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菌降解褐煤的生物学特性及微观结构分析

2021-10-23 11:02索永录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褐煤菌液原煤

牛 显,牛 煜,索永录

(1.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内蒙古工业大学 矿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3.山西大学 电力与建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 言

褐煤占中国煤炭总储量的13%以上,已探明可采储量约1 300亿t[1]。然而,环境污染大和应用价值低的现状严重制约了褐煤产业的发展[2-3]。褐煤的微生物降解转化技术以其环境友好、反应温和、成本低廉、产物用途广等优势[4],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FAKOUSSA和美国COHEN分别报道了真菌可以在煤上生长并将其转化为黑色水溶物[5-6]。此后,大量学者集中于煤种、菌种、机理和产物等4个方面的研究。在煤种方面,SCOTT等指出煤种和煤样的氧化预处理会影响真菌类对其的溶解性,氧化程度高的煤易被降解[7];也有学者利用光-氧氧化、过氧化氢、硝酸、氢氧化钠和紫外光照等氧化预处理方法,都不同程度的使煤炭的生物降(溶)解率得到了提高[8-12]。在菌种和机理方面,STRANDBERG等报道了外源放线菌能够产生胞外碱性物质溶解煤炭,生成黑色液体,而且溶解度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13]。QUIGLEY等评价了9种外源微生物对煤炭的降解情况,并发现胞外碱性产物是煤样降解的原因[14];RALPH等系统的研究了外源真菌黄孢原毛平革菌,证实了其分泌的氧化酶(木质素过氧化酶、锰过氧化酶、漆酶)能够降解煤中部分大分子[15];COHEN等研究外源担子菌云芝的溶煤活性,发现产生草酸能够螯合煤中多价金属离子[16];袁红莉等发现了具有降解褐煤的外源斜卧青霉菌,并证实了分泌的酯酶对褐煤有解聚作用[17-18]。在产物方面,主要研究了产物组成、产物结构、溶解度、分子量、酸沉淀性质、吸光度、蛋白质含量、发热量以及产物应用领域等[19-21]。

以上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外源菌,忽略了外源菌很难适应原位复杂的煤层环境而存活,其高效的降解性无法实现的问题。以原位褐煤中筛选本源菌为切入点,研究了本源菌F.spp.NF01生长曲线、pH-t曲线和固液态降(溶)解褐煤的生理学特性,表征了菌株降解后残煤的形貌、官能团、自由基,旨在补充原位煤层中本源菌降(溶)解褐煤方面的数据,为推进本源菌对褐煤降解特性研究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煤样

筛选本源菌株的褐煤煤样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煤田的6家煤矿西二采区北三段6-8工作面。先用灭菌取样铲铲去工作面已裸露煤炭,然后利用灭菌取样器(1 000 mm×25 mm)快速插入新揭露的煤壁取样,装入无菌袋密封,4 ℃保温箱运输,如图1所示。其中,取样器常被用做土壤和粮食取样。

图1 采样工具

原煤样采集于地面煤场不同方位的褐煤,用编织袋密封保存。利用颚式破碎机和密封式制样粉碎机逐步粉碎,并用SDNS 200a标准振筛机筛分成粒径200目(0.074 mm)颗粒。预处理煤样是按1 g煤与10 mL 1 mol/L NaOH的比例混合,48 h后抽滤洗涤至中性,烘干,牛皮纸包好备用。

1.2 真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1.2.1 真菌的分离方法

基本培养基MM:3 g/L KH2PO4,1.5 g/L MgSO4·7H2O,1 g/L(NH)2SO4,0.1 mg/L FeSO4·7H2O,0.2 mg/L CuSO4·5H2O,0.68 mg/L ZnSO4,pH调至中性,配固体培养基加1.5% Agar。

G为10 g/L葡萄糖;M为10 g/L麦芽糖;SGC为10 g/L葡萄糖酸钠。

在超净工作台中,将筛选本源菌的褐煤煤样加入灭菌的100 mL MM-GM(基本培养基加入G和M的碳源)培养液中,28 ℃150 rpm,富集培养3 d。将富集菌液1 mL转接到100 mL MM-GM培养液且加有1 g灭菌的原煤样中,筛选7 d,再经多次富集培养和平板分离,得到一株真菌NF01,并用20%甘油-70 ℃保存。

1.2.2 真菌的鉴定方法

真菌NF01通过平板培养和扫描电镜的形态学观测,结合ITS测序,完成菌种的鉴定。其中,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如下

