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柯岩
冯汉平
男,1961年7月生,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鹅公镇早禾村人①。1969—1974年,就读于早禾小学;1974—1976年,就读于柱石中学;1976—1978年,就读于鹅公中学。1979年,成为早禾小学民办教师。1994年,通过“民转公”考试并被选派至瑞金师范学校脱产学习。1996年,调至白沙小学任教;1997年,担任校长至今。曾获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最美乡村教师”“赣州好人”荣誉称号。
一、劳作是第一堂课
我出生在农民家庭,在七个兄弟姊妹中排第二。记事起,我就在带人②以及做活路了③。和大人们一起在山间田地,但我只做些插秧、薅草、逮虫、捕雀的轻快事。念书时,农忙时分,或是搞“三反”运动关门停课,学校就组织农务。老师、学生都在公田里,劳作成了师生的必修课。我在公社念中学时,是“二二制”,初中读两年,高中也读两年,但有大半时间“开门办学”。去做什么?去平田地、沤农肥、修水利④。后来我当了老师,组建家庭,初期收入微薄,我就白天上课,傍晚种田,靠“老本行”维持生计。可以说,劳作是第一堂课,也是终生难忘的功课。
二、宗亲的生活帮扶与教育启蒙
小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吃,我就跑到队里干活,一是减轻家里负担,二是在队里“混脸熟”,大人们有时就把口粮分给我。再大点时,父母要我去学文化,家族宗亲也非常重视冯氏后辈的教育,于是我被送到早禾小学念书⑤。教语文的老师是家族的一位伯公,由于在课堂和田地里都能遇到他,我们对他一点也不客气。他倒也不介意,课堂内外都是先生,带我们做农活、识字以及教唱一些简单的红歌。我的父亲后来被选拔到鹅公公社做半脱产会计,他有时从社里借一两本小书回来。干活之余,看书和玩耍一同成了我幼时的最大乐趣。
高中时期,我在农闲时奋力读书,因为1977年县里落实了全国统一高考。1978年参加了高考,但距离录取差了一分半。消息传开后,家族中的长辈,也是当时的大队支书找到我,让我留在早禾教书①。在支书的推荐下,我与教育正式结缘。
三、四十余载从教生涯
1. 初为人师
1979年,我在柱石中心小学上了两周的教师短训班,便到早禾小学参加工作。学校只有一名老师,三个年级的学生加起来不过十八人,远不如我们念书时五个年级共计几十号学生、好几位老师的规模大。学校面貌变化不大,依然是三间泥瓦房,不过有早禾大队帮忙维修房屋,以前雨天漏水搬教室的情况一去不返了。教学秩序也已经重新建立起来,老师和学生一心扑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讲“四有”新人培养。我教五年级和三年级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后来我还兼任农技课教师,不仅讲生产劳动,还讲队里和家族的事情,把课程知识和生产劳作、地方习俗串联起来。1985年,我额外教授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美术、手工劳动等多门课程。与此同时,柱石乡对学校办学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了②。每学期开学前,乡里都会召集我们村小老师到中心校学习教学大纲。中心校每周还派老师前来听、评课,并在课后及时给我提改进意见。我的工资也由中心校发放,每月十六元五角。
2. 身兼数职
我在早禾小学一直待到1994年,一共十五年。期间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的老师来来去去,很不稳定。80年代起,国家要求教师持证上岗,但当时已有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往往达不到条件。怎么办呢?一个权宜之计是允许民办教师先入校任教,在两年内必须考取民办教师证和专业合格证,二证缺一不可。能两证都考上的人不多,于是常常是旧的去了,又新招一批人。与我搭伙的老师也是如此,常常变动,甚至有好些时日学校只有我一人。我便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多学科的教学,负责打理学校的日常事务。
招生也是棘手事。缺少老师,我多做一些事也能够撑起来;可没有学生,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交不起学费的家庭,我就让家长先写条子,再让中心校从我的工资里扣。家长们都很好,没有一例抵赖的,有欠过三年的家庭,但最后家长亲自把学费交到我手里。还有的家庭因为路途遥远,老人无力接送,让小孩辍学。于是我上门接人,中午留其在校吃饭,放学后再把他们送回家。再后来,我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我把自己的孩子也放在班里,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让家长们放心。
3. 师范学習
教学占用了我大部分精力,我对很少陪伴家人感到愧疚。好在妻子支持,她在生活上把两个孩子照顾得很好,对赡养老人和维系宗亲关系也十分上心。在90年代初,民办教师的月工资仅三十元左右,而公办教师能达到每月一百七十元。我暗下决心,要考上待遇更好、工作更有保障的公办教师,让他们娘仨的日子好过些。1994年,我报名参加了县里的民办教师转正考试并顺利通过。当年有两百多人参加考试,最后只录取十二人。我抓住了机会,被组织选派到瑞金师范学校学习两年。
