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哥聊求职
现身说法:我职业生涯的第三份工作,根本没投简历,老同事去了新公司,新公司一个项目需要负责人,他推荐了我,我和这家公司的老板约了个咖啡厅,聊得很投机就加入了。人脉,带给了我一个工作机会。
后来我创业,两位合伙人是我多年的同事和朋友,彼此了解,有共同的想法,就一起干了。人脉,可能变成一份共同的事业。
现在我招人,筛选到合适的简历,不急着约面试,圈子里找候选人前公司的人,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圈子不大,找人并不难,先打听下候选人的口碑,再决定面不面。
人脉就是搞关系?一起吃过饭,喝过酒,加了微信,就是人脉了吗?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社交上!社交能力可能是最被高估的东西,因为人脉的本质,是资源互换与等价交易。
人脉=能力+关系,没有能力的人,没有人脉!
如果你在一个行业混了五年,还主要靠投简历找工作,就是一种失败!这一方面说明,你个人能力成长缓慢,五年的时间足够努力,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说明,你的人脉积累很差,人际关系不咋地,别人有好事也不会想到你。
如果我成天混日子,我老同事也不会介绍我到他的新公司,我去了继续混日子,他领导找他,“你介绍这人也不成啊”,谁会介绍给自己丢脸的人?永远不要混日子,你混没的不仅仅是日子。
你越有价值,你的有效人脉才可能越多。社会很功利,也很公平,有用的社交,一定是势均力敌的,同等的段位,才能公平地对话。
与其把时间花在多认识人上面,不如花时间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能实现价值交换的前提是:你是一个有用的人。
进入社会后,你的人脉绝大多数一定是建立在足够实力的前提下,但在学校时,你的人脉其实更多的是带着感情色彩,“我哥俩关系好”,同学的感情是很真挚的,和社会上不一样,没那么现实和功利。往往你的大学同学尤其一个宿舍的同学,可能会是你一辈子中非常重要的朋友,包括你的班级同学,因为可能未来大家都在一个行业发展。但这都是和你一样的人,还要多结交比你走得快两三步的人,你的学哥学姐。
一个人真正追随的不是已经到达终点的人,而是只比你快两三步的人。
我上大学的时候参加过官方的这个社那个社,还加入了民间的老乡会,后来我还当了会长,通过这些社交活动我认识了一些学哥学姐,无论对我的学业还是对我找工作帮助很大。
时至今日,我在工作中會碰到一些专业的财务问题或者法律方面的问题,我的“个人财务顾问”是我大学室友的老婆,名企的财务总监,我的“个人专属律师”是我大学老乡会的小兄弟,有事我就问他们,多年的老友了,我这点事在他们那都不是事。
如何结交和维护人脉?
不是说你是小豆包就认识不了比你牛的人,比如结交我,作为工作20年的人可能比你一个大学生或职场新人,还是对职场对社会懂得更多一点儿,你可以通过微博、知乎等都可以联系到我。人做成点事后,或者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有个臭毛病:
好为人师,你有礼貌一点儿请教我,然后要个微信,我一般还真不好意思拒绝。之后你加了我后,我发朋友圈你时不常的点个赞,评个论,你再找我请教,我还真不好意思不帮忙。
工作后可以多去参加培训或者会议,认识更多的人。我多年前参加一个新媒体运营的培训,加了每个老师的微信,有一个兄弟后来给了我一些很好的建议,人脉就是价值交换,我和出版社很熟也帮他联系出了一本书。
我甚至曾经为了招人,参加过一个文案训练营的线上课,报名前,我问客服大概有多少同学,客服说报了300多人了,我说会拉班级群吗,她说会,我马上交钱,之后我加入到了一个精准的400多人的群,后来我们公司的一个文案小伙,就是我从这个群挖来的。
第一,自己首先要有价值;
第二,擅于向外释放自己的价值,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善助人者方能受到更多人的帮助;
第三,喜欢向别人传递朋友的价值,起到桥梁的作用。
维护人脉的终极要义是:做个好人。
年轻人刚出来混的时候,初生牛犊比较虎,觉得勇最重要,天不怕地不怕;混了几年以后,才发现光是勇没有用,有实力才有发言权;
又过了几年后,明白了经验、阅历、人脉、资源、认知、格局等等,这些个玩意儿貌似更重要;
再混久一点儿,终于发现了,原来拼到最后拼的是人品和三观,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拼到最后拼的是人品值;
一个企业的发展,拼到最后拼的是创始人的价值观。一个企业壮大后,限制发展的是创始人的认知上限,出现问题的是创始人的是非观念,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做个好人才是终点。
编辑/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