1)灭菌盖玻片45°插入固体培养基,让菌株爬片生长;

2)取长有菌丝的盖玻片,2.5%戊二醛4 ℃固定48 h;

3)磷酸缓冲液(pBS)漂洗3次,以30%,50%,70%,80%,90%,100%Ⅰ,100%Ⅱ浓度的乙醇梯度脱水,15 min/次;

4)75%叔丁醇,100%叔丁醇各15 min;置冰箱冷冻室固化,抽真空干燥,喷金观察。

测序步骤如下

1)刮取培养7 d的平板上菌丝50 mg,液氮研磨后转移至EP管中,利用试剂盒SK8259对真菌基因组DNA抽提;

2)凝胶电泳检测抽提DNA是否成功;

4)取PCR扩增产物5 μL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判断扩增是否成功;

5)将菌株ITS序列通过NCBI数据库的BLAST进行同源性序列比对,得到相关的同源性菌株信息。

1.3 真菌NF01的特性分析

1.3.1 真菌NF01的生长曲线

在超净工作台中,将1 mL真菌NF01的菌液量分别转接到24瓶装有灭菌的100 mL MM-SGC培养液烧瓶中,28 ℃150 rpm摇床培育8 d。每24 h,取出3个烧瓶,离心,洗涤,收集菌丝,烘干,称取菌丝干重。

1.3.2 真菌NF01生长液的pH值

或“言必称西”,“呲必中国”;或讲社会主义制度则“完美无缺”,讲资本主义制度则“一无是处”,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

在超净工作台中,将1 mL真菌NF01的菌液量分别转接到3瓶MM-SGC(100 mL)培养液中,28 ℃150 rpm摇床培养8 d。空白组MM-SGC(100 mL/瓶,共3瓶)为不接真菌。每天分别取3 mL菌液,离心,吸取上清液置于试管,用赛多利斯PB-10检测仪测pH值。

1.3.3 真菌NF01降(溶)解褐煤

在超净工作台中,将真菌NF01接种到MM-SGC固体培养基上,28 ℃恒温避光培养3 d。3 d后,将灭菌的原煤样(0.5±0.000 5 g,200目)和预处理煤样(0.5±0.000 5 g,200目)置于固体培养基菌丝上,观察褐煤的溶解情况。

1.3.4 真菌NF01的褐煤降(溶)解率

配置100 mL MM-SGC培养液18瓶,9瓶/组,共2组。第1组接种1 mL真菌NF01的菌液和添加预处理褐煤,第2组不接种菌液仅添加预处理褐煤,28 ℃150 rpm摇床培育。每组在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取出3瓶,测pH值,离心,多次洗涤,收集褐煤,烘干,称取干重,利用如下公式计算褐煤降(溶)解率。

式中Lbr为褐煤生物降(溶)解率,%;M0为降(溶)解前褐煤质量,m;m1为降(溶)解后的褐煤质量,m。

1.4 真菌NF01降解褐煤的表征

配置100 mL MM-SGC培养液6瓶,3瓶/组,共2组。第1组中分别接种真菌NF01且加入1.0±0.000 5 g灭菌的预处理褐煤,记“Ⅰ-残煤”代表;第2组中不接种真菌NF01,但分别加入1.0±0.000 5 g灭菌的预处理褐煤,记“Ⅱ-残煤”代表。在28 ℃150 rpm摇床中,培养7 d,离心,洗涤3次,收集残煤,烘干备测。

1.4.1 褐煤的形貌

用扫描电镜JSM-7900F对原煤样、Ⅰ-残煤和Ⅱ-残煤进行测试,分析煤样降解前后形貌变化特征。样品先干燥30 min,然后用导电胶粘附样品在检测台上,喷金10 s,放大10倍-500 000倍,加速电压0.01~30 kV。

1.4.2 褐煤的红外光谱

利用红外光谱Nicolet iS50对原煤样、Ⅰ-残煤和Ⅱ-残煤煤样官能团进行测定分析。先将测试样品和溴化钾真空干燥,分别取煤样各1 mg与100 mg纯KBr研细混合,研磨到粒度小于2 μm,HY-12型粉末压片机压成透明薄片。光谱仪分辨率4 cm-1,扫描32次,测定范围4 000~400 cm-1。

1.4.3 褐煤的自由基

用电子顺磁共振EMXPLUS10/12对原煤样、Ⅰ-残煤和Ⅱ-残煤煤样进行自由基测定,分析自由基浓度Ng、朗德因子g值和线宽ΔH参数。微波频率分别为9 839,9 837和9 843 MHz,微波功率0.2 mW,中心磁场351 mT,扫描宽度10 mT,调制频率100 kHz,调制振幅0.1 mT,时间常数0.01 ms,扫描60 s。