在那里,不仅要学语文、代数,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的政治、历史、地理以及音乐、体育、美术课程,而且还要学习教学技能、教材教法知识、毛笔书法、硬笔书法和粉笔字板书等。要学的东西很多,考核也严厉,值周老师要求晚上十点准时熄灯睡觉,而我们常常是凌晨还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学习期间,书本费、学费和住宿费是免除的,但吃饭和购买生活用品的费用需要自行解决。因脱产学习,我们只能靠家里接济,这让我们一行十二人倍感艰辛。踌躇多日,我们给县教育局长写了一份联名信,信中陈述了学习心得与艰难处境。局长不久就予以答信,特批了带薪就读,安慰我们专心学习。
4. 担任校长
1996年,我从瑞金师范学校毕业,正式成为一名在编在岗教师。紧接着,组织任命我到更偏远的白沙小学任教。从家到白沙小学要走上十几里的山路,由于路途遥远,我只有周末回家,平时住在学校腾出的简易宿舍里。1997年年初,我担任白沙小学校长。这是一所五年制的完全小学,学校有上百名学生、十名老师。“人丁兴旺”让我高兴,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学校的课桌椅不够,好几名学生就挤在一张小桌边,还有的坐地上,把板凳当桌子用。一到下雨天,学校就是屋内漏雨、屋外漫水,到处都是烂泥巴。于是,我既要和学生打交道,又要想着如何办好学校、如何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便利。好在有过去在早禾小学积攒的办学经验,我四处联络,争取县级教育部门与驻村部门的支援①,为白沙小学硬化了校园操场,疏浚了排水系统,翻修了校园外墙,还拿到了五十套课桌椅和一台电脑。
在办学过程中,曾有人提醒我,白沙人凶悍,要注意提防。但是我在白沙小学二十多年,学生家长们向来尊重我。我在家访时总要被热情地留下吃饭,到街边餐馆吃饭也会遇到帮忙结账的家长。后来我更多的是在校内自己做饭,待晚饭后再家访。即便现在,在县城超市或是村里集市买菜时,也总是被人认出。我以为,人心都是肉长的,我怎么对早禾人,也就怎么对白沙人,办学就是要发挥教化的力量。依然有交不起学费打条子的情况,在我的带头垫付下各班主任也纷纷效仿。对待老师,我也是力求公正。我在排课、选课时,先让老师们讨论和选择,剩下的课我来上。学校重要事务的决定、一分一厘的开支都面向教师公开。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写了错别字,我在听课时记录下,待课后私下交流时指出来。
5. 坚定留任
2001年以后,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慢慢减少,纷纷进城学习和工作。国家出台了乡村学校免除学杂费、补助贫困家庭學生的政策,但还是留不住人。白沙小学也经历了变化和调整,从乡村完全小学变成乡村教学点,并被划分在柱石学区②。当时县里考虑将我调往县城小学任教,但是我听说县里有撤销白沙小学,把学生送到柱石中心小学的意图,于是婉言回绝了调任。柱石中心小学路途遥远,这些学生年龄又太小,加之不是父母外出务工,就是家庭不幸,只能跟随年岁已高的爷爷奶奶生活。我和县教育局讲,如果我走了,或者是学校被撤,这些小孩的上学就成了大问题。最终,县里还是同意了我对“控辍保学”的坚持与留任请求。
我又像先前在早禾小学一样,带多个年级,主要是教语文,也给学生上数学、美术,通常是做复式教学。同时,我还是为中午留校学生做饭的“厨师”;是学生的“司机”,负责接送一些路途遥远的学生;也是学校的“门卫”和“保洁员”。虽然事务多了,但我的薪酬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尊重。除了补贴,政府还给我颁发了荣誉证书。大家给我和学生们的帮助非常多,像县城第六小学对口帮扶、派老师前来“送课”,带着学生们上体育课①;志愿者老师来代数学课;县里还为学校安装了“校校通”宽带、多媒体等,我只要打开设备,学生们就能和城里学生一起听讲,学习语文、音乐和美术。
我还像过去一样定期家访,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现在的小孩和手机形影不离,沉溺于玩游戏和看视频。有的是小孩顽劣,大人管也不听,我就同小孩讲《月光光》中的“秀才郎”②,还讲勤读书,“人唔读书冇文化,鸡毛上秤人看轻”③;有的大人是不愿管,我就说“人要细时教,笋要嫩时拗”④。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我叮嘱每个家庭做好居家防护。省里为学生统一制作了线上课程,我也登门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学生反映电视上的老师讲得太快、听不懂。所以五月复学后,我从头开始细细讲授了本学期,也是最后一学期的语文课。过完暑假,我的这些学生就要到柱石中心小学上三年级了,可不能让他们跟不上学习进度。
笔者一行在清晨赴白沙小学拜访冯老师。恰逢学校早读时间,童稚的诵读声中不时传来阵阵清澈透亮——冯老师依然坚持领着学生读课文。这是师范学习的传统,他说。课间,我们与冯老师在办公室进行短暂交流,没想到很快吸引了学生们的围观,他们簇拥到冯老师身旁。冯老师耐心地向学生们介绍笔者一行,满眼慈爱。
访谈中,笔者询问冯老师近期的学习与计划。冯老师主动谈到了师德师风的学习。他说,现在国家提倡全社会尊师尊教,同时老师也要自重,发扬师德师风是老师应该做的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当前白沙小学仅有二年级寥寥数名学生,由于学区对学前教育资源的优质整合、村里幼儿园停办,白沙小学再无生源补充。2021年7月,冯老师就要退休了,但他说,现在有退休教师返聘的制度,只要国家需要,只要学生需要,他都将继续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发挥余热。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