与慢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