2 结果与讨论

2.1 真菌鉴定

从图2可以看出,真菌NF01培养3 d后,菌落直径2.5~3.1 cm,气生菌丝为白色絮状、无隔透明、质密突起。小型分生孢子为单生,无隔,数量多,形态多为卵形、椭圆形,大小2.67-7.55×0.89-1.83 μm;大型分生孢子散生于气生菌丝上,数量少,无隔,形状多为长筒形,大小8.33-12.5×1.66-2.5 μm;产孢细胞类型为简单瓶梗。

图2 真菌NF01的形态学特征

真菌NF01测定的ITS序列519 bq已录入NCBI 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MN822700。通过BLAST进行相似性比对,发现Fusariumproliferatum(MK226301.1,MK226291.1,MK020694.1)、Fusariumsp(MK250069.1,MH050788.1,MH511574.1)、Fusariumfujikuroi(MK166052.1,MH911404.1,MH282573.1)和Fusariumverticillioides(MF882928.1)相似度均为100%,鉴定属于镰刀菌属。

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检索《真菌鉴定手册》《中国大型真菌》中描述各种真菌的形态,结合测序鉴定结果,菌株NF01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sppNF01)。镰刀菌环境适应能力很强,严寒的北极和炎热的沙漠中都有发现,并且据已有研究,其具有降(溶)解褐煤[22]和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多环芳烃的能力[23]。在原位煤层中发现镰刀菌,说明其具备适应原位复杂煤层环境的优势,为褐煤的本源菌降解研究起到重要意义。

2.2 F.spp.NF01生长曲线、pH-t曲线及降(溶)解褐煤实验

从图3可以看出,在生长曲线中,前3天的真菌F.spp.NF01生长为对数生长期,第3天的菌体干重达到了0.142 g峰值,从第4天开始,菌株生长进入相对平稳期。在pH-t曲线(有菌)中,随着真菌F.spp.NF01生长,pH值逐渐增大,菌液呈现出碱性。第3天菌液pH值相对于最初pH值,增长率达到了25.1%,从第4天开始,pH值增幅相对平缓,最大pH值为第7天的9.28;而pH-t曲线(无菌)的空白组,pH均值为6.92,变化不大,菌液仍显中性。这说明生长于MM-SGC培养液的真菌F.spp.NF01能够分泌碱性物质,使菌液呈现出碱性环境。

图3 F.spp.NF01的生长曲线和pH曲线

从图4可知,煤粉在放置菌丝上培养3 d后,左侧预处理煤粉出现了黑色液滴,0.5 g煤粉完全被降(溶)解,而右侧原煤粉没发现黑色液滴,未被降(溶)解。这说明6家煤矿褐煤可以通过预处理实现F.spp.NF01菌丝的降(溶)解,预处理破坏了褐煤结构使菌株更容易降(溶)解褐煤。

图4 F.spp.NF01降(溶)解褐煤

从表1可知,第1组中,第3天含煤菌液的pH值7.2增至7.87,褐煤的降(溶)解率是7.46%,第5天,随着pH值逐渐增大,褐煤降(溶)解率也逐渐增大,达到18.14%,第7天,pH值达到9.41,较最初pH值7.2,增幅30.7%,降(溶)解率也增至27.9%。第2组中,pH值没有变化,呈现中性,褐煤只有少量减少。相对于无煤的生长液pH值,有煤菌液前3天pH值增幅不大,但第7天pH值则有较高增幅。说明在菌株生长前期,褐煤的存在对菌液pH值增加有抑制,生长后期,有促进作用。

表1 褐煤的降(溶)解率及pH值

经数据分析发现,真菌F.spp.NF01生长在含褐煤的MM-SGC培养液中能够使菌液呈现碱性环境,伴随着菌液pH值的升高,褐煤降(溶)解率也逐渐增大,褐煤降(溶)解率与菌液pH值存在正相关性。碱性的生长液使褐煤表面的酸性基团离子化,如褐煤中含有可溶于碱液内的腐殖酸[13-14],从而改变褐煤的亲水性,提高降(溶)解率。因此,菌株产生的碱性物质参与了褐煤的降(溶)解。

2.3 褐煤的表面形貌

从图5(a)和图5(b)可知,原煤样表面形貌相对平整,经无菌培养液摇床7 d后的NaOH预处理煤样(Ⅱ-残煤)表面离散颗粒增多,且变得起伏粗糙。而有菌株作用的煤样(Ⅰ-残煤)表面颗粒变得更小,起伏更大,且出现了较多的裂隙结构,如图5(c)所示。这说明相对于原煤样和无菌株作用的预处理煤样,有菌株作用的预处理煤样表面形貌变化更大,煤样表面形貌的改变与真菌F.spp.NF01的参与有关。

图5 褐煤的形貌

2.4 褐煤的红外光谱

从图6可以看出,虚垂线标记的11处原煤样、Ⅰ-残煤和Ⅱ-残煤煤样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强度和峰形有明显的差异。褐煤官能团的红外吸收峰频率特征,见表2。

表2 褐煤官能团的红外吸收峰频率特征

图6 褐煤的红外光谱

2.5 褐煤的自由基

从图7(a)和图7(b)所知,Ⅱ-残煤、原煤样和Ⅰ-残煤的EPR波谱对称性峰和自由基浓度依次增大。相比于原煤样,Ⅱ-残煤自由基浓度减少,说明预处理过程中自由基活性位点逐渐减少。在红外光谱中,Ⅱ-残煤羟基官能团的增多,可能与自由基位点被含氧官能团消耗有关。而对于原煤样和Ⅱ-残煤,菌株作用后的Ⅰ-残煤,自由基浓度增大,说明菌株作用过程中发生了褐煤结构的改变,使其结构中的弱键断裂并张开,以及芳香族结构单元间桥键和侧链的断裂,使小分子自由基含量逐渐增加,自由基浓度升高。

从图7(c)可以看出,相比于原煤样,Ⅱ-残煤朗德因子g值增大可能与煤中含有的自由基种类、杂原子等有关。而对于原煤样和Ⅱ-残煤,Ⅰ-残煤自由基g值的增大可能是产生较多小分子自由基中的杂质成分有关,如氮、硫和一些金属自由基。因为g值是表征分子内部结构特征的量,代表着不同的自由基种类。已有研究可知,碳原子为中心的自由基g值较小,过氧化、含硫类及金属离子络合物自由基g值偏大[30-31]。PETRAKIS研究了自由基g值,并总结出含氮自由基g为2.003 1,含硫自由基g为2.008 0~2.008 1,这些杂原子自由基对g值有影响[32]。这与高阶煤(无烟煤)含杂原子少,g值偏小的结果相一致。

从图7(d)可知,Ⅰ-残煤煤样谱线宽明显偏大,相对于Ⅱ-残煤和原煤样。这说明该菌株作用褐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小分子自由基,电子自旋减弱,弛豫时间缩短,导致谱线宽度逐渐增大。

图7 褐煤的自由基

3 结 论

1)原位煤层中分离得到一株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测序鉴定,菌株为镰刀菌属。菌株F.spp.NF01分离与鉴定进一步丰富了降解褐煤的本源菌库,为褐煤的生物降解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菌属信息。

2)F.spp.NF01生长于MM-SGC培养液中呈现碱性,pH值最高达9.41,生长6 d的菌丝可完全降(溶)解0.5 g预处理褐煤,且预处理褐煤的降(溶)解率,随着含煤菌液pH值的升高而增大。菌株产生的碱性物质参与了褐煤的降(溶)解。分析得到的生物学特征结果是剖析碱作用机理的重要数据,将为揭示碱作用机理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3)褐煤的表征说明了F.spp.NF01可以降解预处理褐煤,使其表面形貌、官能团和自由基发生改变。在形貌上,表面变得更加粗糙,结构增多。在官能团上,芳环侧链基团、醚键、碳碳双键、脂肪族甲基和亚甲基等官能团吸收峰强度减弱。在自由基上,自由基浓度、朗德因子g值和线宽ΔH增大。残煤微观结构表征丰富了褐煤生物降解产物的研究,推进了降解产物的增值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褐煤菌液原煤
2月份我国出口煤及褐煤29万t同比增长9.0%
1-6月份全国原煤产量前10名企业排名公布
2022年1-8月份原煤产量前十名企业排名公布
1-5月份原煤产量前十名企业排名公布
前5 个月排名前10 家企业产煤9.4 亿t
不同浓度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浸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内源草酸青霉菌HM-M1对平庄褐煤的生物转化研究
改性褐煤吸附酸性矿山废水中Cu2+、Zn2+的试验研究
2021年11月份全国出口煤及褐煤26万t 同比增长58.5%
光合细菌在种植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